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原產地農產品產銷對接矛盾是現代農業發展的短板,直接影響人們參與農業生產的積極性。以江蘇省蘇州市陽澄湖大閘蟹和洞庭山碧螺春產銷對接為視角,通過深度訪談及量表調研分析,揭示蘇州原產地農產品產銷對接中存在的問題,借鑒國內外原產地農產品產銷對接的經驗,提出蘇州市原產地農產品產銷對接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產銷對接;陽澄湖大閘蟹;洞庭山碧螺春;農產品
中圖分類號: F323.7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6)12-0603-06
收稿日期:2015-11-21
基金項目: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編號:2016SJD630123);蘇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研究項目(編號:SGYS201602)。
作者簡介:趙春燕(1963—),女,江蘇蘇州人,教授,主要從事電子商務與企業管理研究。E-mail:zhaocy@siit.edu.cn。
2014年12月12日,江蘇省蘇州市正式啟動實施農業信息化“三年行動計劃”,其中,構建農產品產銷對接體系是政府重點建設項目之一。以陽澄湖大閘蟹和洞庭山碧螺春的產銷對接為視角,通過大數據的支撐來構建蘇州市農產品產銷對接系統,化解農產品產銷對接矛盾,促進蘇州市現代農業建設。
1蘇州市原產地農產品產銷對接調研分析
1.1調研內容與方法
[JP2]2015年7月18目至8月10日,圍繞蘇州市原產地農產品產銷對接現狀,對陽澄湖大閘蟹、洞庭山碧螺春的企業、農戶、合作社、協會等進行深度訪談和量表調研(量表題項采用7點尺度進行測量,非常好賦值7分,非常差賦值1分)(表1)。
1.2深度訪談結果與分析
從對蘇州市陽澄湖大閘蟹及洞庭山碧螺春的調查情況看,較大規模的企業基本都參加了專業合作社或專業協會,規模小的農戶仍然是“單打獨斗”;蘇州市陽澄湖大閘蟹養殖企業(養殖戶)開展網上銷售的比例較高,有部分碧螺春生產企業也開設了網店,但是碧螺春農戶由于產量及文化層次的制約大都沒有意識到開展電子商務的重要性,他們所產的茶葉主要是通過熟人銷售或直接去市場銷售;2種農產品的主要銷售途徑是收購商、批發商及農貿市場,通過“農超對接”等產銷對接途徑進行銷售的比例小;大閘蟹養殖企業與收購商合作方式主要是大閘蟹販銷商+(銷售合同)+農戶,少量的合作方式是企業+基地+(銷售合同)+農戶;碧螺春生產企業與收購商合作方式主要是簽訂銷售合同及口頭契約,也有相當多的茶農是通過自由買賣的方式來出售茶葉;2種農產品生產企業在選擇下游銷售商時,考慮的主要因素是下游銷售商的信用;茶葉追溯體系建立情況優于大閘蟹追溯體系的建立,二者雖然都是高檔的農產品,但碧螺春茶葉的價值更高,因此企業更愿意給產品建立產品追溯體系。
1.3碧螺春調研量表分析
從對碧螺春企業(農戶)量表的數據(表2)分析可以看出,蘇州市政府對碧螺春產業的發展非常重視,政府對茶葉市場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力度、質量監控力度、稅收優惠力度、品牌推廣投入力度等方面做得都比較好,企業(農戶)的認可度比較高。由于碧螺春農戶的信息化水平較低,不能很好地利用茶葉市場信息服務平臺來獲取茶葉價格、市場行情、消費者需求信息等,企業(農戶)對降低與客戶交易成本的能力、與收購者的信任程度、與收購者之間的協同程度、與茶葉收購者的關系穩定程度的認可度比較低,說明目前碧螺春產業的產和銷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問題,產銷之間的對接不流暢。
1.4大閘蟹調研量表分析
