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燕君
(山東省招遠市畜牧獸醫總站,山東招遠 265400)
豬囊蟲病和細頸囊尾蚴的診療方案
孫燕君
(山東省招遠市畜牧獸醫總站,山東招遠 265400)
本病又稱豬囊尾蚴病,是由人的有鉤絳蟲的幼蟲—豬囊尾蚴寄生于豬體內引起的一種寄生蟲病。本病在我國東北、華北和西南各地廣泛流行,給養豬業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并嚴重威脅人體健康,是全國重點防治的人獸共患病之一。
有鉤絳蟲寄生在人的小腸內,白色帶狀,長2~4 m,由700~1 000個節片組成;后端的成熟節片叫孕卵節片,里面含有大量蟲卵,成熟的孕卵節片脫落后隨糞便排出人體。我國有些地方廁所與豬圈相通,豬因食入糞或通過其他途徑而攝入孕卵節片或蟲卵。蟲卵里的幼蟲(六鉤蚴)在豬小腸內逸出并鉆入腸壁,經血流或淋巴液到達身體各部,經約10周發育為囊蟲。囊蟲為白色半透明、充滿液體的囊泡,大小為(8~10)mm×5 mm,主要寄生于豬的咬肌、舌肌、膈肌、肋間肌及肩部、股內側肌肉中,嚴重者全身肌肉及腦、肺、肝、脂肪,也能見到蟲體。在豬輕度感染時,無明顯癥狀。嚴重感染時,見病豬消瘦、貧血、水腫、生長遲緩。蟲體寄生于眼部時,有視力障礙或失明等癥狀;寄生于腦部時,有癲癇、痙攣等神經癥狀;寄生于咽喉及肺部時,有吞咽困難、叫聲嘶啞、呼吸困難等癥狀。剖檢可在舌肌、咬肌、心肌、肩部及腿內側肌肉中發現囊蟲。本病生前臨床診斷較難,有經驗者可通過觀察豬體外形(兩肩顯著外張、臀部異常肥胖寬闊而呈啞鈴狀)、檢查舌底和眼瞼結膜內發現囊蟲而作出診斷。也可應用間接血凝和酶聯免疫吸附試驗作出本病的生前診斷。
預防應加強飼料和衛生管理,人廁和豬圈分開;人不要吃未煮熟的豬肉;人醫、獸醫和食品衛生部門通力合作,排查絳蟲病病人并進行驅蟲治療;杜絕米豬肉上市。對患有囊蟲病的病豬可選用下列方法之一進行驅蟲治療。體重<75 kg的豬用10%丙硫咪唑油混懸劑,按每kg體重80 mg劑量一次深層肌肉多點注射;體重>75 kg的豬用丙硫咪唑原粉,按每kg體重100 mg劑量,間隔兩天給藥1次,分3~4次拌入飼料中喂服。對每40 cm2含有>30個囊蟲的病豬治療效果不理想,雖可殺死囊蟲,但因過多的囊蟲難以被機體完全吸收而達不到肉品鮮售標準。吡喹酮用于治療豬囊蟲病有較好效果。使用劑量為:按每kg體重100~ 120 mg劑量,加適量面粉和水調成丸劑給豬口服,間隔7 d后重復用藥1次。用藥后見豬食欲減退、體溫升高、皮膚出現濕疹,但經2~4 d后不良反應消失。或按每kg體重70~80 mg劑量,用70%酒精將之稀釋為20%的混懸液,一次肌內注射。用藥后注射部位可能會出現紅腫,體重大者可能有酒精中毒反應等副作用,經10~14 d可消失。另外,用吡喹酮治療豬囊蟲病時,在用藥后3~4 d內,由于含有毒素的囊液被吸收,病豬可能還會出現嘔吐,重者臥地不起、肌肉顫抖、呼吸困難、流白沫、尿量多而頻、眼結膜和肛門黏膜腫脹外翻等其他不良反應,可靜脈注射高滲葡萄糖、碳酸氫鈉等注射液以減輕不良反應。
本病是由泡狀帶絳蟲的幼蟲—細頸囊尾蚴(俗稱水鈴擋、水泡蟲)寄生在豬體內引起的一種寄生蟲病。本病主要侵害幼豬。泡狀帶絳蟲的成蟲寄生在犬、狼和狐等動物的小腸內,黃白色,長1.5~2 m,由250~300個節片組成,含有蟲卵的妊娠節片隨糞便排出體外。蟲卵被豬、羊等動物吞食后,在消化道內逸出六鉤蚴;六鉤蚴鉆入腸壁血管并隨血流移行到腹腔,在肝臟、腸系膜和網膜上寄生,最后發育成細頸囊尾蚴。細頸囊尾蚴呈囊泡狀,內含透明液體,黃豆大到雞蛋大不等俗稱“水鈴擋”。犬、狼等動物吃了帶有細頸囊尾蚴的動物內臟后,可感染泡狀帶絳蟲病。當豬有輕微感染時,一般無癥狀;多量感染時,病豬表現消瘦、黃疽、尿黃、耳尖發紫,甚至臀部也發紫,發育不良等癥狀,嚴重者可引起急性肝炎和腹膜炎而見體溫升高、腹部按壓疼痛、腹圍增大等癥狀。剖檢病死豬可在其肝臟、腸系膜、網膜等處發現細頸囊尾蚴;肝臟體積增大,表面粗糙并有出血點,肝實質中有蟲體移行的孔道;有的見腹膜炎、腹水等病變。本病生前臨床診斷較難,剖檢在相關部位發現細頸囊尾蚴便可確診。
預防本病首先要避免犬進入豬場或欄舍內,防止犬糞污染飼料和飲水;不給犬吃病豬內臟。感染有泡狀帶絳蟲的病犬應及時用藥驅蟲,驅蟲后的蟲體、糞便和墊草宜集中燒毀處理。病犬驅蟲可用氫溴酸檳榔堿每kg體重1~2 mg或吡喹酮每kg體重5 mg,一次內服。病豬可選用下列藥物之一治療:吡喹酮,成年豬每kg體重100 mg、幼豬每kg體重80 mg,拌入適量稀飯中一次空腹投服,不良反應可參考“豬囊蟲病”方法處理;檳榔,每豬6~12 g,研末或煎水取汁,一次灌服;或用小貫眾50 g,研末加水沖服,每天1次,連用3~4次。
S828
B
1001-0084(2017)06-0065-01
2017-05-02
孫燕君(1989-),女,山東招遠人,助理獸醫師,主要從事畜牧獸醫方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