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斌
自2003年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以來,中國和歐盟開展了多方面合作,尤其經貿領域合作更是卓有成效。中歐經貿在冷戰結束后年增速長期保持在20%以上,雖也因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而增速下降,但仍是世界主要經濟體雙邊經貿往來中降幅較低的。
歐盟連續11年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中國連續12年是歐盟第二大貿易伙伴。中歐經貿合作源于雙方經濟利益,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各自比較優勢。隨著高新技術產品貿易發展步伐加快,中歐之間的貿易結構呈現出新的互補態勢。
不過,歐洲近年來遭遇多重危機困擾,這給中歐貿易帶來不確定性。債務危機提高了歐盟成員國調整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以及產業布局和產業結構的難度。難民危機以及恐襲引發的安全危機影響了一些歐盟國家政策走向。英國脫歐以及意大利等國的類似傾向挑戰了歐洲一體化,加上美俄關系、歐俄關系、中東問題繼續充滿不確定性,以至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驚呼歐盟出現了“生存危機”。
在此背景下,中歐經貿未來發展很大程度上將取決于歐盟這些危機所引發的國別風險的可控性。
基于對歐盟危機現狀和發展趨勢的判斷,我國應以風險防范為底線,堅持積極穩健的中歐經貿政策。為此,我們首先要做到不急不躁,不因歐盟的某一顯性有利變化而失穩冒進,急于求成,造成無法控制的國別風險敞口;也不因歐盟發生某一不利事件就風聲鶴唳,卻步不前。
其次,要突出重點地區、重點國家、重點項目,把我國“走出去”戰略與擴大出口相結合,繼續鞏固擴大與歐盟國家的貿易和投資;重點推進“一帶一路”倡議與歐洲的發展戰略相對接;中國國際產能合作同歐洲“容克投資計劃”對接;中國-中東歐“16+1”合作與中歐整體合作相對接。
第三,要制定對歐盟“一國一策”的經貿政策,推動我國企業供給側改革的高度國際化,最大限度地滿足歐盟對我國企業產品和服務的市場需求,指導我國投資人和貿易主體趨利避害,發揮優勢。
總之,需要政府和參與對歐經貿合作的企業主體,均把防范和化解中歐經貿國別風險放在重要位置。其中,政府相關部門要根據我國對歐盟的戰略、外交需要和國家利益,確定未來對歐經貿的國別風險偏好,據此確定我國的中歐經貿國別風險管理政策,指導各經貿主體準確識別、計量、防范和化解對歐合作的經貿國別風險。各參與對歐經貿主體要認真分析和判斷歐盟當前和近期可能出現的風險,評估每類風險可能造成的損失,制定科學的風險防范和化解政策。▲
(作者是中國進出口銀行江蘇省分行副行長)
環球時報2017-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