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白痢的防制措施
陶啟勇 劉浩/四川省廣元市蒼溪縣白鶴鄉畜牧獸醫站
雞白痢是由雞白痢沙門氏菌所引起雞的一種傳染病。雛雞以急性敗血癥經過,發病率高和死亡率高為特征;成年雞以隱性感染、生產能力下降,將病原體進行垂直傳播為特征。該病對雞群的健康影響較大,世界衛生組織將該病列為B類傳染病,我國將其列為二類人獸共患病。我國已經對雞白痢的檢疫與防制進行規范,制定了較科學的預防控制措施。在基層,一些雞場有該病的發生與流行,檢疫、診斷、預防、控制等方面不完善,降低生產效益,還可產生藥物殘留等公共衛生風險。本文通過對雞白痢的病原、流行特點、臨床癥狀、病理剖檢、診斷方法等方面進行闡述,提出防制措施,為廣大獸醫工作人員提供參考,提高雞白痢的防制效果。
雞白痢沙門氏菌又稱雛沙門氏菌,屬于腸桿菌科、沙門氏菌屬,革蘭氏陰性菌,沒有鞭毛,不能運動,不形成莢膜和芽孢。在肉湯瓊脂上生長貧瘠,形成較小的菌落。該菌對干燥、腐敗、日光等外界環境具有較強的抵抗力,對化學消毒劑較敏感,在生產中,常用化學消毒劑及常規方法都能達到消毒的目的。一般情況下,該菌對多種抗微生物藥敏感,但由于臨床上,抗微生物藥濫用,沒有科學的用藥依據,導致該菌出現耐藥現象,不僅給該病的防制提高了難度,同時也威脅人類的健康。
該病的自然宿主除了雞外,還包括火雞、鴨、鵝等其他禽類。各品種的雞均具有易感性。該病的主要傳染源是病雞和帶菌雞通過排泄物導致的污染物,如墊料、土壤、飲水、工具、種蛋、孵化設備等物品及環境,易感雞通過直接接觸,經呼吸道、消化道、眼結膜等感染。帶菌的種蛋是該病垂直傳播的主要途徑。2~3周齡內的雛雞易感性較高,發病率和病死率也高,具有流行性特點。飼養環境惡劣會促進和加重本病的發生與流行。沒有明顯的季節性,以春季、夏季和秋季發病較多。
出殼后被感染的雛雞,幾天后表現明顯的臨床癥狀,7 d后發病率增高,常在2~3周后達到發病高峰,急性者,常迅速死亡。病程較長者,精神萎頓,被毛蓬亂,翅膀下垂,離群呆立,不愿走動,采食量減少,后期不采食,大部分病例出現軟嗉癥。腹瀉伴隨病程始終,糞便稀薄粘稠呈糊狀,常封閉肝門,出現排便障礙,時常出現尖叫,最后因衰竭而死亡。有的病例出現跛行癥狀。病程長者極少死亡,耐過雞發育不良,成為主要的傳染源。
成年雞感染后常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表現為雞群產蛋量和受精率下降,個別病雞出現腹瀉和產蛋停止。有的病雞表現為腹膜炎,垂腹。也有急性死亡的現象。
急性病死雛雞病理變化不明顯。病程較長者心肌、肺臟、肝臟、盲腸、大腸和肌胃肌肉中可見壞死灶或結節,膽囊腫大,輸尿管中尿酸鹽沉積,盲腸內可見干酪樣物,常伴有腹膜炎現象。肺臟出血,伴有灰黃色結節和灰色肝變期。育成雞主要是肝體積腫大2~3倍,表面有小紅點或黃白色大小不一的壞死灶。成年雞主要為生殖系統和腹腔炎癥,
該病的確診依靠沙門氏菌的分離與鑒定,無菌采集病料進行培養,分離菌株,通過形態學、生化實驗進行鑒定,結合動物試驗確診該病。同時對分離菌進行藥敏試驗,篩選該菌的敏感性藥物。劉志科,楊寧寧等在《雞白痢沙門氏菌病原的分離鑒定及耐藥性分析》中表明在臨床用藥時,應結合本地區和養殖場的流行情況選擇合適的藥物進行預防和治療。
預防雞白痢的發生應加強飼養管理,消除誘發因素,供給清潔的飲水和飼料。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可在飼料中添加較敏感的抗生素進行預防,同時也能起到促進生長發育的作用。
防制該病采取嚴格的消毒、隔離、檢疫制度,同時結合藥物預防效果較好。種雞群應執行嚴格的衛生防疫制度,避免出殼的雛雞通過種蛋和環境感染,對種雞群按計劃進行檢疫,常用的方法是凝集試驗,將陽性雞和可疑雞嚴格淘汰,保證種雞群的健康狀態,避免通過種蛋進行垂直傳播,達到凈化的效果。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