從對大閘蟹企業(農戶)量表的數據(表3)分析可以看出,蘇州市政府對大閘蟹產業發展的直接補貼力度、大閘蟹市場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力度、質量監控力度、稅收優惠力度、品牌推廣投入力度等方面做的都比較好,企業(農戶)的認可度比較高。由于大閘蟹企業(農戶)的信息化水平較低,不能很好地利用市場信息服務平臺獲取大閘蟹價格、市場行情、消費者需求信息等,企業(農戶)對降低與客戶交易成本的能力、物流配送的完善程度、與收購者的信任程度、與收購者之間的協同程度、與大閘蟹收購者的關系穩定程度的認可度比較低,說明目前蘇州大閘蟹產業的產銷對接不流暢。大閘蟹作為鮮活農產品對物流配送的要求比較高,從調研數據可以看出,大閘蟹企業(農戶)對目前的物流配送體系的認可度較低。
2蘇州市原產地農產品產銷對接中存在的問題
通過上述數據分析可知,目前蘇州市原產地農產品產銷對接中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2.1農民信息化素養低,產銷對接渠道不暢
對48家蘇州陽澄湖大閘蟹及洞庭山碧螺春的調查情況來看,農民與下游客戶能夠分享農產品加工成本、價格、數量等重要信息的能力,農民獲取并分析農產品價格、市場行情等信息的能力,農民利用網絡平臺推廣農產品的能力,農民采用電子商務技術降低與客戶交易成本的能力都比較低。雖然有的農產品建有專業的門戶網站,但是網站平臺大都不盡人意。如蘇州大閘蟹聯盟網是一家提供大閘蟹服務信息的專門網站,但是該網站還沒有APP、沒有微信公眾平臺,而農民利用網絡平臺開展電子商務的能力更加不盡人意。
2.2農產品企業規模小,產業化經營水平低
對48家蘇州陽澄湖大閘蟹及洞庭山碧螺春的調查情況來看,農產品企業的規模都比較小,處于小規模分散經營階段,產生不了產業集聚效應。較大規模的企業基本都參加了專業合作社或專業協會,但規模小的農戶仍然是“單打獨斗”。農產品專業合作社的體制也不夠健全,不能規模化運作,從而無法保證農產品的產銷一體化。
2.3訂單合同不夠規范,產銷對接缺乏長效機制
建立產銷對接的理想目標是為了穩定農產品生產者的銷售渠道和銷售者的供貨渠道,起到穩定農產品市場供應和農產品價格的作用,從而使生產者、銷售者、消費者共贏。合同制是維系龍頭企業與農戶的紐帶,是產業化運行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產銷對接的基礎。從調研情況看,不論是大閘蟹還是碧螺春茶葉主要的銷售途徑是收購商(批發商)及農貿市場,與收購商(批發商)的合作途徑還有口頭契約。此外,銷售企業與農戶的合同也過于簡單,合同中企業和農戶的權利以及違約的處罰辦法也不夠明確,從而使訂單合同難以有效實施。
2.4配送體系不完善,產銷對接需求不明晰
農產品特別是鮮活農產品的銷售有其特殊性,農產品進入市場的流通環節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農產品的品質,農產品的流通配送對物流運輸速度、運輸工具的要求都比較高。大閘蟹作為鮮活農產品對物流配送的要求比較高,由調研數據可知,大閘蟹企業(農戶)對目前的大閘蟹物流配送體系的認可度比較低,說明目前大閘蟹的物流配送存在較大問題。目前,蘇州市農產品的配送主要存在配送體系不完善、配送效率低、農產品在配送過程中損耗嚴重、配送企業專業水平參差不齊、生鮮農產品物流配送信息平臺不完善及缺乏品牌化的農產品配送企業等問題。
2.5專業合作社人才匱乏,產銷對接推廣路徑不暢
分析大閘蟹及碧螺春的調研數據發現,2類農產品企業(農戶)的信息化水平較低,都不能很好地利用市場信息服務平臺獲取所生產的農產品的價格、市場行情、消費者需求信息等,與客戶交易成本都比較高。調研的大閘蟹企業(農戶)中開設網店的比例為62%,碧螺春生產企業開設網店的比例為13.3%,碧螺春農戶開設網店的比例為0。說明目前蘇州市各農產品專業合社缺乏掌握信息技術、農產品生產技術、會管理、精營銷的綜合型新型職業農民,農民對政府在農產品的品牌推廣力度上的認可度也不高。因此,政府應該加強蘇州農產品的品牌推廣力度及現代農民培養力度。
3國內外原產地農產品產銷對接的經驗與啟示
