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建生 +韓興鵬 +陳小江 +魏榮成 +楊海春
摘要:探討3種不同水草種植模式(伊樂藻;伊樂藻+苦草;伊樂藻+苦草+輪葉黑藻)對河蟹養殖生產的影響。試驗結果表明,復合水草種植模式優于單一水草種植模式。復合水草種植模式有利于河蟹的生長,其成活率、平均規格、平均667 m2產量、投入產出比均高于單一水草種植模式。其中,伊樂藻+苦草+輪葉黑藻種植模式優于伊樂藻+苦草種植模式,伊樂藻+苦草種植模式優于伊樂藻單一種植模式。
關鍵詞:水草;種植模式;河蟹;養殖生產
中圖分類號: S966.16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6)12-0294-03
收稿日期:2016-05-19
基金項目:江蘇省泰州市社會發展項目(編號:TS201339);江蘇省高校“青藍工程”人才培養專項;國家星火計劃(編號:2015GA690184);中央財政農業技術推廣項目(編號:TG[15]098)。
作者簡介:葉建生(1981—),男,江蘇泰興人,碩士,講師,主要從事蝦蟹養殖技術研究與推廣服務。E-mail:yejianshengye@sohu.com。
河蟹學名為中華絨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是我國最重要的淡水經濟蟹類,主要分布于長江沿線,其肉質細嫩、營養豐富、味道鮮美、適應性較強、養殖范圍較廣,近年來養殖規模迅速擴大,為養殖者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1-4]。無論是產業規模還是基礎理論研究、品牌效應、實用技術推廣,河蟹產業均已成為我國享譽世界、獨具特色的水產主導產業。
種植水草已成為開展河蟹池塘養殖至關重要的技術措施之一。水草不僅能夠增加水體溶氧、調節水溫、提供天然餌料、降解氨氮及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還可為河蟹棲息與蛻殼提供隱蔽場所,并在夏季起到降溫的作用[5-6]。水草合理種植已成為影響河蟹產量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合理的水草種植模式對提高養殖河蟹的成活率、產量、規格具有重要意義[7]。
1材料與方法
1.1池塘條件
試驗池塘位于興化市永豐鎮劉葛開發區,該地區水量充足、水質清新、便于排灌。選取3口池塘用于試驗,每口池塘面積為2 hm2,呈東西走向的長方形,坡比為1 ∶[KG-*3]2.5,土質為黏土,水深為1.5~2.0 m。在池埂內側向四周開挖50~60 cm 深的環溝(深水區),占池塘總面積的30%;池埂四周采用鈣塑板圍成60 cm高的防逃墻;池內按0.15 kW/667 m2的標準配備微孔增氧設備,同時備有2臺5.5 kW和1臺 7.5 kW 的潛水泵。
1.2水草種植
將3口池塘(A、B、C)的水草覆蓋率保持在50%,水草采用東西向、條塊式種植。于2015年2月環溝移栽伊樂藻,植株間距為30 cm,行距為1 m;于2015年3月種植輪葉黑藻,沿池中央全池播種。在深水處種植苦草,并加設圍欄設施,待水草長成后拆除。不同池塘采取不同的水草種植模式(表1)。
1.3苗種放養
1.3.1放養蟹種
在圍欄外的河蟹暫養區投放大規格長江1號蟹種,放養密度為800只/667 m2,放養規格為40~50只/kg,放養時間為2015年2月底。
1.3.2放養鰱鳙魚種
于2015年4月放養鰱鳙魚,放養規格為100 g/尾,放養密度為40尾/667 m2(鰱 ∶[KG-*3]鳙為 3 ∶[KG-*3]1)。于2015年5月放養規格整齊、體質健壯、無病無傷的2~3 cm沙塘鱧苗種,放養密度為400尾/667 m2(表2)。
1.4飼養管理
投喂金康達牌配合飼料,補充投喂冰鮮魚、玉米,根據河蟹生長情況和攝食情況對餌料的投喂量進行調整。高溫季節定期施用生物制劑,保持菌相、藻相平衡。河蟹蛻殼前采用生石灰全池潑灑,以補充水體鈣離子含量。
1.5生長測定
每月底隨機捕蟹40只,計算平均體質量。于10月底全部起捕,統計河蟹的平均產量、成活率、平均規格、經濟效益。
1.6統計方法
采用Excel 2007軟件對試驗數據進行分析處理,以P<0.05作為差異顯著水平。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水草種植模式對河蟹生長的影響
由表3和圖1可知,隨著養殖時間的不斷推進,河蟹的平均規格差異較大,C塘口優于B,B塘口優于A。C塘口的河蟹長勢最好,平均規格最終達到191.16 g。
