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駿+柴林
廣闊心胸和洞見帶來明智和具有韌性的行動,膚淺狹隘的想法帶來愚蠢和短期的行為。家長需要思考音樂是什么和為什么,在此基礎上提升和保護孩子的學習動機,和孩子一起成為終生的音樂愛好者。
多角度提問,有自己的思考
接觸到很多家長,發現有的家長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如何提高我的孩子的表演技術”上,但很少思考下面的問題:
(1)我為什么要讓孩子學琴?
(2)我的孩子為何要學琴?
(3)我的孩子為何要學音樂?
(4)孩子們為何需要學音樂?
(5)音樂為何需要兒童或音樂對兒童有何意義?音樂只是一種消遣嗎?
(6)兒童為何要學習音樂演奏?
(7)兒童為何要參與音樂活動?
前3個問題可以是思考的初始點。但從“我”或“我的孩子”出發,容易陷入“自我中心”(即主要從自己的興趣、利益出發考慮事情),還容易走向自私和狹隘,思考就“在原地打轉兒”。音樂演奏是在群體的審美中彰顯音樂之美,絕不是為了凸顯某一個演奏者的魅力,因此演奏活動和利他主義有必然的聯系。“為他人演奏”比“學習是為了你自己得到好處,所以你必須堅持”更明智(可參考本刊2014年第11期《學琴到底為了誰》一文)。這些問題不想透徹的話,家長可能會帶領孩子追逐和膜拜以技巧吸引人的演奏明星,把過多的社會競爭意識帶到學習中,不利于學習。問題(4)(5)圍繞“音樂”和“兒童”的關系,是更有廣度和深度的思考。初步答案是:音樂是文化載體,是人類(包括兒童)表達情感的手段,和更好的生存質量密切相關,因而是大多數兒童的必需品,而不僅是消遣(可參考本刊2016年第10期《音樂就是食糧》一文)。兒童需要音樂作為認識世界的手段,音樂也需要兒童去傳遞。很多孩子沒學多久就放棄,原因之一是家長一直在說“我們就是當個愛好”。既然是愛好,可愛可不愛,學音樂的必要性就沒有了。所以家長最好告訴孩子,“我們是當愛好學,但是音樂非常重要,要認真學”,不要少了后半截話。古語說:“富貴子弟無成者,失于姑息也;貧賤子弟易成者,習于嚴束也。嚴束則不慢,姑息則多狎,多狎則心易散失,嚴束則日就規矩,所以有成否之殊。”這段話現在也適用,對于中等收入家庭里資質一般的孩子,和成就最相關的幾個因素就是專注、紀律、自我約束、持續的習慣養成。我看可以濃縮為“無成失于姑息,易成習于嚴束”。當然,另一個極端——在“認真”的旗號下對孩子提出僵化、死板的要求,也不要走。
(6)(7)涉及實踐。學習者只旁觀、欣賞或關在琴房里單獨練習都不夠,還需要參與各種形式的音樂活動,包括非正式和非正規的音樂學習。有的孩子學音樂動力不足,原因之一是他們只是在正式的音樂學習中單打獨斗,得到的參與機會太少。
上面這些問題是我隨機列舉的,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提出更多問題,讓思考細化和深化。它們相互關聯,涉及音樂“是何”“為何”和“如何”,并沒有標準答案,回答它們也沒有標準流程,但學音樂的家庭應該有自己的思考過程和初步答案。
學什么,學琴和學音樂的異同
不加區分的話,“學琴”就是“學音樂”。 類似地,“學車”就是“學駕駛”。日常語言經常形象化地描述事情,不同的字面之下沒有本質的不同。
如果稍作區分,學琴偏重“技”,學音樂偏重“藝”;學琴偏重“術”,學音樂偏重“道”。但它們有重合:學琴多少需要學一些音樂,否則學不下去,學不開心;學音樂一般不能脫離具體的技能操練,變成空想和純粹的感悟。
