王銀磊 +趙統敏 +余文貴 趙麗萍+楊瑪麗 王全智
摘要:番茄新品種蘇粉15號為無限生長類型的1代雜交品種,成熟果粉紅色,約220 g,對番茄黃化曲葉病具有很高的抗性。對該品種的選育過程、品種特性和早春栽培技術進行詳細介紹,為該品種的生產推廣提供技術指導。
關鍵詞:番茄;黃化曲葉病毒;蘇粉15號;品種選育;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641.203.4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6)12-0184-02
收稿日期:2015-10-27
基金項目:江蘇省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資金[編號:CX(14)5012];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基本科研業務專項[編號:ZX(15)2003];江蘇省農業三新工程項目(編號:SXGC[2015]311)。
作者簡介:王銀磊(1983—),男,山西大同人,博士,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蔬菜遺傳育種與生物技術。Tel:(025)84390923;E-mail:yinleiwang@163.com。
通信作者:趙統敏,研究員,研究方向為番茄育種。E-mail:tmzhaomail@163.com。
番茄黃化曲葉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TYLCV)是一種由攜帶TYLCV的煙粉虱傳播的病害,該病害于2007年在我國大面積暴發,至今仍然是番茄的重要病害之一[1-2]。通過化學防治、物理防治、農業防治等手段雖然可以對該病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但是效果甚微,甚至還會對環境造成破壞。目前,生產中主要依靠栽培抗TYLCV的番茄品種來抵御該病害的發生[3]。通過抗病材料的引進、抗性鑒定、性狀篩選和組合配制,選育獲得了品質優、產量高、抗TYLCV的番茄新品種蘇粉15號。
1選育過程
蘇粉15號的母本(JSTY17)是從國外引進的雜種1代材料,在后代分離過程中,根據在保護地中的表現,經過多代定向系統選擇而成的穩定自交系。該株系屬無限生長類型,植株生長勢強,葉色深綠,從第8張至第9張葉開始著生第1花序,連續坐果能力強,果實扁圓形,幼果無綠色果肩,成熟果黃色,果面光滑,外形美觀,單果質量180 g左右。
蘇粉15號的父本(JSTY21)于2007年春季從國外引進抗病材料,通過苗期人工注射接種及田間與室內煙粉虱接種鑒定,結合保護地種植中的表現,經過連續多代自交并結合單株選擇,篩選而成的穩定自交系。該株系屬無限生長類型,生長勢較強,從第7張至第9張葉開始著生第1花序,果實扁圓形,幼果無綠果肩,成熟果粉紅色,果實大小均勻,單果質量190 g左右,酸甜適中,抗TYLCV、葉霉病、病毒病及枯萎病等。2009年秋季進行組合選配, 并對不同株系的配合力進行測試。對50多個組合進行比較試驗,發現組合JSTY17×JSTY21綜合性狀表現優良,對TYLCV表現高抗。
2特征特性
蘇粉15號番茄為無限生長類型,中晚熟,長勢強,第8節至第9節著生第一花序;果實扁圓形,硬度高,達到 0.37 kg/cm2、耐貯運、貨架期11 d左右;冬春季栽培裂果和畸形果少;幼果無綠肩,成熟果粉紅色,棱溝輕,果實圓整;每花序坐果3~4個,坐果能力好;單果質量220 g左右,大小均勻,商品性好;可溶性固形物含量4.8%,酸甜適中,品質優;高抗TYLCV、葉霉病、ToMV,抗枯萎病;產量可達112 500 kg/hm2 以上,適宜設施及早春露地栽培。
3早春栽培技術
3.1播種育苗
蘇粉15號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大棚種植時,一般于12月底進行播種,大棚內地熱線加溫苗床育苗,苗齡70~80 d。由于早春茬苗齡長,在播種時應當選擇50孔的穴盤進行播種育苗。播種時,每穴盤播種60粒左右,多的苗便于空穴補苗,使幼苗生長一致,便于管理。播種前基質內澆足底水,播種深度1 cm為宜,播種過淺,容易造成“帶帽”出土;播種過深,不利于出芽,甚至會導致爛種。播種后用無紡布進行覆蓋,上面加蓋小拱棚,進行保濕保溫。苗床白天溫度控制在25~28 ℃、夜間20 ℃左右。經3~4 d后,當幼苗出土時,應當及時撤去覆蓋物,防止幼苗徒長。10:00以后根據氣溫可以酌情通風,以降低棚內空氣相對濕度,減少病害的發生。當幼苗長到2張真葉時,進行穴盤補苗。
