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冬棗 富民強縣
——記山東省沾化縣冬棗研究所所長于洪長
到了沾化縣,一定會提到冬棗,人們也定會提到冬棗專家于洪長。因為正是在他帶動下,沾化縣人民辛勤耕耘20余載,使沾化冬棗產業從庭院到大田,從小規模到大生產,現已成為沾化縣最具優勢、最具特色、最具市場競爭力的產業,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全縣30萬人從事生產經營,20萬人賴以生存,創造了20多年長盛不衰的水果產業奇跡。于洪長先后被授予地區十佳杰出青年、地區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省科技星火帶頭人、全國科技星火帶頭人、山東省農村科技大王、國家“振華、王義錫科技扶貧獎勵基金服務獎”、山東省勞動模范、濱州市優秀人大代表等榮譽稱號。

于洪長出生在秦口河畔的一個農民家庭,高中畢業后,立志為家鄉群眾探索一條科技致富道路。他從1983年開始搞食用菌生產,研制出了新品種“美味側耳”(代號“539”)獲縣、地區科技進步獎,并幫助帶動全鎮3600戶群眾養起蘑菇,喜發蘑菇財。僅僅幾年,累計社會效益已達1500多萬元,被當地群眾譽為“蘑菇大王”。
1989年春,他迷上了沾化冬棗這一富民產業,并成為這種產業的開拓者。創業初,為了證明冬棗能夠繁育,他一邊看資料,一邊細心觀察,一邊潛心研究,每澆一次水,施一次肥,噴一次藥,于洪長都做詳細的記錄。為了觀察冬棗的生長特性,有時整夜蹲在樹旁,借助手電筒邊觀察邊記錄。幾年時間,他積累了冬棗嫁接、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整形修剪等大量第一手技術材料。他嫁接試驗的第一批冬棗樹結果時,就在全省“七五”星火計劃新產品展銷會上拿了金獎,當年的冬棗密植園的667平方米效益超過萬元。于洪長初步嘗到刻苦攻關帶來的科技成果的甜頭,他從心里憋足了勁要在冬棗上開拓出一片新天地,讓更多的群眾依靠發展冬棗致富。他領著群眾干,干給群眾看,共建立起66.7公頃冬棗育苗基地和350公頃帶動示范基地,提供優質苗木1000余萬株,培養了2000多名冬棗技術骨干,推廣科研成果10多項,義務舉辦培訓班200多期,接待來人來訪幾萬人次,上門輔導3000多人次,解決技術難題上百起。為普及冬棗生產知識,2001年他主編《沾化冬棗》一書,由中國林業出版社出版,先后印刷1萬多冊,免費分發到棗農手中,為指導群眾搞好冬棗生產發揮了較好的作用。在他的帶動下,全縣興起冬棗熱,為當地群眾人均增收4000多元。
于洪長從任冬棗研究所所長后,面對冬棗產業的快速發展,他沒有自我陶醉,止步不前,而是自我加壓,謀求更大發展。在北京農業信息技術研究中心以及中國農業大學信息技術開發中心等科研院所的大力協助下,沾化縣冬棗研究所以于洪長為首的團隊先后承擔了國家863計劃項目的子項目(沾化冬棗物聯網項目)和山東省自主創新專項“基于物聯網全息物流系統集成與示范”項目。通過項目實施,初步實現了設施環境監控、果園數字化管理、生產信息采集、質量安全管理及專家遠程指導,并納入了黃河三角洲農產品安全追溯平臺進行管理。為促進物聯網技術在沾化冬棗產業中的應用以及出口創匯注入新的活力,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于洪長又帶領團隊,近年在中國棗業領軍人才劉孟軍教授技術協助下,實施了“泰山學者種業人才團隊支撐計劃項目”以及“黃河三角洲冬棗優系繁育優質高效栽培集成”等科研開發項目,積極研發新品種,現已建立和完善了冬棗免去雄雜交育種技術體系,并獲得了多個優異種質。2011年12月,山東省科技廳以沾化縣冬棗研究所為依托,批準成立了“山東省冬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為山東省唯一的省級冬棗科技研發平臺。在他積極爭取努力下,研究所于2015年成功獲批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這為沾化冬棗產業與國家的高技術人才搭起了橋梁。
緊貼市場需求和發展趨勢,于洪長帶領團隊打破冬棗單靠傳統方式銷售禁錮,既利用國內網絡營銷,又積極開辟國際市場。研究所于2015年出口新加坡沾化冬棗6萬千克,為沾化冬棗實實在在走出國門開創先例,是真正意義上的冬棗出口。與此同時,在建立冬棗物聯網追溯體系基礎上,打造電商銷售特色直供基地。近幾年,研究所在他帶領下先后入駐“淘寶生態農場”“天貓果鮮生旗艦店”“京東商城”,電商銷售取得初步成效。
(陸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