3.1國內原產地農產品產銷對接的經驗
3.1.1四川省農產品電商直銷走在全國前列
[JP2]2014年商務部發布了《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工作方案》,四川省就全面啟動了電子商務進農村工作,政府出臺了電子商務發展相關政策,2014年12月四川省仁壽縣成功申報成為全國首批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北京京東世紀貿易有限公司(簡稱京東)是全國最大的自營電商平臺,京東擁有高標準的產品體系和強大物流配送能力。四川省是國家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交通樞紐和經濟腹地,四川省搭上了“互聯網+”和京東“列車”,開展了與京東平臺進行的對接合作,2015年1月27日,京東集團“京東幫仁壽服務店”正式投入運營。到2015年4月,四川省21個地(市、州)政府和企業代表已開始與京東集團踐行合作,四川省電子商務進農村的工作已經走在全國前列,加快了“四川造”農產品走出去的進程。
3.1.2浙江省建德市——“十條路子”構建農產品流通體系大格局
浙江省建德市先后出臺了加強農產品專業市場建設、通過采取開通“綠色通道”、培育市場主體、重點扶持、招商引資等措施,構建了農產品流通新體系,將農產品流通從傳統的產地市場擴展到專業批發、訂單銷售、展示展銷、農超對接等多種形式。具體措施有:培育主體,走龍頭帶動之路;注重宣傳,走展示展銷之路;創樹品牌,走轉型升級之路;組織推介,走拓展促銷之路;定點配送,走產銷對接之路;搞好活動,走節慶促銷之路;家庭直供,走親密促銷之路;外設窗口,走連鎖經營之路;自營出口,走國際銷售之路;電子商務,走網上銷售之路[1]。
3.1.3永輝超市——農超對接的典范
[JP2]永輝超市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永輝超市)是全國商業零售上市企業,是全國生鮮超市龍頭企業,目前在全國擁有300多家門店,永輝超市采用“農超對接”的方法是直接與農戶簽訂采購協議,并由永輝超市自己的生鮮采購團隊進行具體業務對接。同時對對接的農戶提供生產資金、種殖(養殖)技術、供需求信息等系列扶持措施。具體做法是:扶持發展一批農產品種植基地;拓展農產品采購渠道,建立全國遠程直采體系;推進直供基地孵化建設[2]。
3.1.4基于“菜管家”的“農戶+公司+消費者(P2B2C)”電子商務模式
上海農信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自成立以來,一直致力于質優農產品的開發以及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菜管家”的建設與運營,該公司的農產品基地、冷鏈物流中心、“菜管家”農產品訂購平臺實現了從農產品生產、物流配送到終端銷售的一條龍服務。“P2B2C”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農產品的滯銷問題,并且確保了農產品流通中間環節,做到安全、新鮮,同時高附加值的產品與服務也增加了“菜管家”的品牌價值,給企業帶來了高附加值。由于“菜管家”直接參與到整個供應鏈,就解決了“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真正起到了農產品的產銷對接[3]。
3.2國外原產地農產品產銷對接的經驗
3.2.1美國農產品產銷對接現狀
美國蔬菜產銷一體化組織(growershipper)主要有2種,一種是產加銷公司(屬完全縱向一體化經營形式的聯合企業),另一種是蔬菜“合同”聯合體(由蔬菜供應商、加工包裝商、大型零售機構、蔬菜運銷公司等共同參與,與菜農以合同形式結成蔬菜產銷經濟聯合體,該聯合體屬不完全縱向一體化經營形式,目前是美國最主要的蔬菜產加銷聯合經營模式)。全美有3 000多個產銷一體化公司,公司與大型超市、餐飲企業都建立自己的銷售渠道,同時也通過出口在世界市場上占居了一定的市場份額,形成美國蔬菜產銷一體化的市場銷售模式[4]。