3.2定植前準備
所選定植棚的前茬以蔥、蒜類蔬菜為宜,其次是豆類和瓜類蔬菜,應當盡量避免與番茄、茄子、辣椒等茄科作物重茬連作。在定植前15 d進行基肥施入,一般施有機肥 105 000 kg/hm2 左右,尿素450 kg/hm2左右,硫酸鉀 600 kg/hm2 左右(或草木灰3 000 kg/hm2),磷酸二銨450 kg/hm2 左右,餅肥1 500 kg/hm2左右。整地前,提早深耕曬白土壤,翻耕深度以35 cm左右為宜。深耕前最好撒施生石灰750~1 500 kg/hm2,以改良土壤理化性狀和消滅土壤病蟲殘體。番茄定植畦有平畦、小高畦、深溝高畦和壟栽4種栽培方式。如果采用地膜覆蓋栽培應該做成小高畦。幼苗在定植之前,根據氣溫變化,應當逐漸減少覆蓋,增加幼苗的耐寒能力。
3.3定植
蘇粉15號番茄早春定植應在晚霜過后,長江中下游地區一般在3月上中旬,此時日歷苗齡為70~80 d,具有6~8張真葉。定植前2~3 d應閉棚增溫,選晴天上午進行定植,且定植后2 d為晴天時適宜緩苗,切忌下雨天定植。隨種隨澆定植水,在滿足緩苗的前提下,盡量少澆水,以防止地溫驟降,使植株遭受冷害,不利緩苗。蘇粉15號番茄定植 37 500~45 000株/hm2。
3.4定植后管理
3.4.1溫濕度控制
定植后由于外界氣溫較低,管理中應當注意提高棚內溫度。定植后3~4 d閉棚保溫,棚內維持在 25~30 ℃,空氣濕度可達80%左右。緩苗后要適當降低棚溫,逐漸加大放風量,白天20~25 ℃,夜間13~15 ℃,濕度降至60%左右,以防止幼苗徒長。定植后應當及時了解氣溫變化,氣溫驟降時進行多層覆蓋,防止幼苗遭受冷害、凍害。在果實膨大期溫度可適當提高,白天25~28 ℃,夜間15~17 ℃,空氣濕度45%~60%,土壤濕度85%~95%。特別是果實接近成熟時,棚溫可稍提高2~3 ℃,加快果實紅熟。為保持適宜溫度,增加果實內養分的積累,當夜間最低溫度不低于15 ℃時,可晝夜通風換氣。
3.4.2水肥管理
緩苗后澆1次緩苗水,并隨水追施尿素75~150 kg/hm2,以利催秧。在緩苗水后要進行蹲苗,嚴格控制澆水,應勤松土,以提高地溫,保持土壤墑情從而控制植株徒長,以利于根系生長。此期澆水應當在10:00—13:00進行,防治地溫過低。當第一穗果至核桃大小時應結束蹲苗,需追施尿素300 kg/hm2或腐熟人糞尿18 000 kg/hm2。由于此時植株較小,棚內溫度低、濕度大,蒸發緩慢,植株對水分的需求較小,應少澆水。盛果期的水肥必須充足,再追肥1~2次。追施尿素約150 kg/(hm2·次),或用尿素、磷酸二氫鉀進行葉面噴肥。一般每隔7 d左右澆1次水。但追肥灌水要均勻,不能忽大忽小。否則,易出現裂果、空洞果或臍腐病。
3.4.3植株調整
蘇粉15號為無限生長類型,可以根據當地的種植習慣、栽培密度選擇單干或雙干整枝。雙干整枝時,留第一花絮下第一側枝,待其他側枝長至5 cm左右時及時摘除。側枝摘除后,應當集中清除出棚,防止病害的發生。植株下部的老葉,應當適時摘除,以增加通風透光性。當植株長至第六穗果時,在其上留2張葉進行打頂摘心,使養分更多用于果實的膨大生長過程。花期每3 d用番茄靈對新開放的花進行花梗離層處的蘸花處理,防治落果,每一穗花選留3~4個果,其他果實應當盡早摘除,防治養分浪費。
3.5病蟲害防治
早春茬番茄的主要病害為早疫病、葉霉病、灰霉病等,當連續低溫陰天,應當適時通風以降低棚內濕度,也可以配合使用真菌防治藥劑,如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等藥劑進行防治。主要蟲害為煙粉虱、蚜蟲、美洲斑潛蠅、棉鈴蟲等,可以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 1 000 倍液進行葉背噴施。病蟲害應以防為主,進行綜合防治。
[HS2*3][HT8.5H]參考文獻:[HT8.SS]
[1]孫海霞,季英華,熊如意,等. 2008年侵染江蘇省番茄的粉虱傳雙生病毒發生分布[J]. 江蘇農業學報,2009,25(6):1278-1281.
[2]胡恩美,余文貴,王銀磊,等. 番茄抗黃化曲葉病基因研究進展[J]. 江蘇農業學報,2013,29(6):1496-1502.
[3]王銀磊,楊瑪麗,趙麗萍,等. 含Ty-5基因番茄材料的引進、評價及利用[J]. 西南農業學報,2014,27(5):2090-2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