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劉艷
流量套餐,能別扎心了嗎
文/ 劉艷
近日,有關“老用戶不能自由更改新套餐”的消息讓電信運營商再次陷入口誅筆伐。
互聯網套餐是電信運營商與互聯網公司合作的一項業務。和傳統套餐相比,它的優惠力度非常大,但“僅限新用戶辦理”的規定招至許多老用戶的不滿。21家互聯網公司聯手,合作范圍遍及金融、出行、支付、視頻、直播、外賣等領域。
各類流量卡對中國聯通的業績提升起到了關鍵作用,也給另外兩家電信運營商帶來了壓力。當然,他們不會甘于沉寂,如中國電信也陸續推出了十余款流量卡。
此外,受 KPI(關鍵績效指標)導向和業績考核的壓力,新用戶成為運營商爭奪的焦點,當移動用戶數幾乎接近中國人口總數的當下,運營商新用戶拓展的難度便可以想象,互挖墻角、對新用戶給予甚至低于成本價的優惠政策,成了運營商最有效的獲客手段。
時下流量需求飛速增長,同時獲取用戶也是運營商與互聯網公司的共同需求,于是兩者一拍即合,推出專屬流量卡。三大電信運營商之一中國聯通則成為這股流量運營新模式的主要推動者。
這種專屬流量卡也被稱為互聯網套餐,源起于2013年8月廣東聯通與騰訊微信合作推出的“微信沃卡”。2016年10月,中國聯通與騰訊合作推出定制流量卡“大小王卡”,迅速受到用戶追捧。
尤其是騰訊“大王卡”,不僅騰訊系的應用全部免流量,而且其他手機應用所產生的流量資費也很便宜——只要每天1元就能包500MB省內流量。算下來,一個月花30元加19元月租費,就能獲得15G本地流量。
如今,中國聯通席卷流量卡市場。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以來,中國聯通就與
由于老用戶的套餐普遍較新套餐資費偏高,電信運營商限制老用戶辦理新優惠套餐一直被詬病,專屬流量卡更顯得原有的套餐性價比極低。老用戶自由更改新套餐的呼聲越來越高,引起了相關主管部門的重視。
日前,工信部表示已約談三大電信運營商,并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一是不得推出限制老用戶選擇資費的方案,并且要求企業來梳理排查現有的資費方案,如有限制用戶資費選擇權的行為,立即整改。
二是妥善處理用戶相關的投訴,對于用戶提出的套餐變更需求積極溝通解決,對于部分與第三方互聯網公司合作推出的、不能實現網上直接辦理的套餐,通過人工處理的方式為用戶辦理套餐的變更相關手續。
三是要求企業明確對互聯網類的套餐相關系統有一個改造計劃的時間表,應該及時對社會公布,盡快實現為老用戶在網上直接辦理。
此后,三家運營商均表示將嚴格執行已經發布的有關規定,妥善處理老用戶限制選擇套餐的問題。
事實上,電信運營商的“全國本地流量”政策也被吐槽多時。
客觀地說,電信運營商本地流量贈送力度很大,那些不經常出差的本地用戶幾乎不用額外買流量。
但那些需要頻繁出差的人就很鬧心了。按照運營商當前的政策,流量使用順序是先全國再本地后贈送,會造成經常出差的人全國流量不夠用,本地流量爆棚,贈送的流量估計又原封不動還給運營商的情況。
電信行業專家柏松說:“雖然對全國流量、本地流量敏感的人群在用戶中占比很小,但他們往往是流量大戶。雖然三家電信運營商在這場一邊倒的輿論聲討中態度曖昧,但聯想之前關于流量不清零整改的效率和效果,用戶自由選擇、轉換套餐的日子不遠了,估計流量區分本地和全國的問題也會得以改善?!?/p>
業內外一致判斷,電信運營商將做出改進讓步,但這種對運營商持續施壓換來的結果是否合理仍存爭議。雖然運營商的能力和服務水平尚待提升,但用十年前的思路來管理今天的市場顯然已不合時宜。
通信行業專家陳志剛表示,互聯網套餐是運營商借助互聯網公司的資源開發的面向特定用戶群的產品,現在老用戶提出要把已經吃了半截的套餐換成互聯網套餐,契約的意義何在?運營商以后還能不能用不同的產品區隔不同的用戶?
陳志剛認為,對中國聯通來說,針對新用戶開發的互聯網套餐如果老用戶不換卡也能用,不僅失去了最初產品的設計動機,中國聯通憑借開發和銷售互聯網產品這一核心殺手锏實現轉型和業績反轉的夢想就破滅了一半。
但是,中國聯通作為進行整體混改的電信運營商,在這方面會給行業帶來什么樣的示范效應,值得關注。
比如,當前電信運營商的套餐資費設計過于復雜,需要有精算師般的智慧才能看明白。電信行業獨立分析師付亮說:“讓用戶真正有選擇權不容易。運營商仍需積極引導,不要讓用戶去海量套餐中‘大海撈針’?!?/p>
歸根結底,此次事件之所以會演變為對電信運營商不滿,關鍵在于電信運營商的優惠偏向新用戶,對長期在網的老用戶、高端用戶重視不足。
電信運營商推出套餐的本意是“用不同的產品區隔不同的用戶”。但運營商們并未如愿,而且把自己搞得很狼狽,這說明他們尚待精細化運營。
陳志剛認為,這一場流量風波讓用戶很“扎心”,也讓電信運營商很“扎心”。無論是經營者還是管理者,如果還沿用十年前的思路,已不能適應流量時代的新要求。(據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