再仔細看,學琴和學音樂的差別非常大。前者主要指演奏,后者是把音樂作為一門學問(或學科、學術),涵蓋音樂的方方面面,還延伸到思想文化領域,有更多、更復雜的智力反思,指向創造力和長期(甚至是終生)學習,學習形式更多種多樣。
有人不把音樂當作學問,原因很多,例如物質條件和師資缺乏限制了音樂的普及;百分制而非等級制的評分把音、體、美課程從教育體系中邊緣化。但是,任何去過大型圖書館檢索過圖書目錄的人都知道,音樂毫無疑問是一門學科。在英國的GCSE和A-Level考試系統中,音樂也是可選考的學科。用什么方式學,最終學到什么程度,因人而異,但學科學習要求學習者保持對學科的嚴肅態度,尊重知識的整體結構,尊重學習自身的規律(參見本刊2016年第2期《學音樂也可以“從高到低”》和2016年第8期《做必要和可能的事情》兩篇文章)。
音樂是學科,和日常生活里音樂具有娛樂功能并不矛盾,但兩件事情不能混為一談。業精于勤,毀于隨。和上文提到的相關,有的家庭學音樂很快就放棄,原因之一就是溺愛孩子(富貴和貧賤之家都會發生),學習態度過于隨便,只把音樂當玩耍。既然是玩,那就可以玩,可以不玩,怎么玩都行,學習就沒有了方向。筆者建議家長的思考從表象走向實質,認識到音樂世界由豐富的文化產品、學科知識和社會關系構成,娛樂只是這個世界里的一小部分,這樣,思考和行動就能擺脫“小我”和“小家”,進入廣闊地帶。
為誰學,警惕道德綁架
有的媽媽,長期分不清“自己”和“孩子”,把兩者錯當成一個,忘了孩子才是學習的主體。原因之一可能和女性孕育生命的過程有關。10個月里,媽媽和孩子在很多意義上確實是一個人,但孩子必須逐漸成為一個精神上獨立的個體,從“媽媽讓我學”轉變到“我要學”。
有的家長把自己的愿望“投射”到孩子的身上。其中既有美好善良的期待,也有過高期待——從主觀愿望出發,不顧現實條件的限制而急于求成。這很復雜,需要具體分析。
有家長說:“我堅持讓孩子學下去,是因為我想讓孩子知道,選擇了就要堅持,沒有付出就沒有回報。”
但這并沒有回答為何要在學琴這件事情上堅持和付出,為何不是選擇了繪畫就要堅持,不在象棋上付出就沒有回報?
道德約束不是壞事情,有時也完全必要。但是,如果一個道德標準放在每件事情上都合適,就有一個弊端:不能解釋每件事的正當性。從孩子的角度看,為何是媽媽選擇了一個道德標準(例如選擇了就要堅持)而對我約束?為何我要為了自己的獲益(琴藝的進步、勝出同齡人)而努力?當家長回答不了孩子這類問題,卻施加壓力要求孩子服從并且去工作的時候,親子關系就有緊張的可能。
心理學的自我決定理論認為,外在動機可以轉化為內在動機。一個人要成長,自主的需求 (即感到自己有選擇的權利和心理上的自由)、勝任的需求 (感到事情能產生預期效果)、關系的需求(感到被關愛)都要得到一定的滿足。幫助兒童把動機內化,滿足他們3個方面的需求,成人需要借助的是現代教育心理學的常識,還需要愛心和智慧。脫離它們的道德訓導或煽情對于脅迫孩子按照成人的意志行事的效果是短暫的,一段時間之后就是反效果——只會破壞孩子的學習動機。
我們為何讓孩子們學音樂?一個簡化的答案是:我們、兒童、音樂都需要和創造對方。這里,美國青年小提琴家珍妮特·宋(約瑟夫·金戈爾和德蘿西·迪蕾的弟子)在《創造的思考者》一文中的話也有啟發:“學生必須成為創造性的思考者和行動者,而不僅僅是模仿者。這不僅指他們的音樂演奏,生活的其他各方面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