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金花 朱慈根++張琤琤 郁達威 亢志華



摘要:運用1985—2014年的相關統計數據,從存出欄量、豬肉產量、生產布局及規模養殖場發展等幾個方面,闡述了近30年來江蘇省養豬業生產結構與發展變遷特征。30年間,全省生豬養殖量呈曲折上升態勢、生產能力不斷提高;規模養殖比重不斷提高,其中年出欄500~2 999頭的養殖場出欄比重逐步增加;養殖區域化態勢明顯,蘇北主產區地位確立。利用成本收益數據,比較了近10年來江蘇省養豬業的成本構成、成本和利潤變化情況、不同規模養豬場的成本與收益情況,結果表明:飼料成本占養殖成本的比例最大,且增長速度最快;豬肉的價格、產值、利潤波動明顯;不同規模養殖場中,小規模養殖場成本最高、利潤最低,中規模養殖場利潤最平穩。因此應充分挖掘全省不同經濟區域的地區優勢,優化生豬的產業化布局;發展適度規模的規模養殖,鼓勵和扶持產供銷、養殖-加工一體化、組織化生產;建立完善產業監測預警體系,保障養豬業良性發展。
關鍵詞:江蘇省;豬;生產結構;規模養殖;成本收益
中圖分類號:F326.3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6)12-0582-05
收稿日期:2016-05-20
基金項目: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基本科研業務專項[編號:ZX(15)3003]。
作者簡介:程金花(1981—),女,江蘇大豐人,博士,副研究員,主要從事農業經濟、農業信息服務與研究。Tel:(025)84391912;E-mail:chengjh0531@163.com。
通信作者:亢志華,女,內蒙古烏蘭察布人,碩士,副研究員,主要從事農業經濟、生態農業及農村區域發展等方面的研究。Tel:(025)84390986;E-mail:kzh_mm@126.com。
江蘇是全國養豬大省,是全國13個生豬生產重點省份之一。養豬業是全省畜牧業的重要組成部分,2014年全省養豬業總產值434.91億元,占全省畜牧業總產值的36.8%[1]。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現代農業建設進入新階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必將引領江蘇養豬業的未來發展;資源環境、食品安全及消費者需求的升級將不斷影響著江蘇養豬業的生產方式、結構和水平;養殖成本、進一步開放的市場也將對江蘇養豬業持續健康發展帶來機會和挑戰。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通過數據分析,闡述了江蘇養豬業近30年來生產結構與發展變遷特征,分析了近10年來江蘇養豬業成本收益變化規律,并對促進江蘇省養豬業健康發展提出幾條建議。
1近30年江蘇省養豬業發展特征與生產結構變遷情況
1.1養殖量呈曲折上升態勢,生產能力不斷提高
由圖1可見,30年間,江蘇省養豬生產整體呈曲折上升態勢。其間經歷了2次較大的增長型波動,每次波動主要表現為增長率高低的變化,波動周期最長的是1985—1997年,周期為12年,1997—2007年波動周期為10年,2007—2014年養殖量穩步上升,未出現拐點。江蘇省養豬生產的波動與全國同期基本一致[2-3]。2014年,江蘇生豬出欄量 3 073.6萬頭、豬肉產量232.35萬t,較1985年分別增長了[HJ1.45mm]52.7%和71.3%。豬肉生產能力不斷提高,2014年生豬出欄率達到171.97%,較1986年高出61百分點,并高于全國155%的出欄水平[4],豬肉產量年均增長率高于生豬出欄0.4百分點。
1985年開始,江蘇省逐步放開生豬流通體制,實行多渠道經營政策,為養豬業的發展提供了契機,養豬生產出現強勁的發展勢頭。1985—1996年,生豬出欄增加了820.08萬頭、豬肉產量增加了65.77萬t[5-6]。
受1995年階段性“賣豬難”的影響,生豬出欄和母豬存欄從1996年下半年開始減少,豬肉價格上揚, 由此引發了新
[FK(W12][TPCJH1.tif]
一階段的養豬熱[2];1998年,全省規模養殖開始起步,進一步促進了養豬業生產規模的擴張;1997—2006年,生豬出欄和豬肉產量分別增加了33.53%和30.78%[7]。
2006年下半年,全國境內暴發了豬藍耳病疫情,母豬存欄持續下降,生豬價格在4個月內上漲了58%[8],引起了國家對養豬業的高度重視。2007年8月,國務院下發了《關于促進生豬生產發展穩定市場供應的意見》,江蘇省政府積極貫徹落實了扶持生豬生產的各項補貼政策,生豬生產迅速恢復并開始新一輪的大幅增長。2007—2014年,生豬出欄和豬肉產量年均增長率分別達到3.41%和3.42%[9-10]。
1.2養殖方式逐步轉變,規模養殖比重不斷提高
