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少波
(遼寧省阜新市彰武縣章古臺鎮人民政府畜牧站,遼寧阜新 123203)
兔以腹瀉和脫水為共癥的兩種傳染病的診治方案
姚少波
(遼寧省阜新市彰武縣章古臺鎮人民政府畜牧站,遼寧阜新 123203)
兔輪狀病毒感染是由輪狀病毒引起的仔兔的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臨床以水樣腹瀉和脫為特征。以1~2月齡,尤以斷奶仔兔多發,成年兔多為隱性感染。
本病病原為輪狀病毒,屬呼腸孤病毒科、輪狀病毒屬。本病毒分為A、B、C、D、E、F 6個群,其中A群為常見的典型病毒。該病毒對理化因素有較強的抵抗力,在室溫下能保存7個月,在pH 3~9時穩定,60℃可存活30分鐘。1%福爾馬林、0.01%碘、1%次氯酸鈉和70%酒精可使其失去活力。患病及隱性感染的兔、人、畜均為本病的傳染源。病毒隨糞便排出,污染環境、飼料及飲水,主要經消化道而感染。本病傳播迅速,多發于晚秋、冬季和早春季節。尤其在寒冷、潮濕及不良飼養管理等應激時,更易發病,且病死率也增加。
本病診斷特征,仔兔多呈突然發病,病初精神沉郁,隨之水樣腹瀉,帶有黏液或血,有的水瀉顯色或棕色、灰色或淺綠色,并有惡臭氣味,昏睡廢食,雙眼下陷,2~3 d因脫水衰竭而死。死亡率60%~80%。成年兔多不表現明顯癥狀,僅見食欲不振和排稀軟糞,大多可耐過自愈,但成為帶毒者。病仔兔剖檢可見胃弛緩,內充滿未消化乳汁,小腸壁薄且為半透明,內容物呈灰黃或灰黑色液狀,有的小腸出血,腸系膜淋巴結腫大,結腸、盲腸淤血,內有大量液體。病死的兔消瘦、脫水。根據突發水瀉和高死亡率,仔兔間傳染性強等,一般可作出初步診斷。但要與一般胃腸、大腸桿菌病、泰澤氏病等加以區別。確診需進行病毒學和血清學檢查。
防治應對病兔立即隔離到清潔、干燥、溫暖的兔舍內進行對癥治療和防止繼發感染,加強護理,及時清除病兔的糞便,對被污染的環境及用具進行徹底消毒。對幼兔應及早攝食足夠的初乳,使其獲得免疫保護力。病初應飲用3%~5%補液糖鹽水,也可用輪狀病毒高免血清治療,合理使用抗生素進行繼發感染。中獸醫認為本病屬寒濕毒邪證,應以祛寒濕、暖脾胃、補中扶正為治則,可選用以下方:大蒜2~4瓣、紅糖20 g,共搗爛加溫水50 mL,一次灌服;生姜10 g、橘皮10 g、大棗肉(去皮)20 g,共搗成泥,加溫水100 mL,每天兩次;陳皮、生姜、甘草各等量,加水共煎兩次,三沸取汁,每只仔兔每次溫服50 mL,每天兩次;白頭翁10 g、生姜10 g,共煎取汁,分上、下兩次灌服,每天1劑,連服2~3劑。
兔泰澤氏病是由毛樣芽孢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死亡率較高的傳染病,臨床以嚴重腹瀉、脫水、肝和盲腸局部壞死為特征。本病死亡率較高,給養兔業造成嚴重危害。本病因1917年由tyzzer發現而命名。
本病病原為毛發樣芽孢桿菌,革蘭氏陰性菌,多形、細長桿狀,能產生芽孢,周身有鞭毛,是能運動的細胞內寄生細菌,僅能在活細胞內生長繁殖。該菌很容易自溶,在動物死亡后數小時喪失感染力,在4℃經24 h后其感染力完全消失。該菌的抵抗力較弱,一般消毒劑在5 min內可將其殺滅,但若形成芽孢后,則抵抗力很強,在56℃經1 h才可殺死芽孢,芽孢經過凍融后還能存活。病兔為本病的主要傳染源,病原隨病兔糞便排出,污染周圍環境,健康兔接觸病菌經消引道而感染。主要侵害6~12周齡兔,斷乳前的仔兔和成年兔也可感染發病。當擁擠、過熱、運輸及飼養管理不良等應激因素存在時,可誘發本病。本病也可通過胎盤感染。多發于秋末至春秋季節。
本病主要癥狀是病兔發病急,常突然發病,嚴重腹瀉,糞便呈褐色糊狀至水樣,精神沉郁,食欲廢絕,迅速脫水,常于發病后12~18 h死亡,死亡率>95%。耐過的病兔食欲不振,生長停滯而成僵兔。病兔尸體嚴重脫水,全身沾有糞便。盲腸和回腸后段、結腸前段的漿膜出血。盲腸和回腸腔內含有水樣褐色內容物并充滿氣味,腸壁水腫。肝臟腫大,有彌漫性壞死灶。脾臟萎縮,腸系膜淋巴結水腫,心肌有壞死灶。本病根據臨床癥狀和剖檢變化可作出初步診斷,但要確診則需進行細菌學檢查、鑒定。還可用熒光抗體試驗、補體結合試驗和瓊脂擴散試驗進行診斷。
本病的預防應重視加強飼養管理,搞好環境衛生,定期嚴格消毒,消除各種應激因素,保護好哺乳母兔和幼兔,加強營養,增強其抵抗力。
由于本病發病迅速和病程很短,故使用抗生素治療一時難以奏效,青霉素G、鏈霉素、新霉素和磺胺嘧啶對本病療效不佳。但用土霉素1 g加入10 mL水中,讓兔飲用,連用30 d,有防止本病暴發的效果。由于本病發病急、病程短,因此用中草藥治療同樣效果很差。
S829.1
B
1001-0084(2017)06-0047-01
2017-05-02
姚少波(1968-),男,遼寧彰武人,助理獸醫師,主要從事獸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