3.2.2法國農產品產銷對接現狀
法國政府重視農業產業一體化建設,形成產前、產后企業集聚;建立完善的國際化農產品流通中心,將漢吉斯國際批發市場打造成一個以法國為中心、服務周邊國家的國際農產品流通流轉中心,極大地促進法國的農業發展;建立農業標準化生產體系,以標準化的農業生產來滿足終端消費者對農產品量與質的需求;高度重視專業化農業合作組織的建設,為農戶提供各種相關的信息及技術支持,同時對農戶進行農業技能培訓,保護了農民的利益,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5]。
3.2.3日本農產品產銷對接現狀
日本自然資源相對貧乏,農產品的產量也不大,主要采用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規模生產方式。農民或農協將農產品清洗包裝后,直接配送到城市賣場、連鎖零售店及消費者手中,通過產銷直銷模式減少流通中間環節,降低農產品的成本[5]。
3.2.4荷蘭農產品產銷對接現狀
荷蘭有高效的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模式,是歐洲大陸鮮活農產品的分銷中心。荷蘭農業生產自動化和專業化水平處于世界領先地位,荷蘭農民幾乎都參加了農業專業合作社,而農業專業合作社是荷蘭農產品流通的中堅力量,農業專業合作社負責收購農副產品,為農戶融資貸款提供方便,為農戶提供信息服務、科技支持、培訓等方面的服務[5]。
3.3國內外農產品產銷對接比較研究的啟示
通過分析中國、美國、荷蘭、日本、法國農產品產銷對接經驗及特點,可以看到農產品產銷對接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構建蘇州市農產品產銷對接體制必須根據蘇州農產品的特點,在蘇州農產品產銷對接現狀的基礎上,借鑒發達國家和國內其他省(市、區)、縣(市、區)的先進經驗來完善蘇州市的產銷對接體系。
3.3.1加強產銷體系中核心環節的管理和監控
浙江省建德市的產銷對接經驗是在政府的扶持和引導下,構建以培育為主體走龍頭帶動之路、注重宣傳走展示展銷之路、電子商務走網上銷售之路等 “十條路子”農產品流通體系的大格局。目前,發達國家的農產品產銷一體化管理及運行已經成熟,農產品產銷一體化體系以零售商、批發市場、拍賣市場為核心。美國采用的是以零售商為核心環節的直銷模式,這種模式的優點就是中間環節少、成本比較低、風險可控、供應鏈運行的速度高。荷蘭、日本、法國農產品生產者的組織化程度高,采用批發市場或拍賣市場對農產品的產銷進行對接,批發、拍賣、競價等交易手段保證了農產品產銷供應鏈的運轉效率和市場公平。不管采用哪種農產品產銷管理模式,都離不開政府的支持、管理和監控。蘇州市政府應加大對農產品產銷的支持力度,從法律法規層面制定相應的政策,對產銷體系中的核心環節加強管理和監控,使蘇州市農產品產銷對接進入良性循環。
3.3.2農產品產銷模式的選擇要以減少交易成本為首要目標
根據商務部2014年年底的統計數據,我國80%以上的農產品交易基本是通過批發市場來完成的。我國批發市場的主要功能是經營性的農貿市場,并沒有做到真正意義上的農批對接,在批發市場建設、批發市場管理、農產品監管等方面都存在問題。蘇州的農產品生產區域、農產品品種與美國、日本、荷蘭等國不同,因此不能機械地照搬國外的產銷對接模式,應該從當地農產品的特點出發,以減少交易成本為首要目標來選擇合適的產銷對接模式。
3.3.3美國訂單農業對蘇州農產品對接的啟示
訂單農業是指農村專業合作社或協會與農產品購買者之間簽訂購銷合同以后,再組織當地農戶進行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的一種產銷模式。美國政府注重與農業協會等非政府公共機構的合作,美國農產品生產一般是以大型農場為主,美國有發達的期貨市場,政府注重訂單農業的發展,在政府的監管下訂單農業的違約率很低。訂單農業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產銷對接,政府要引導農戶參加農村專業合作社或協會,農村專業合作社或協會引導農民參與訂單農業,并采取措施保障農戶利益。政府要培育龍頭企業和農業大戶,因為龍頭企業是訂單農業的組織者和開拓者,是農產品產銷體系的核心企業。通過建立完善的保險機制降低訂單農業的違約風險,同時加強政府對訂單農業供求雙方的監管,從而降低訂單農業的違約率。
