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俊生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 金融研究所,北京100010)
農業保險經營模式的問題與改革建議
朱俊生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 金融研究所,北京100010)
目前我國農業保險經營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依托政府有關部門行政推動、基于一家一戶承保理賠,產生了成本高昂與違規行為嚴重的問題,損害了農戶的利益和政府通過農業保險分散農業風險的政策目標。農業保險經營模式出現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國農戶以小規模分散經營為主的國情與傳統農業保險產品之間本質上不相容。要通過建立普惠性農業保險體系,以指數保險取代傳統的農業保險產品,實現農業保險經營模式創新。為了推動農業保險經營模式創新,財政要加大支持力度,將指數保險納入中央財政補貼范圍;構建普惠性農業保險體系,為農戶提供最基本的風險保障;促進與指數保險發展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降低農業保險經營模式創新的制度風險。
農業保險;經營模式;普惠;指數保險
十二五期間,我國農業保險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農業保險在發展中也存在較為突出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基于一家一戶承保理賠的傳統產品及其經營模式與農戶小規模分散經營之間不相容,產生了成本高昂與違規行為嚴重的問題,損害了農戶的利益和政府通過農業保險分散農業風險的政策目標。《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要“完善農業保險制度”。因此,有必要創新農業保險的經營模式。
在實踐中,農業保險(尤其是種植業保險)的經營模式通常具有兩個典型特征:一是基于個別農戶的多風險保險產品。保險公司要按照農戶的不同損失程度比例賠償,且最大賠償限額隨著作物的生長期變化。這就意味著在理論上應該做到承保到戶與理賠到戶。二是政府有關部門行政推動,包括從省到市、縣、鄉鎮和村的層層組織與發動,在理賠過程中參與溝通與談判等。目前這種經營模式產生了成本高昂與違規行為嚴重的問題,不利于農業保險的可持續發展。
(一)成本高昂
基于個別農戶的多風險保險的經營成本高昂,使得農業保險面臨巨大的可持續發展壓力[1]。根據調研與測算,某公司在河南省5個市開展的小麥保險的畝均承保成本為5.3元,已經遠遠超過了農戶每畝3.6元的自繳保費(見表1)[1]。

表1 某公司畝均承保成本 元/畝
資料來源:河南省保監局。
同時,理賠環節成本高昂。按照基于個別農戶的多風險保險的理賠要求,保險公司必須在不同的時間點進行3次查勘定損,查勘量巨大,定損手續繁瑣,成本支出不堪重負。
(二)違規行為嚴重
由于經營成本高昂,目前農業保險主要依賴行政的強力推動,以降低承保和理賠成本。但由于對地方政府相關部門的行政權力約束不夠以及保險公司自身內控不足,造成虛假承保、虛假理賠和虛假費用等違規問題相當突出。雖然保險監管部門不斷加大監管力度,對部分保險公司在農險領域的違法違規行為進行嚴厲處罰,并于2016年開展了農業保險專項治理整頓工作,但通過編造保險事故或是擴大部分農戶損失程度進行賠付、賠款用于返還代墊保費等問題仍然屢禁不絕,不僅損害了農戶的利益,而且難以發揮農業保險的政策效應[1],從而危及了農業保險發展的根基。
目前農業保險的經營模式在某種程度上陷入了“違規經營找死,合規經營必死”的兩難困境。即對于基于個別農戶的多風險保險產品,如果在小規模分散經營狀況下運作,則經營成本很高,面臨巨大的可持續發展壓力[1];如果在行政的強力推動下經營,則非常容易發生違規現象,嚴重傷害農業保險的聲譽,與農業保險的政策目標相悖。農業保險經營模式出現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國農戶以小規模分散經營為主的國情與傳統農業保險產品之間本質上不相容[2]。
(一)傳統農業保險產品的可持續發展要求規模化經營
對于傳統的多風險保險產品(Multiple Peril Crop Insurance,MPCI),規模化經營是其發展的先決條件[3]。規模化農戶由于種植面積大,可以有效降低農業保險的交易成本[2],提高農業保險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國際經驗也表明,采取MPCI產品經營相對成功的國家往往其農場經營規模較大[4]。比如,目前美國農場的平均規模約為2 700多畝。加拿大農戶的經營規模則更大,2015年,曼尼托巴省農業服務公司(MASC)每張農業保險保單的平均承保面積為6 542畝*MASC(Manitoba Agricultural Services Corporation), 2016, MASC Annual Report 2015/16, https://www.masc.mb.ca/masc.nsf/annual_report_2015_16.pdf.,阿爾伯塔省農業金融服務公司(AFSC)每張保單平均承保面積更是高達7 703畝*AFSC(Agriculture Financial Services Corporation), 2016, AFSC Annual Report 2015/16, http://afsc.ca/doc.aspx?id=8111.。在發展中國家中,菲律賓的農業保險經營較為成功,這與其主要承保規模相對較大的水稻和玉米生產農場有很大的關系。
(二)小規模分散經營造成傳統農業保險產品不可持續
