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花++趙慶龍++王澤河++楊淑華++弋景剛



摘要:排序定向是對蝦機械化去頭和自動化剝殼的重要前續工作。為研制對蝦頭尾和背腹定向裝置,針對分級后長度為110~130 mm南美白對蝦的體型特征及摩擦特性進行試驗研究。利用弓弦法測得對蝦背部平均彎曲半徑為40.4 mm,利用稱質量法測得對蝦的重心位于第1節與第2節交界處且靠近背部的部分,可利用對蝦自然彎曲導致的重心偏移進行背腹定向。結果表明:南美白對蝦相對于Q235鋼板,對蝦順腹部節方向的摩擦角小于逆腹部節方向的摩擦角;頭胸部分的摩擦角小于腹部的摩擦角;對蝦尾節部分的摩擦角最大;對蝦各部分的摩擦角具有差異性,但相差不大,利用體長各部分的摩擦難以進行頭尾定向。對蝦在帶有凹槽的尼龍表面上滑動時,背部的動摩擦因數全部小于1,腹部的動摩擦因數全部大于1,且腹部的摩擦力大于側面的摩擦力與重力之和,適于做背腹定向材料。本研究為確定定向原理和設計定向裝置提供基礎數據。
關鍵詞:對蝦;定向排序;摩擦特性;腹背
中圖分類號:S985.2+1;TS254.3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6)12-0344-03
收稿日期:2015-11-06
基金項目:海洋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編號:201205031);河北省科技支撐計劃(編號:12227169);河北省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研究項目(編號:ZD2016111);河北農業大學理工基金(編號:LG201501)。
作者簡介:張秀花(1972—),女,河北邢臺人,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機械設計與理論、農業機械技術裝備研究。E-mail:zhang72xh@163.com。
國內對蝦剝殼以手工剝殼為主,勞動強度大、生產效率低,且易使產品受到細菌污染,影響產品的鮮度和品質[1-3]。對蝦排序定向是對蝦機械化去頭和自動化剝殼的重要前續工作[4]。生物物料定向原理主要包括3個方面:利用生物自身組織構造的差異進行定向整理排列;利用生物重心的位置及生物自身的不對稱性進行生物的定向整理;利用振動推進法[5]、差動法(生物重心位置、生物不同部位組織的差異、各部分摩擦角度的不同)與旋轉圓盤相結合進行定向整理。物料的定向[6]均利用物料本身的物理特性,借助現代先進設備,最終完成對物料的定向。本試驗研究對蝦的體型特征及摩擦特性,以期為確定定向原理和設計定向裝置提供基礎數據。
1對蝦的體型參數
1.1試驗材料
鮮活南美白對蝦購自河北省保定市水產市場,蝦體長為110~130 mm,蝦仁飽滿,肉質鮮嫩。
1.2對蝦彎曲度
對蝦腹部具有一定彎曲度,其長軸方向呈圓弧狀,截面呈類似楔形。使對蝦處于自然狀態,對對蝦背輪廓進行描繪(圖1)。以“弓弦法”測量原理(圖2)[7]為基礎,采用精度為0.02 mm的游標卡尺進行測量,所得圓弧半徑近似為蝦背的彎曲半徑R1。
由R2=[JB((][SX(]L2[SX)][JB))]2+(R-H)2,可得:
[JZ(]R=[SX(]H2[SX)]+[SX(]L28H[SX)]=[SX(]L2+4H28H[SX)][JZ)][JY](1)
利用“弓弦法”對長度為110~130 mm的20只對蝦進行測量,得到對蝦背部的平均彎曲半徑為40.4 mm。可利用對蝦自然彎曲導致的重心偏移進行背腹定向。
1.3重心
通過切割稱量與懸掛等方法測定對蝦重心所在位置。采用解剖刀垂直于對蝦對稱面將其切割,采用精度為0.01 g的電子天平稱量2個部分的質量。經過多次測量,所測定對蝦的重心所在截面位于第1節與第2節交界處。在對蝦重心所在截面處附近,利用細線對對蝦進行懸掛測量,經過多次不同位置的懸掛測量,發現對蝦的重心位于靠近背部的部分(圖3)。
[FK(W8][TPZXH3.tif]
2對蝦摩擦特性試驗
對蝦一般分為頭胸部、腹部、尾節3大部分,腹部組織豐富,尾部肌肉組織較少,對蝦各部分的生物組織構造不同,決定了其頭胸部、腹部、尾部的摩擦特性具有一定差異。對蝦腹部有多對腹足,形狀不規則,表面不光滑,蝦背和側面表面光滑,因此蝦背和蝦腹處的摩擦特性存在差異。
2.1試驗材料
鮮活南美白對蝦購自河北省保定市水產市場,蝦體長為110~130 mm,質量為11.5~12.0 g,剔除死亡個體,挑選蝦仁飽滿、肉質鮮嫩的對蝦進行試驗。Q235鋼板、表面光滑的尼龍板、表面刻有凹槽的尼龍板、食品及橡膠板各1塊。
2.2試驗設備及用具
計算機;量程為3 N,精確到0.01 N的數顯推拉力計;解剖刀;冷凍箱。
2.3試驗方法
利用伺服電機控制升降臺的前進,將數顯推拉力計放置在升降臺上,帶動對蝦勻速前進,測出對蝦相對于不同表面的摩擦力F。利用公式F=μmg求出摩擦因數μ,利用公式μ=tanα求出對蝦相對于不同表面的摩擦角α。
測量完整南美白對蝦順腹部節、逆腹部節相對于Q235鋼板的摩擦力。測量用解剖刀分割后的頭胸部、腹部、尾節相對于Q235鋼板的摩擦力。上述情況分別進行干燥表面和給水潤滑表面的測量,并分別測量3次求均值。