[JP2]20世紀90年代后期,全省養豬業在供求關系緩解后逐步轉變為數量和質量并重發展;而受養豬比較效益下降、飼料成本持續上漲、疫病防控難度加大等綜合因素的影響,養豬場的數量不斷下降,規模養殖比例逐年提高。2014年,年出欄5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比例達86%以上;年出欄50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比例達到60%,與2002年相比增加了9倍多(根據江蘇省畜牧總站統計資料整理;以下有關規模養殖場數量[JP3]及出欄量數據均來自江蘇省畜牧總站)。現階段,年出欄100~2 999頭的養殖場是養豬生產的主要力量,其出欄量比重達50%以上。2011年以來,年出欄100~499頭的養殖場的出欄比重呈現逐年降低的趨勢;500~2999頭養殖場出欄比重逐步增加(圖2、圖3),未來或將成為全省養豬業的主導力量。
1.3養殖布局區域化,蘇北主產區地位確立
自1985年以來,蘇北地區生豬出欄占全省的比重持續保持上升,2014年出欄比重達到70%以上[10],其主產區地位日趨突出;蘇南地區出欄比重逐年下降,蘇中地區的出欄比重在平穩中略有降低(圖4)。
2002年開始,江蘇省重新調整了規模場的劃分標準。規模養殖場數量和規模養豬出欄量排名前列的包括鹽城、蘇州、南通等地區;其中,鹽城在年出欄50~99頭的小規模養殖場數量和出欄量上在全省占據絕對優勢;蘇州在年出欄100頭以上的中大規模養殖場數量和出欄量上均位居全省第一(圖5、圖6)。
到2007年,各地區養殖場的分布比例趨于相對均衡,規模以上養殖場數量排名前列的主要包括鹽城、南通、徐州、泰州等地區;從出欄量看,規模養殖出欄較多的有南通、鹽城、徐州、宿遷等。從各地區規模養殖場分布及出欄量看,年出欄 1萬頭以下規模養殖場數量較多的地區其產能優勢也相對明顯;蘇州地區年出欄3 000頭以上(尤其萬頭以上)的養殖場的生產能力優于其他地區同類規模養殖場,宿遷市在500~2999頭規模下的生產能力較高(圖7、圖8)。
2014年,規模養殖場的數量在全省的分布又日趨向徐州、鹽城、南通、連云港、淮安等地集中,其中徐州、鹽城規模養殖場數量占全省的比重接近40%,其出欄量占全省的比重為37.09%;年出欄1萬頭以上的養殖場有30%分布在鹽城市,其出欄量占全省規模養殖的比例在6%以上;宿遷市年出欄500~2999頭、萬頭以上規模養殖場的生產能力分別居于全省前列。從全省看,年出欄100~2999頭的規模養殖場是當前養豬生產的主要力量(圖9、圖10)。
[TPCJH9.tif]
[TPCJH10.tif]
2近10年江蘇省養豬業成本效益比較分析
根據《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和《江蘇省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生豬的總成本由生產成本和土地成本構成,其中生產成本包括物質與服務費、人工成本,物質與服務費包括直接費用和間接費用, 間接費用在總成本中所占比例不足3%,因此主要分析直接物質與服務費、人工成本的構成情況;為了便于比較,所有數據以1 kg增質量進行了均一化計算,人工成本以江蘇地區統一工價計算。
直接物質與服務費包括仔畜費、飼料費、水電費、醫療防疫費、死亡損失費、技術服務費、工具材料費、修理維護費等。從歷年的成本構成看,1 kg增質量的直接費用占總成本的比例在84%以上,其中仔畜費占24%~43%、飼料費(包括粗飼料、精飼料和飼料加工費)占45%~61%,人工成本占比10%左右,且以家庭用工折價較高(圖11)[11]。
2.1成本比較
2004—2014年全省生豬1 kg增質量的總成本年均增長3.84%,生產成本的變化趨勢與總成本一致;仔畜成本在波動中保持平衡;飼料成本占生產成本的比重最大,增長速度最快,年均增長6.32%;人工成本在2004—2014年間基本保持穩定(圖12)[11]。
2.2效益變化
2004—2014年,豬肉的價格和產值經歷了2個上升期和3個下降期,每隔2~3年振蕩1次;豬肉價格由8.63元/kg增加到12.66元/kg,增加了46.62%,增重的產值由12.15元/kg增加到16.15元/kg,增加了32.95%[11]。1 kg增質量的利潤始終處于振蕩狀態,每1~2年就會振蕩1次,個別年份甚至瀕臨虧損狀態(圖13、圖14)。
[FK(W12][TPCJH13.tif]
2.3不同養殖規模成本與收益比較
《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和《江蘇省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分別列出了散養(飼養規模≤30頭)、小規模(30頭<飼養規模≤100頭)、中規模(100頭<飼養規模≤1000頭)和大規模(飼養規模>1000頭)養殖的成本收益、費用和用工情況。不同養殖規模下1 kg增質量總成本、仔畜成
[FK(W22][TPCJH14.tif]
本、飼料成本、人工成本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其中小規模養殖場的成本最高;除個別年份外,中小規模場飼料成本較高、散養戶最低;散養戶人工成本(包含家庭用工折價和雇工)最高,大規模養殖場的人工成本在個別年份有所波動,但總體最低(圖15)[11]。