近年來,雖然我國新型農村經營主體發展迅速,但規模化經營的實際占比仍然較為有限。據農業部的統計顯示,2014年,經營耕地規模在30畝以下的農戶占匯總農戶數的96.1%,30~50畝、50~100畝、100~200畝以及200畝以上的農戶分別占匯總農戶數的2.60%、0.90%、0.28%和0.12%(見表2)。

表2 2014年農戶經營耕地的規模及其占比
資料來源:農業部。
可見,小規模分散經營仍然是我國農業的主導性經營形態。相應地,每份保單的承保面積相當有限。2015年,農業保險承保主要農作物0.964億公頃,參保農戶2.29億戶次[5],據此計算,每戶次承保面積僅為0.42公頃(約為2.56畝)。在這種情況下,農業保險承保和理賠的成本都很高[2]。為了降低經營成本,實踐中市場主體大多依靠地方政府推動農業保險發展,這使得在行政權力約束不足的情況下出現了很多違規行為[2]。
為了實現農業保險經營模式創新,要建立普惠性農業保險體系,以指數保險取代傳統的農業保險產品,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供給效率,從而增強農業保險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一)建立普惠性農業保險體系
普惠性農業保險體系的核心是“政府補助保費保基本、農戶自愿參保保增量”,即由政府全額補貼保費,提供最基本的風險保障,農戶可以根據需要通過額外繳費提高保障水平[6]。如上所述,在小規模分散經營占主導的農業經營模式下,向農戶收取保費的成本異常高昂,甚至保險公司的承保成本已經超出了農戶的自繳保費,不符合經濟效率的原則。因此,對農戶的繳費實行全額補貼,可以降低承保環節的成本[6]。同時,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農業保險經營中的虛假承保、虛假理賠等違法違規行為。
建立普惠性農業保險體系也是發達國家的重要經驗[7]。美國的巨災保險(Catastrophic Coverage,CAT)就是聯邦政府為農場主提供最基本風險保障的普惠性農業保險產品[8]。農場主一般都在巨災保險基礎上,額外繳費購買保障程度更高的保險產品[8]。中國可以借鑒美國的經驗,創新農業保險的經營模式,探索建立普惠性農業保險體系[7]。
(二)以指數保險取代傳統的農業保險產品
傳統的農業保險產品要求核保到戶、驗標到戶、查勘定損到戶,在小農經濟條件下經營成本非常高,在實踐中難以規范運作。因此,要進行農業保險的產品創新,主要以指數形態的保險產品取代當前的物化成本保險[9]。
指數保險(包括區域產量保險和天氣指數保險等)將損害程度指數化為特定區域農作物的平均產量或是氣象數據指標,其賠償基于預先設定的參數是否達到觸發水平,而非實際損失[9],因此通常不需要核保到戶、驗標到戶、查勘定損到戶。可見,指數保險本質上是通過產品創新,將小規模分散經營的農戶聚合成虛擬的規模農場[9],從而有效降低農業保險在承保、定損以及賠付環節的成本[10]。
在選擇合適的產品形態方面,印度農業保險的經驗提供了很好的啟示。和中國類似,印度也是小農經濟占主導地位。由于農戶的經營規模有限,印度主要發展區域產量保險和天氣指數保險[9]。印度的經驗表明,農業保險產品形態的選擇要與農戶的經營規模相適應[11]。為了適應小規模分散經營的基本國情,我國要創新農業保險產品形態,克服傳統農業保險產品經營成本高的不足。
(一)財政要加大對農業保險經營模式創新的支持[12]
1.將指數保險納入中央財政補貼范圍。這樣可以鼓勵市場主體積極探索以指數保險取代物化成本保險,促進農業保險的產品創新,推動農業保險經營模式的轉型。
2.為構建普惠性農業保險體系提供補貼。實施普惠性農業保險后,財政需要新增加兩部分補貼資金:一是目前農戶約20%的自繳保費;二是可保種植面積全面覆蓋后新增加的保費補貼。初步測算表明,如果保持目前的種植業保費收入規模不變,需要增加保費補貼約58億元[13]。如果實現主要農作物播種面積100%覆蓋,則財政需要增加保費補貼約232億元*2015年,財政補貼型種植業保險(不含森林險)保費收入249.65億元,其中財政補貼為191.55億元,占保費收入的比例為76.73%。粗略地匡算,如果在保持現有的保費收入規模不變情況下實行全額補貼,財政需要另行支出58.1(249.65-191.55)億元。但實施普惠性農業保險后,理論上可保種植面積應該全面覆蓋。2015年,農業保險承保主要農作物14.5億畝,占全國主要農作物播種面積的59%。以此推算,在全額補貼的情況下如果實現主要農作物播種面積100%覆蓋,則應多支出231.57億元(191.55÷0.59÷0.7673-191.55)。即保費補貼在目前的基礎上增加約231.57億元,就可以在現行保障水平之下以全額補貼的方式實現對全國主要農作物的完全覆蓋。。通過增加對農業保險的保費補貼,可以同時推動農業補貼的市場化改革[14]。另外,值得指出的是,如果用指數保險產品取代傳統的農業保險產品,則由于指數保險產品的費率較低,財政因此支出的保費補貼可能會少很多。美國的經驗表明,區域產量保險(GRP)費率是基于個別農場的產量保險(APH)費率的三分之一。
(二)促進與指數保險發展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
發展指數保險要求有很高質量的數據[12]。比如,對于天氣指數保險,產品開發需要質量可靠、不易篡改、可以自動獲取的氣象數據。但我國地域遼闊,地面氣象觀測站點分布不夠充分,制約了天氣指數保險的發展。因此,要增加氣象站點建設,完善與指數保險發展相關的基礎設施[12]。同時,統計、農業、氣象等部門要加強協調與合作,通過數據共享以及校驗,提高數據的可得性與真實性。
(三)降低農業保險經營模式創新的制度風險
政府全額補貼保費后,農戶對于最基本的風險保障不再繳費,這有可能進一步弱化農戶在農業保險治理結構中的角色,從而使得政府、公司、農戶之間缺乏利益制衡與協調機制。因此,要進一步完善《農業保險條例》,有效界定和約束政府在農業保險經營活動中的權力邊界[12]。同時,要促進農民參與農業保險制度的運行和監督。
[1] 朱俊生,庹國柱.財政補貼型農險的兩難困境[N].中國保險報,2016-06-30.