3.3.4國內農產品產銷對接對蘇州農產品對接的啟示
農村專業合作社或協會要加強與國內知名電商平臺產銷對接合作,加快蘇州農產品走出去的進程。采取開通農產品綠色通道、培育市場主體、重點扶持、招商引資等措施,構建蘇州農產品流通新體系,蘇州農產品的產銷可以采用訂單銷售、展示展銷、農超對接、網絡直銷等多種產銷對接方式。此外,要加強冷鏈物流體系的建設,降低農產品在運輸過程中的損耗,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做好本地農產品電商直銷,采取“菜管家”“食行生鮮”等“P2B2C”模式,把農民的“菜園子”與消費者的“菜籃子”直接對接。
4蘇州原產地農產品產銷對接的對策與建議
4.1完善農產品信息服務平臺,夯實農產品產銷對接的渠道基礎
農產品信息服務平臺建設的完善對于促進農產品流通、提高流通效率意義重大。除了要加大農產品信息服務平臺建設的投入,進一步完善農產品市場行情、市場需求等信息服務平臺,更要做好政府的信息服務工作。
政府要加大對農民的系統培訓,多途徑地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可以借助蘇州市各高職院校的力量,開展農民教育培訓,來提升農民信息化素養。政府通過完善優惠政策,吸引有志青年、高校畢業生到農村開展創業活動,發揮“精英”在新型農民培育中的示范帶頭作用。農民信息化素養提升后,農民就能快速獲取并分析農產品價格、市場行情及市場需求等信息,根據農產品的需求對農產品的生產進行調整。能利用網絡平臺推廣農產品、尋找產銷合作伙伴,利用各種網絡平臺開展農產品直銷、農產品預訂、農產品預銷售。
4.2推進農產品產業聚群發展,做實農產品產銷對接的物質條件
落實《國務院關于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的意見》(國發〔2012〕10號)精神,根據蘇州市農產品的特點扶持一批龍頭企業,發展一批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以龍頭企業為依托,以農戶為基礎,遵循“互利互惠、公平、雙贏”的原則,達到企業、農戶等各方利益的平衡,形成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產業化經營布局,提升產業集聚效應。同時,發揮農產品專業合作社、行業協會的作用,吸引更多農戶加入合作社或行業協會。在政府、專業合作社、行業協會、企業、農戶的共同努力下,提高農產品的產業化經營水平,有利于農產品產銷一體化的推進。
4.3扶持產業鏈縱向整合,打造農產品產銷對接的立交橋
隨著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向優質、品牌、綠色的方向轉變,農產品產業鏈的縱向整合正在成為應對各種農產品需求變動的有效途徑。農產品產業鏈縱向整合主要是由農產品核心企業通過調整、優化相關主體關系使各個主體協同行動,從而提高整個產業鏈的運作效能,最終提升農產品核心企業競爭優勢的過程。
以碧螺春茶葉為例,可以通過出臺相關政策來加以引導,以碧螺春龍頭企業為核心來整合產業鏈的上下游,積極向產業鏈的上下游延伸,推進碧螺春茶葉產業鏈的一體化生產經營。同時,要引導農戶參與碧螺春龍頭企業的縱向整合。最終通過碧螺春產業鏈的縱向整合,提高整個茶葉產業的產銷組織化程度,進而促進碧螺春茶葉的產銷對接(圖1)。
4.4加快農產品終端建設,暢通農產品產銷對接的“最后一公里”
