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搞好動物寄生蟲病預防
李中習/河北省大名縣畜牧水產局
隨著動物養殖規模的增大和集約化程度的提高寄生蟲病的發生種類和程度也在增強,稍有不慎寄生蟲病的直接或間接危害就會明顯而突出,那么怎樣搞好動物寄生蟲病的預防呢?
在執行“全進全出”和裝欄前、出欄后分別“徹底清掃”并及時銷毀或無害化處理清除的廢棄物及其污染物的基礎上,飼養期間按制度安排通風換氣、清洗消毒及其它廢棄、污染物的銷毀或無害化處理。
在加強進場人員和車輛管控和消毒的基礎上,非工作人員不得進入養殖區,進入養殖區的人員應穿膠靴和工作服,工作人員應在搞好個人衛生和防護基礎上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堅守崗位。
不在動物養殖場內散養動物的基礎上,通過加強墻壁檢修、搞好場內衛生、拆除鳥窩等防止或減少野生動物進入動物養殖場,同時應通過有計劃地定期殺蟲進一步減少傳播媒介。
按照免疫程序和防疫制度規定按時搞好相應寄生蟲病的免疫和藥物預防,發現疑似患有寄生蟲病的動物應及時就診,確有寄生蟲病發生時應及時全群使用相應的驅蟲藥藥加以防治。
不同動物驅蟲藥每公斤體重動物用量不一定相同且均有一定毒性作用,用量小毒性作用小但達不到預期的防治效果,用量太大會使動物出現中毒癥狀甚至死亡,怎樣才能合理使用動物驅蟲藥呢?
1.明確寄生蟲種類。寄生于動物體內某個部位或體表的寄生蟲和驅蟲藥種類均較多,且同一驅蟲藥對不同種類寄生蟲或同一寄生蟲對不同驅蟲藥的敏感性不一定相同,所以驅蟲時應先確定寄生蟲種類再選用敏感驅蟲藥。
2.明確驅蟲動物。原則上一個養殖場的動物應同時驅蟲并及時無害化處理其排泄物,以防寄生蟲卵經過發育兌變后造成二次污染,但是實際生產中為防止驅蟲藥的危害老、弱、病、殘及懷孕后期動物不能使用驅蟲藥。
3.明確用藥途徑。驅蟲藥的用藥途徑有外用、口服、注射等,而且用藥途徑不同時驅蟲效果和藥物毒性均不一定相同,溴氰菊酯類只能體外噴灑(口服時毒性明顯增強),而阿維菌素、伊維菌素注射、口服、外用均可。
4.避開毒性增強。同一驅蟲藥對不同種類動物的毒性不一定相同(如,雞、牛、羊用敵百蟲和馬用左旋咪唑時毒性明顯增強),所以選驅蟲藥時應根據相應動物種類選用對相應動物毒性作用較小的驅蟲藥。
5.驅蟲藥不可搭配使用。驅蟲藥均有一定毒性,但搭配使用時其毒性會明顯增強以至于可造成動物中毒甚至是死亡,所以用驅蟲藥驅蟲時不可同時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驅蟲藥,一般應間隔7 d以上。
6.劑量準確。因驅蟲藥均有一定毒性且毒性隨劑量的增加而增大,所以用驅蟲藥驅蟲時為防止因劑量太大引起中毒或因劑量太小而不能達到驅蟲效果應嚴格按照相應藥物說明書規定用藥量使用。
7.用藥周期科學。因驅蟲藥不能殺死寄生蟲卵且其在動物體內代謝需要一定的時間,所以為防止驅蟲藥蓄積中毒和二次感染應間隔一定時間后進行重復用藥,一般在第一次驅蟲后7 d再重復用藥一次。
8.驅蟲藥要統一。假如某飼養場動物患有兩種或兩種以上寄生蟲病且沒有共同敏感驅蟲藥,此時應先徹底驅除一種寄生蟲5~7 d后再驅除另外的一種寄生蟲,以防均不能徹底驅除日后分別成為新的疫源而互通有無。
9.飲水拌料要均勻。拌料或混水使用驅蟲藥時,要防止部分動物因食入藥物少達不到預期防治效果,而另一些動物因攝入的藥物太多而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藥物殘留甚至中毒死亡。
10.口服用藥時間要合理。為了使動物將食入的驅蟲藥更快更多地吸收入血液,應在飼喂前0.5 h或飼喂后2 h讓相應動物口服驅蟲藥(因此時動物胃腸吸收快),進而提高驅蟲藥吸收率和防治效果。
為防止寄生蟲引起局部組織損傷、炎癥、潰爛甚至是全身感染帶來的危害,在治療動物寄生蟲病時應根據并發、激發病情況選用相應的抗菌、消炎或止血藥物進行輔助治療。
為了進一步防止寄生蟲卵的二次污染,用驅蟲藥后應及時清除并發酵處理相應動物排泄、分泌、脫落物,患寄生蟲病動物排泄、分泌、脫落物污染物品應及時銷毀或無害化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