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有恒(上海)
“竹刻情懷
——葉瑜蓀、秋明玉伉儷竹刻展”前言
◆翟有恒(上海)

葉瑜蓀,齋號“容園”,1948年出生于浙江桐鄉。受鄉里前輩豐子愷人品藝品影響,七歲學畫,十二歲學篆刻,1979年后專工竹刻,以淺刻和留青法摹刻古今名家書畫,尤擅刻豐子愷作品,繼承浙派文人竹刻風格。出版有《容園竹刻》《竹刻技藝》等專著。作品曾參加1993年7月南戴河萬博城“中國民間藝術大展”、2008——2009年海峽兩岸六地“竹刻藝韻”交流展、2010年“相約世博——全國竹刻藝術邀請展”等重大展事。1995年9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授予“一級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1996年3月應邀赴新加坡辦展。專著《竹刻技藝》獲第二屆浙江省民間文藝映山紅獎·學術理論類三等獎。門弟陳淇青、陳建新、吳秋濤、朱祖宏等均已成為頗具實力的當代竹人。
與葉瑜蓀先生結緣,始于十年前在上海天山茶城的“藝林”見到了先生竹制豐子愷書法臂擱。先生作品崇尚文氣和書卷氣,以自然天趣再現書畫筆墨情趣,在竹片上傳承了前輩大師遺風,我拿在手上賞玩久久不舍放下。
葉先生多才多藝——工書畫,善寫作,尤以刻竹聞名。據有關資料介紹:葉瑜蓀,字知秋,齋號容園,浙江省桐鄉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榮休前任浙江省桐鄉市政協副主席、市文聯副主席、豐子愷研究會會長。自幼深受鄉里前輩豐子愷先生人品和藝品影響,7歲學畫,12歲學篆刻,1979年后專攻竹刻。以淺刻和留青刻法摹刻古今名家書畫,尤以善刻豐子愷作品飲譽海內外。出版有《竹刻漫談》《竹刻文化談薈》《豐子愷的藝術人生》《分心堂筆記》《容園竹刻》《竹刻技藝》等專著。1995年9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一級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1996年3月曾應邀赴新加坡舉辦展覽。
葉先生妻子秋明玉女士在2005年也走上竹刻之路。那時秋女士查出患有癌癥,術后在家康復。在葉先生的建議下,秋女士亦拿起了刻刀,沉浸在竹刻的樂趣之中,久而久之在陶冶性情中忘了自己的病情。如今,秋女士的竹刻技藝亦自成一體。葉先生秋女士就這樣相互支持鼓勵著走在竹刻的道路上,并隨著時光之輪行進而疊加升華,釀成一段藝壇佳話。葉先生很認可這句話——“因人刻竹竹刻人。即在刻竹子的同時,竹子也在雕刻我。我的生活習慣、性格、愛好、人品和人生觀都在刻竹的過程中被改變和深化了?!倍@同樣影響了秋明玉女士。
“最具民族特色的藝術,最易走向世界。對中國來說,竹刻無疑是已經走向了世界的藝術,更多的海外人士正通過竹刻體味著中國藝術的特殊魅力。”這是葉先生寫在《容園竹刻》專著中的一段話。如今,他在竹刻之外,更多地從事竹刻藝術的學術研究和竹刻傳承。
本次展覽通過展示葉瑜蓀、秋明玉伉儷竹刻作品,并同部分宋代繪畫作品(日本二玄社復制)一并呈現,全面展現他們的藝術成就和創作脈絡,力圖為研究中國傳統工藝美術中文人藝術與工藝文化的交流互動提供一個富于深度的案例。相信這必將有助于我們充分認識中國傳統工藝美術中文人藝術影響的深刻程度。正如,晚明董其昌摯友陳繼儒在《太平清話》中將刻竹與焚香、洗硯、鼓琴、看山、臨帖等同列為“一人獨享之樂”。由此便知,竹刻初始即依附于文人生活圈,是文人雅士追求探索以自我賞玩為目的的藝術品。然而,當竹刻作品一經流傳,其簡潔雅致、清新秀逸的藝術風格很快贏得了人們的普遍喜愛。王公貴族、官宦商賈亦競相收藏把玩,遠遠超出了狹義文人的范圍,也因此影響了中國竹刻發展的趨向。

子愷書 醉魚唱晚 琴式陰刻臂擱 37.8cmx9.8cm 葉瑜蓀

秋明玉,女,1953年出生于浙江桐鄉,自幼愛好手工工藝。1984年入桐鄉工藝美術公司。為容園主婦,襄夫治竹。于上世紀九十年代奏刀試刻,2006年開始專攻竹刻。擅留青、淺刻。初刻吳蓬墨竹、蘭花,即獲好評。繼刻子愷漫畫及前賢墨跡,尤喜刻花卉。作品經《嘉興日報》《海派文化》《文化交流》《出版史料》等刊介,并入選“2010為世博喝彩工藝美術精品展”、2014年“浙江省傳統手工藝主題創作展”、2015年“浙江竹刻精品展”、2016年“華東竹刻藝術作品邀請展”。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期間,她被安排為中外媒體記者演示刻竹技藝。

稻香時節 留青臂擱 25.2cmx13cm 葉瑜蓀

胡亞光繪 徐志摩像 留青臂擱 31.3cmx12cm 葉瑜蓀

鄭板橋墨竹 咬定青山 留青臂擱 35.5cmx8.7cm 秋明玉

鄭板橋墨竹 瓊條玉線 留青臂擱 39.7cmx8cm 秋明玉

子愷漫畫 紅了櫻桃 留青臂擱 32.1cmx9.8cm 秋明玉

子愷漫畫 柳暗花明 留青臂擱 29.8cmx9.9cm 秋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