[JP2]從成本收益看,不同規模下1 kg增質量利潤和成本利潤率變化趨勢一致;不同年份養豬業的利潤與養殖規模無明顯規律可循,但總體表現為小規模養殖場的利潤最低,中規模養殖場的利潤最平穩[11]。除2014年外,市場低迷階段以小規模和散養的利潤較低[11],中大規模養殖場更能抵御市場風險。
3結論與建議
3.1充分挖掘地區優勢,優化生豬的產業化布局
蘇南地區經濟相對發達、人口密度大,依托上海都市經濟圈的區位優勢,豬肉消費市場尤其是高端產品的市場潛力巨大;蘇中、蘇北地區具有豐富的耕地資源,為養豬業的飼料原料和糞便消納提供了較好的條件。應充分發揮各經濟區域的區位和自然優勢,以“產業化”的思路統領養豬業在全省的布局,進一步提升蘇北養殖大市的產能優勢,促進屠宰、加工向有實力的肉類加工企業集中,營銷向經濟發達的蘇南地區集中,形成 “營銷+屠宰加工+基地養殖”的產業模式。
3.2鼓勵發展適度規模養殖,增強養豬業市場競爭力
年出欄100頭以下的小規模養殖戶的生產比重正以年均16%左右的速度下降;而中大規模養殖戶的數量和產能正逐年增加。小規模養殖場的利潤較低、受市場波動影響明顯;大規模養豬集團擁有資本、人才、管理、技術的優勢,未來或將成為生豬市場的主導;而依托大型養豬集團或者屠宰企業的適度規模養殖結合家庭農場的發展模式將是養豬生產的主要力量。因此,應著力轉變養豬業的生產經營方式,發展適度規模養殖,鼓勵和促進散戶和小規模養殖戶通過訂單、合同等形式加盟大型企業或集團,提高養豬業的組織化、標準化水平。
3.3建立產業監測體系,保障養豬業良性發展
產業信息的不透明、不對稱等是導致養豬市場波動的一個重要因素。2008年以來,農業部在全國啟動了包含養豬業在內的“主要畜禽生產百場(廠)千村萬戶監測計劃”,建立了畜牧業統計監測工作體系,實現了對月生產信息和周價格信息的監測。中國農業科學院建立了包含豬肉等801種農產品,能夠覆蓋多品種、多市場、多區域的中國農產品監測預警系統。大北農集團旗下的智農通、智農網實現了全國及各地區的豬價行情與走勢、原料玉米價格、生產趨勢等的實時監測與發布。2015年,江蘇省農業科學院也啟動了豬產業鏈風險評估與預測預警系統研究,結合全省養豬業的發展布局和農業部監測點,建立了生產、市場、疫病、環境等多因素的識別、監測與風險評估體系。因此,應進一步強化政府對產業監測的政策和項目支持,推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等先進技術在畜牧業生產中的應用,建設透明、完善、有效的產業監測與預警基礎信息平臺和體系,提升依靠數據信息決策生產、引導市場良性發展的產業管理能力。
參考文獻:
[1]江蘇省統計局.江蘇統計年鑒:2015[M].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5.[HJ1.85mm]
[2]農業部生豬波動規律性研究課題組.掌握發展規律穩定生豬生產[N]. 農民日報,2007-12-04(5).
[3]張曉東. 中國養豬業生產波動分析與預測預警研究[D]. 哈爾濱:東北農業大學,2013.
[4]石守定,韓玉國,趙一寧,等. 2014年我國養豬業概況[C]//中國畜牧業協會.2015年第四屆全球豬業論壇暨第十三屆中國豬業發展大會論文匯編.北京:中國畜牧業協會,2015:3-11.
[5]江蘇省統計局. 江蘇農村統計年鑒:1985[M].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85.
[6]江蘇省統計局. 江蘇農村統計資料:1997[M].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7.
[7]江蘇省統計局. 江蘇農村統計資料:2007[M].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7.
[8]肖紅波,浦華,王濟民. 我國生豬業發展的歷史回顧與現狀分析[J]. 中國畜牧雜志,2009,45(16):8-12.
[9]江蘇省統計局. 江蘇農村統計年鑒:2008[M].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
[10]江蘇省統計局. 江蘇統計年鑒[M].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5.
[11]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價格司. 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2005—2015[M].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5-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