充分發揮各種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組織引導農民進入各種交易市場,參加各種展會、推介會,推動蘇州市地產特色農產品與市場客戶的對接。還可以通過自營直銷、特許加盟等多種形式,加快農產品終端建設,擴大終端銷售覆蓋能力,推動地產特色農產品與本地市場客戶的對接。把農產品從基地送到社區,為市民提供價廉質優的農產品,做到農村“菜園子”與社區“菜籃子”的直接對接。
4.5營造良好的電子商務生態環境,推進農產品產銷對接的電商化發展
營造良好的電子商務生態環境,加強涉農領域電子商務支撐行業體系建設,完善線上分銷及信息服務公眾平臺和線下實體倉儲物流配送運營平臺(圖2)。政府要加強農業電子商務的規劃引導、政策扶持、平臺支撐、資金支持、監管服務等。由政府搭臺、企業創新為蘇州市農業農村電子商務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利用電子商務平臺,拓展優質農產品銷售渠道,推進農產品電商直銷,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4.6完善農產品配送體系建設,加快產銷對接公共平臺建設
對農產品的供應鏈進行有效整合,建立新的農產品配送體系并不斷完善已有的農產品配送體系,降低配送成本,提高流通主體的經濟效益。要增強農產品配送電子交易平臺的功能,使信息能及時有效地傳達到配送的每一個環節,使消費者和生產者有一個便捷的信息溝通平臺,避免供需配置不平衡和資源浪費。要提高物流技術和物流服務水平,采用現代化的物流技術,加快冷鏈物流體系的建設,改善農產品的運輸條件,擴大農產品的運輸半徑和交易時間。制定農產品行業標準,統一農產品包裝,減少運輸過程中農產品的損耗。在農產品配送過程中,可以靈活采用以農產品批發市場為主導的配送模式、以超市為主導的配送模式、以第三方物流企業為主導的配送模式以及共同配送模式,采用多種模式的農產品配送,可以提高農產品運輸效率,保證生鮮農產品的品質,降低企業的物流運營成本,有利于農產品的產銷對接。
4.7全產業鏈農業產銷模式,破解農產品流通困局
全產業鏈模式是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以企業資源和企業實力為基礎,通過對原料獲取、物流加工、農產品營銷、優質農產品品牌推廣等關鍵環節的有效管控,實現從源頭到終端的全產業鏈貫通和全過程循環。全產業鏈的核心在于打通產業鏈,構建一體化生產流通體系[6-7]。全產業鏈的構建主體主要包括農戶、專業合作社、企業、批發市場、連鎖超市、政府部門、中介機構等,全產業鏈的核心主體是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物流中心、大型連鎖超市。
全產業鏈的主要構建路徑包括:有實力的專業合作社以自辦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連鎖經營店,或以資金、土地、勞動力等入股龍頭企業,以此延伸自身產業鏈; 龍頭企業也可以向兩端延伸產業鏈,吸收農民、專業合作社入股,以反租倒包等形式建設產品生產基地,以自建、聯盟、股權等方式建設農產品的下游銷售終端;農產品物流園區、連鎖超市以股權、聯盟、契約等方式與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生產基地等直接對接(圖3)。
創新產銷對接,構建農產品全產業鏈產銷體系,必須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一批現代農業生產能手,培育一批懂經營、會管理的農民企業家,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實現農產品產銷對接創新的基礎。進一步培育壯大農業專業合作社和農