[2] 朱俊生,庹國柱.小規模生產難以匹配農險經營成本[N].中國保險報,2016-07-18.
[3] 朱俊生.以農業保險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N].中國城鄉金融報,2016-06-22.
[4] 朱俊生.破解農險困局還得靠大農業[N].中國保險報,2015-09-21.
[5] 陳文輝.中國農業保險市場年報(2016)[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6.
[6] 朱俊生.構建面向小農戶的普惠性農業保險體系[N].中國保險報,2015-12-16.
[7] 朱俊生.農業保險財政補貼的新形勢、新要求和新任務[N].中國保險報,2015-08-10.
[8] 朱俊生,庹國柱.以政府全額出資解決農民惜保問題[N].中國保險報,2016-07-20.
[9] 朱俊生,庹國柱.指數保險能破農業保險的難題么?[N].中國保險報,2016-07-28.
[10]朱俊生,姜華,庹國柱,等.加拿大農業保險考察報告(下)[G]//保險理論與實踐:第8輯.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6.
[11]朱俊生.農業保險創新的國際經驗[J].中國金融,2016(8):59-61.
[12]朱俊生,庹國柱.農業保險經營模式創新的風險及其應對[N].中國保險報,2016-08-04.
[13]朱俊生,庹國柱.農業保險經營模式創新需要相應政策支持[N].中國保險報,2016-08-05.
[14]朱俊生.以農業保險推動農業補貼的市場化改革[N].中國城鄉金融報,2016-07-20.
(責任編輯 魏艷君)
收稿日期:2017-02-07 作者簡介:穆拉里·拉瑪錢德男(Murali Ramachandran),男,南非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哲學系主任,副教授,碩士,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哲學邏輯、形而上學、認識論。
引用格式:穆拉里·拉瑪錢德男.KF-自證法:可知預言悖論的統一解[J].趙震,譯.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7(3):6-14.
Citation format:MURALI Ramachandran, Translated by ZHAO Zhen.KF-Bootstrapping: the Unified Solution to Prediction Paradox[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7(3):6-14.
* 該文原文為英文,希望查閱原文者請聯系譯者趙震,E-mail:zzpedantzz@126.com。
The Problems of Agricultural Insurance Business Model and Suggestions for Reform
ZHU Jun-she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Finance,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the State Council, Beijing 100010, China)
At present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of agricultural insurance business model in our country is relying on the relevant government department administrative push, based on door-to-door insurance claim, which causes the high cost and serious irregularities, harming the interests of farmers and the policy aim made by the government through the agricultural insurance to share the risk of agricultural policy goals. The problem of agricultural insurance business model mainly roots in separate management of small-scale farmers which is essentially incompatible with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insurance products.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general agricultural insurance system, it makes the index insurance replace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insurance products, to realize the agricultural insurance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agricultural insurance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finance ministry should spare greater efforts to have index insurance brought into the scope of the central fiscal subsidies; Building a general agricultural insurance system can provide the basic risk guarantee for farmers, promote the related index insurance development of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reduce the risk of agricultural insurance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system.
agricultural insurance; business model; Pratt & Whitney; index insurance
2017-03-10 作者簡介:朱俊生(1976—),男,安徽廬江人,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商業保險改革與發展、社會保障政策。
朱俊生.農業保險經營模式的問題與改革建議[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7(3):1-5.
format:ZHU Jun-sheng.The Problems of Agricultural Insurance Business Model and Suggestions for Reform[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7(3):1-5.
10.3969/j.issn.1674-8425(s).2017.03.001
F842.6
A
1674-8425(2017)03-0001-05
趙震(1984—),男,河北滄州人,講師,博士,研究方向:悖論與真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