將去頭后的對蝦置于冷凍箱內,進行-18 ℃冷凍30 min預處理,之后分別放置在表面光滑的尼龍板、食品級橡膠板、表面刻有凹槽的尼龍板等接觸材料上進行摩擦力的測量。試驗中采用變頻器控制電機轉速,將對蝦滑動速度比較精確地控制在2.5 mm/s。
3摩擦試驗結果與分析
3.1對蝦體長方向的摩擦特性
順腹部節對蝦摩擦因數測定數據見表1,逆腹部節對蝦摩擦因數測定數據見表2,對蝦頭部摩擦因數測定數據見表3,對蝦腹部摩擦因數測定數據見表4。
根據上述結果計算各部分摩擦角的平均值(表5)。由表5[CM(25*5]可知,對蝦順腹部節的摩擦角小于逆腹部節的摩擦角,對蝦
頭胸部的摩擦角小于腹部的摩擦角,對蝦尾節的摩擦角最大,給水潤滑時的對蝦摩擦角小于干燥情況下的對蝦摩擦角。對蝦各部分的摩擦角具有差異性,但摩擦角相差不大,利用蝦體各部分的摩擦難以進行頭尾定向。
將對蝦分別以長軸垂直于下滑方向、長軸平行于下滑方向的姿態置于Q235振動臺面進行試驗(圖4、圖5)[8-12]。試驗過程中下滑的對蝦最終無特定下滑姿態,對蝦呈頭部朝下下滑姿態的現象不明顯,即在振動臺面上對蝦頭尾定向效果不明顯。
3.2對蝦背腹摩擦特性
將經-18 ℃冷凍30 min的去頭對蝦分別放置在表面光滑的尼龍板、食品級橡膠板、表面刻有凹槽的尼龍板等接觸材料上進行試驗,所測得的摩擦力見表6。圖6為根據表6計算得到的對應動摩擦因數。
由圖6可知,在光滑的尼龍板上,對蝦各面的動摩擦因數相差不大;在光滑的橡膠上,對蝦各面的動摩擦因數不同,且腹部的動摩擦因數均大于側面,對蝦側面、腹部與橡膠表面的動摩擦因數均值分別為0.467、0.603;在帶有凹槽的尼龍表面上,對蝦各面的動摩擦因數不同,腹部的動摩擦因數均大于側面,對蝦側面、腹部與帶凹槽尼龍表面的動摩擦因數均值分別為0.625、1.759。側面的動摩擦因數均小于1,腹部的動摩擦因數均大于1,且腹部的動摩擦因數均大于側面動摩擦因數與1之和。可見,當對蝦側面與帶有凹槽的尼龍表面接觸時,摩擦力均小于自身重力,而腹部與之接觸時摩擦力均大于側面接觸時的摩擦力與重力之和。試驗結果表明,可選取帶有凹槽的尼龍表面作為對蝦背腹定向的材料。
4結論
針對分級后長度為110~130 mm的南美白對蝦,利用弓弦法測得對蝦背部的平均彎曲半徑為40.4 mm,利用稱質量法測得對蝦的重心位于第1節與第2節交界處且靠近背部的部分,可利用對蝦自然彎曲導致的重心偏移進行背腹定向。
南美白對蝦相對于Q235鋼板,對蝦順腹部節方向的摩擦角小于逆腹部節方向,頭胸部分的摩擦角小于腹部,對蝦尾節部分的摩擦角最大。相對于Q235鋼板,對蝦各部分的摩擦角具有差異性,但相差不大,利用體長各部分的摩擦難以進行頭尾定向。
對蝦在帶有凹槽的尼龍表面上滑動時,側面的動摩擦因數均小于1,腹部的動摩擦因數均大于1,且腹部的摩擦力大于側面的摩擦力與重力之和,適于做背腹定向材料。
[HS2][HT8.5H]參考文獻:[HT8.SS]
[1]徐文達. 國內外水產品加工機械現狀和發展[J]. 上海水產,1994(4):2-3.
[2]庚莉萍. 水產加工市場發展綜述[J]. 漁業致富指南,2005(3):15-18.
[3]陳文漢,寧凌. 中國對蝦產業現狀及相關研究綜述[J]. 農業經濟與管理,2008(2):21-27.
[4]張秀花,王澤河,楊淑華,等. 一種對蝦頭尾與背腹定向裝置的設計與試驗[J]. 河北農業大學學報,2016,39(1):131-135.
[5]李建平,林妙玲,趙勻. 水稻缽苗振動排序正位裝置的分析與試驗[J]. 農業機械學報,2006,37(9):74-78.
[6]尚久浩. 自動機械設計[M]. 北京:北京輕工業出版社,2003:[CM)]
[HT8.]
207-219.
[7]劉春榮. [HJ1.78mm]智能圓弧半徑測量儀的設計[J]. 機械設計與制造,2009,10(10):51-53.
[8]安玉平. 機械加工蝦類的方法和設備:92103822.4[P]. 1993-12-15.
[9]高星星. 淡水魚魚體頭尾與腹背定向整理設備的研究[D]. 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1.
[10]徐頌波,徐學淵. 魚體定向輸送裝置設計的可行性分析[J]. 浙江水產學院學報,[HJ1.85mm]1990,9(2):131-134.
[11]Braeger H,Pontow H.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urning over and stretching fish fillets:United States,4985409[P]. 1990-08-25.
[12]Bagge-Ravn D,Ng Y,Hjeim M,et al. The microbial ecology of processing equipment in different fish industries-analysis of the microflora during processing and following cleaning and disinfec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2003,87(3):239-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