業龍頭企業,充分發揮農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有序引導農戶與市場接軌。鼓勵龍頭企業加強農產品配送中心、農產品連鎖店、農產品直營店等銷售終端的建設,創建知名品牌,與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開展戰略協作,打造產銷戰略聯盟,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建立和完善相關政策,保障農民的利益,構建充分保障農民利益的新型聯結機制,進一步協調好農民與其他經營主體的利益分配關系。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聯結關系,調動農民參與全產業鏈產銷一體化的積極性。
4.8以龍頭企業為主抓手,樹立農產品產銷對接的典范
在調研蘇州市當地農產品產銷對接現狀,分析蘇州市農產品產銷對接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借鑒國內外產銷對接的經驗,構建以龍頭企業為主抓手的蘇州市農產品產銷對接框架(圖4)。
政府要加大對農產品信息平臺和農產品交易市場的投入力度,完善農產品信息平臺,打通農產品交易農產品信息流通的快捷通道,使企業(農戶)能快捷方便地獲取農產品的供求信息、消費者的需求信息,政府通過產銷一體化平臺預測農產品下一周期的需求量及價格,以此來指導企業(農民)進行合理生產,規避產品過剩和產品不足的風險,幫助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民)獲取最大收益。
政府要加大對農民培訓的資金支持力度,協調各高職院校、行業協會、專業合作社、培訓機構對農民進行生產、管理、營銷、市場經濟知識、信息技術的綜合培訓,把農民培養成有一定的信息處理技能,精通生產環節、會管理、會營銷、懂電子商務的新型職業農民,引導其利用網絡系統了解市場信息,根據市場信息作出合理的生產決策,增強農戶的市場風險抵御能力和承受能力。同時,出臺相關政策,引導大學生返鄉創業,更多的大學生返鄉創業給現代新農村建設注入新的活力。
政府也要引導社會資本進入農產品產銷體系,扶持農產品產銷龍頭企業,以龍頭企業為產銷核心企業,整合農產品供應鏈,構建農產品全產業鏈產銷體系,建設多功能的農產品物流配送中心,尤其要注重農產品冷鏈運輸體系的建設[8]。隨著“互聯網+農業”時代的到來,蘇州市要進一步推進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3S”等現代信息技術和農業智能裝備在蘇州農產品生產經營領域的應用,鼓勵大學生村官、返鄉大學生、返鄉創業人員和部分個體經營戶成為蘇州農村電商創業帶頭人,充分發揮電子商務的作用,通過各種電子商務終端開展網絡直銷,將優質農產品直接送到消費者的手中。
參考文獻:
[1]蔣正英.“十條路子”構建農產品流通體系大格局[J].新農村,2013(6):17-18.
[2]超對接多方共贏——永輝超市在重慶推進“農超對接”的實踐經驗[J].商場現代化,2013(9):92-93.
[3][JP3]楊威,張葉平,王嘉發. 解決農產品“產銷對接”的新探索——基于[JP2]“菜管家”“P2B2C”模式的分析[J].南方農村,2013(2):49-53.
[4]趙友森. 美國蔬菜產銷與價格形成機制[J].北京農業,2013(13):58-59.
[5]王曉華,尤陽陽. 美國、荷蘭和日本鮮活農產品供應鏈管理及其啟示[J].世界農業,2015(5):39-43.
[6]張曉林,于戰平. 農業產銷體系創新的全產業鏈模式研究[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10-14.
[7]馮長利,蘭鷹,周劍.中糧“全產業鏈”戰略的價值創造路徑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與評論,2012(2):135-145.
[8]牛小娟,基于供應鏈管理視角的生鮮農產品配送模式研究[J].物流技術,2015(5):217-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