不同水草對河蟹成活率和667 m2平均產量的影響較大(表4),C塘口優于B,B塘口優于A。C塘口的效果最好,成活率達到70.82%,平均667 m2產量為108.30 kg。結果表明,復合水草種植模式可提高河蟹的成活率,為蟹的活動和蛻殼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同時提供多種食餌,使其快速生長[8-9]。
2.2不同水草種植模式對河蟹養殖效益的影響
3個塘口采取相同的放養模式和投入,平均667 m2投入6 156元。根據全年的養殖投入和銷售收入,對3個試驗塘的投入、產出情況進行分析(表5、表6)。結果表明,C塘口的經濟效益較好,在3個試驗塘中最高,667 m2平均產出12 743元,667 m2平均凈利潤達到6 587元,投入產出比為1 ∶[KG-*3]2.07,明顯優于B塘口,而B塘口優于A。
3結論與討論
3.1水草種植方式與河蟹生產的關系
于2—3月栽種伊樂藻,于3—5月分期播種苦草,在河蟹生長的夏季階段移栽輪葉黑藻,在水體中形成復合水草種群,確保水草覆蓋率達到50%左右。提倡以伊樂藻為主,以苦草、輪葉黑藻為輔,水草覆蓋率分別為30%、10%、10%。水草采用東西向、條塊式種植方式,為蝦蟹生長提供棲息、蛻殼、避敵、活動、覓食的場所。
在7—9月高溫季節,單一種植伊樂藻的A塘養護難度較大。伊樂藻可耐低溫而不耐高溫,水溫5 ℃時就能生長,在一段時間內出現瘋長現象,部分水草因高溫而腐爛死亡,從而惡化了蟹池水質,影響河蟹蛻殼和增質量[10-11],并可能導致最后一次蛻殼的增質量率下降和規格偏小,最終使 667 m2 平均產量和養殖效益偏低。輪葉黑藻、苦草均與伊樂藻相反,在水溫較低時生長較慢,在高溫季節長勢穩定,很少出現“封塘”現象。輪葉黑藻和苦草河蟹喜食,也是河蟹中后期生長、避暑、棲息、蛻殼、避敵的理想場所。
3.2水草覆蓋率與河蟹生產的關系
水草覆蓋率過高不僅會影響水體上下對流、陽光照射、光合作用,還會影響河蟹的行動、覓食等,并會出現“懶蟹”或“爬草”等現象,影響河蟹生長。水草覆蓋率過低則會引起河蟹爭相搶占空間,引起個體間的殘食,在河蟹蛻殼期尤為嚴重,導致河蟹成活率下降,降低了蟹池單產和經濟效益。前期種草應選擇多品種的搭配,且種足草,要求伊樂藻數量適中,密度太高時要及時割草頭,苦草與輪葉黑藻數量要適當。
將伊樂藻、苦草、輪葉黑藻合理搭配種植,由于3種水草的旺發季節不同,需進行科學組合種植(伊樂藻30%、苦草10%、輪葉黑藻10%),確保在不同季節保持池塘水草覆蓋率,發揮3種水草間的優勢互補,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將3種水草合理搭配種植,一方面能為河蟹營造更加良好的生長環境,比單一種植伊樂藻更能抵御極端高溫氣候,降低河蟹養殖風險;另一方面,輪葉黑藻和苦草可為河蟹提供部分青飼料來源,降低飼料系數,提高經濟效益。[HJ1.85mm]
[HS2*3][HT8.5H]參考文獻:[HT8.SS]
[1]楊志剛,劉啟彬,姚琴琴,等. 養殖密度和餌料組成對河蟹仔蟹生長和存活的影響[J]. 生物學雜志,2015,32(6):34-39.
[2]郝俊,馬旭洲,王友成,等. 河蟹生態養殖池后生浮游動物的群落結構及動態[J]. 上海海洋大學學報,2015,24(4):523-531.
[3]葉建生. 河蟹健康養殖技術要點(上)[J]. 農家致富,2010,24(22):40-41.
[4]葉建生. 河蟹健康養殖技術要點(下)[J]. 農家致富,2010,24(23):40-41.
[5]楊維龍,張關海. 河蟹生產現狀與可持續發展的思考[J]. 淡水漁業,2005,35(2):61-64.
[6]謝國興,陳正錦,鮑勝華,等. 河蟹生態健康養殖池塘中水草的栽培[J]. 水產養殖,2003(12):45-47.
[7]陳小江,葉建生,王權. 河蟹養殖中的水草搭配[J]. 農家致富,2011,25(11):41-41.
[8]金剛,李鐘杰,謝平. 草型湖泊河蟹養殖容量初探[J]. 水生生物學報,2003,27(4):345-351.
[9]蘇剛,蘇應忠. 水草種植以及養護方法[J]. 科學養魚,2012(1):87.
[10]何杰. 中華絨螯蟹池塘生態養殖群體生長特征研究[J]. 水利漁業,2005,26(5):10-13.
[11]張列士,陸錦天. 中華絨螯蟹蛻殼和生長的研究進展[J]. 水產科技情報,2001,28(6):246-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