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農業保險發展特點
我國農業保險從2007年開始,進入了一個被叫作“政策性農業保險”或者“政府支持的農業保險”的新紀元。
在這9年多時間里,農業保險的發展規模有數十倍的增長,2006年全國農業保險的保險費總共是8.84億元,到2015年末,保險費收入達到374.9億元,是2006年的42.4倍,平均發展速度是51.65%。迄今為止,這在全世界也是絕無僅有的。熱心于農業保險的保險公司也從2006年的6家增長到27家。2015年農業保險向2.3億戶參保農戶提供近2萬億元的風險保障,向受災的被保險農戶賠款237.05億元,簡單賠付率約為63.23%。總的來說,經過將近十年的快速發展,農業保險將進入一個平穩發展的階段,當前的主要特點是:
1.基本制度日益鞏固,體制機制不斷改進。在多年的探索之后,2013年3月開始實施的《農業保險條例》,初步確定了我國農業保險的基本制度模式,即以“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自主自愿,協同推進”為原則和其他條款所確立的農業保險基本制度。采用了“政府市場結合”的“PPP”模式。這種通過政府提供支持政策,由市場化經營主體從事農業保險直保和再保險業務的模式,應該說是符合我國國情的制度選擇。經過十年探索,這種制度得到初步確立并日益鞏固。
2.農險政策不斷完善,支持范圍謹慎擴大。2007年以來,中央財政不斷加大支持力度,將水稻、小麥、玉米、棉花、油料作物、糖料作物等主要糧棉油作物以及能繁母豬、奶牛、育肥豬、森林等18類種植和養殖標的納入中央財政補貼目錄,2015年又將主要糧食作物制種保險納入補貼目錄。目前,各級財政對農業保險保費補貼合計已接近保費的80%。2015年,中央財政保費補貼144.67億元,占保費收入的38.61%;省級財政補貼89.06億元,占比23.77%;地市縣財政補貼54.11億元,占比14.44%。三級財政補貼比例合計為76.82%。2016年,取消了產糧大縣的配套保費補貼。
3.業務規模持續增長,保險覆蓋面穩步擴大。2007年至2015年,我國農業保險承保主要農作物從1533萬公頃增加到9640萬公頃。2015年,農業保險承保主要農作物占全國播種面積的59%。其中,玉米、水稻、小麥三大糧食作物承保覆蓋率分別達73.6%、69%和58%。參保農戶2.29億戶次,提供風險保障1.96萬億元,約占農業GDP的32.3%;賠款支出260.1億元,同比增長21.2%,較2014年提高18.4%,約占農作物直接經濟損失的9.6%;受益農戶3975.1萬戶次,同比增長13.6%。農業保險開辦區域已覆蓋全國所有省份,承保農作物品種超過170個,基本覆蓋農、林、牧、漁各個領域。而且,各省還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對于中央財政支持以外的數十種種植和養殖標的,以及農房、農機、漁船等涉農財產的保險也給予財政補貼,極大擴展了農業保險的覆蓋范圍和農戶的參與率。

1.保險條款全面升級,大幅拓寬保險責任。2015年2月,保監會會同財政部、農業部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完善中央財政保費補貼型農業保險條款擬訂工作的通知》,直接推動了農業保險條款的全面升級。這次升級,共涉及3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15類農作物和6類養殖品種共計738個農業保險產品,22家保險公司。
農業保險條款全面升級后,顯著擴大了保險責任。種植業保險在原有自然災害的基礎上,增加了旱災、地震、泥石流、山體滑坡等氣象和地質災害以及病蟲草鼠害,尤其是將地震列為主要責任,這是其他財險產品中所沒有的。養殖業保險責任則擴展到所有疾病和疫病,一些地方還結合當地實際擴展了雪災、野獸侵襲等責任。
此外,主要糧食作物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全國多數省市將保險金額提高10%~15%。2015年的還進一步提高了賠付標準、降低了理賠條件,取消了絕對免賠的規定,同時提高了對農作物不同生長階段和絕產情形下的賠付標準。與此同時,以農業大省為重點,保監會指導各地根據近年來農業風險特點、風險分布和經營情況,下調保險費率,有些地方種植業險種保險費率降幅接近50%。例如黑龍江的種植業保險平均費率由10.4%降為7.8%,降幅近25%;平均繳納保費由每667平方米37.5元降為18.6元,降幅達50%;基礎保障水平由每667平方米平均148元提高至178元,最高至303元,總計減少農戶保費支出2.92億元。
2.改革熱情空前高漲,創新產品遍地開花。自2011年安信保險公司在上海推出蔬菜價格指數保險和2013年安華保險公司在北京推出生豬價格指數保險之后,2015年,新型農業保險產品迎來了快速發展,由于查勘理賠便捷且不存在爭議,各家農業保險經營主體積極與各地政府展開合作,推出各色價格保險或天氣指數保險。這種積極性和琳瑯滿目的產品大大豐富了我國的農業保險產品,也豐富了我們農業保險實踐。同時,這些產品創新并不都是成功的,還需要經過時間和實踐的檢驗。
3.違法違規“前赴后繼”,多方尋求制度突破。我國農業保險制度在“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自主自愿,協同推進”的原則下,立法意圖是尊重中國小農戶眾多、分散的國情,發揮專業保險機構的專業和技術優勢,在政府部門的協助下從事保險業務拓展。希望用最小成本和最大效率做好農業保險。
有些保險機構和農戶很快就找到這種制度的“軟肋”,找到可鉆的空子,瞄準“財政補貼”這“免費的晚餐”,相互作假,騙取補貼。這種情況從2013年被公開披露出來,保監會、財政部、農業部大規模檢查監督和處罰的情況下,依然沒有得到有效抑制,這值得農險界深思。
當然,各家保險機構都在努力通過創新,尋求制度突破。對大部分保險公司來講,面對高度分散又難以找到戶主的農戶,開展業務和理賠是很費勁的,且成本很高。某省的保監局做過一個細致的調查,到農戶家一戶一戶收保費,每667平方米小麥17.5元的保險費,農民承擔20%,即3.5元,保險公司要花費5.3元的成本。這其實也是產品創新的動因之一。
(趙詠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