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拱棚馬鈴薯常見病蟲害綜合防治
馬鈴薯生產周期短,產量高,種植效益明顯高于其他大田作物。山東省鄒城市馬鈴薯種植以看莊鎮為中心,形成了香城、石墻、中心等馬鈴薯生產基地,馬鈴薯種植面積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馬鈴薯與其他農作物一樣由于重茬危害,農民為了最大可能地獲得較高的產量,盲目使用各種農藥化肥,在破壞土壤結構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誘導了馬鈴薯各種真菌、細菌性病害的發生,嚴重影響了馬鈴薯生產及食用安全,開展馬鈴薯常見病蟲害的針對性預防,是馬鈴薯生產的關鍵措施之一。
馬鈴薯常見的病害有:黑脛病、病毒病、晚疫病、環腐病、絲核菌病、根腐病。馬鈴薯常見的蟲害有:金針蟲、蠐螬、蚜蟲等。綜合防治技術措施:
1.冬前深耕。大拱棚馬鈴薯種植田,采取冬前深耕的農藝措施,耕深30厘米左右。通過深耕起到凍垡、曬垡的目的,減少土壤中越冬地下害蟲的存有量,通過太陽的紫外線,殺滅部分致病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清潔田園的效果。冬前深耕要做到只耕不耙,最大程度上增加土壤表面積。
2.科學施肥。通過近幾年的生產經驗證明:科學施肥在一定程度上優化土壤環境,增強馬鈴薯綜合抗性。每667平方米使用充分腐熟晾曬的有機肥4500~5000千克,15-15-15硫酸鉀復合肥100~150千克,木質素生物菌肥80~100千克,其中復合肥與生物菌肥,采取分類施肥方式即:二分之一撒施,二分之一條施。
3.選用優良種薯。嚴把種薯繁育關,做到不在疫區繁種,不在重茬地繁種。使用適合當地生產的脫毒種薯,如:荷蘭15、荷蘭七、西申等。
4.種薯處理。科學處理種薯是規避病害通過種薯傳播的有效方法之一。處理方法包括曬種、藥劑浸種、切塊和催芽等。催芽前將種薯置于陽光下曬種2~3天,曬種時剔除病薯、傷薯。采用1000~1200倍高錳酸鉀溶液浸種15~20分鐘,清水洗凈晾干后切塊,切塊期間發現病薯,及時清除,并采用500~800倍高錳酸鉀溶液場地及器具消毒,當幼芽長到0.5~1.0厘米時曬芽,當幼芽變成綠色即可播種。
5.包膜藥劑的應用。從2014年我們針對大拱棚馬鈴薯多數真菌及細菌性病害都是通過種薯傳播,如黑脛病、根腐病、環腐病等均從地下根部發病,防治困難的難題,我們采取了膠囊藥劑緩釋防治方法即:將相應的殺菌劑裝入膠囊內,在馬鈴薯播種時放置在種薯兩側,每塊種薯放置2個膠囊,實現了藥劑的緩慢釋放,馬鈴薯根系終生保護的效果。通過試驗結果表明:防治效果高達85%以上。
6.藥劑防治。采用30%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300~400倍液或72%農用鏈霉素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灌根,防治細菌性如:黑脛病、環腐病等,發病初期3天1次,連續防治3次。有滴灌條件的地區,可隨水澆施枯草芽孢桿菌的生物菌液,一般10天1次,連續2~3次,在減少農藥污染的同時,防治效果達80%以上。

防治病毒的前提是及時做好傳染媒介——蚜蟲、飛虱等刺吸式口器害蟲的防治,常用藥劑:7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500~2000倍液葉面噴霧防治。馬鈴薯出苗后20%嗎啉胍·乙酸銅可濕性粉劑300倍液加入150倍液生豆汁葉面噴霧防治,除了能夠有效預防病毒病的同時減輕異常年份冷害對馬鈴薯幼苗的不利影響。
采用80%精甲·烯瑪水分散粒劑500~600倍液或者72%普力克水劑800~1000倍液葉背面噴霧,預防晚疫病7天1次,發病初期3天1次。
馬鈴薯出苗后用400~500倍80%福美雙水分散粒劑灌根或者采用綠色木霉菌菌液灌根能夠有效預防根腐病的發生及危害。
馬鈴薯播種時每667平方米溝施1.0千克白僵菌可濕性粉劑,對馬鈴薯常見的金針蟲、蠐螬等地下害蟲均有良好的防控效果。
(王振學山東省鄒城市農業技術推廣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