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小松+許琴
摘 要:該文以某土地整治項目為實例,對其綜合效益進行分析。結果表明:該項目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景觀效益良好,項目的實施對推動新農村建設具有重大的意義。
關鍵詞:土地整治;綜合效益;分析
中圖分類號 F30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05-0010-03
Abstract:Taking some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 as an exmple,analyzed its comprehensive benefits. The results showed the project's social benefit,economic benefit,ecological benefit and landscape benefit was well,which wa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Key words: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Comprehensive benefits;Analysis
土地整治項目不僅可以使農業增收增效,而且還能有效地改善生態環境,為農民的生產生活提供優良的社會環境。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土地整治的總體目標由原來單一的追求耕地數量向數量、質量和生態三者并重轉變[1],由最初的追求經濟效益轉向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并重[2]。在國外土地整治效益分析中,景觀效益是必不可缺的一個內容,這對我國土地整治項目具有借鑒意義。土地整治項目綜合效益包括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景觀效益[3]。社會效益分析是衡量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指標;經濟效益分析是可研階段的一個重要內容,是評定一個項目在經濟上是否可行的一個基本標準;生態效益是衡量土地整治活動中土地可持續利用的重要指標;景觀效益是評價整治建設給環境方面帶來的影響的重要元素。因此,對土地整治項目進行綜合效益分析十分必要。
1 綜合效益分析
1.1 社會效益 土地整治項目建設將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在建設過程中可以為當地的剩余勞動力帶來就業機會,有利于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土地整治項目通過對“田水路林村”的配套建設,將項目區建設成為環境優美、方便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的區域,可以吸引外來資金的投入,發展高科技產業,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因此,土地整治項目的社會效益分析需結合項目建設所產生的社會影響,分析土地整治項目在保障糧食安全,實現區域耕地總量平衡、促進農村發展、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的情況。社會效益評價指標一般包括中低產田面積減少率、復種指數、新增耕地面積、居民年均收益增加值、糧食單產增加量、土地墾殖率、機械化作業率和群眾支持率等8個評價指標[4]。
1.2 經濟效益 土地整治項目經濟效益是對土地進行資金、勞動、技術等的投入所獲得的效益[5]。土地整治項目的直接經濟效益主要體現在現有耕地的地均產出水平和新增耕地的新增土地產出能力所帶來的收益增加。經濟效益可從現有耕地增產產值、新增耕地產值、項目單位面積投資、靜態投資回收期等指標進行分析[4]。
1.3 生態效益 生態效益是土地整治對區域內的水資源、土壤、植被等產生諸多直接或間接、有利或有害的影響[6]。土地整治項目的生態效益可從灌排保證率增加值、旱澇災害控制率等方面加以分析[4]。
1.4 景觀效益 景觀效益是指土地整治后帶來的村容整潔、布局合理的舒適景觀,給當地居民帶來舒適感,生存環境改善。景觀效益具體是指能使農村各要素和組成部分種類大小、形態、數目及它們的空間布局和時間配置的進程差異所能表現的各種美感,如空間美、時間美、人工美、形態美和色彩美等[7]。主要從多樣性指數、土地平整面積和綠色植物覆蓋率3個指標進行分析(表4)。
2.2 社會效益 整治前后,中低產田面積由300.07hm2減少至2.88hm2,減少率為99.04%。土地墾殖率由88.27%增加至89.44%。機械化作業率達到100%,群眾支持率100%。農作物復種指數由1.98提高至1.99。早、晚稻單產增加量均為750kg/hm2,花生和油菜單產增加量分別為300kg/hm2、150kg/hm2。整治后,項目區新增耕地面積3.99hm2,現有耕地增產產值132.46萬元,居民年收益增加154元。項目區實施后,作物的種植結構進行調整,部分旱地和全部水澆地變成水田,大部分耕地都變成高產田,復種指數和墾殖率也稍有提高,實現了土地高效利用,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水田面積有所增加,這對實現耕地總量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通過土地平整工程、灌溉與排水工程、田間道路工程等的實施,項目區基礎設施得以完善,耕地質量提升,機械化水平大大提高,耕地綜合生產能力得以提升。糧食的單位產量將提高,項目區的糧食產量和收益也將提高,居民的收益增加,說明此項目的實施提高了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項目組在踏勘階段和當地群眾進行深入地溝通,項目可研和規劃設計階段多次召開村民座談會,廣泛地征求村民的意見和建議,這將推動群眾進行土地整治的熱情,為項目順利開展和獲得更大的支持提供了條件。綜上所述,該項目社會效益良好。
2.3 經濟效益 查閱相關資料可知近幾年項目區水稻、油菜和花生的產量單價和種植成本,其中,雙季稻平均價格2.7元/kg,平均種植成本9 000元/hm2(包括犁田、插秧、收割施肥打藥等人工和機械成本4 500元,化肥費
2 250元,種子農藥費2 250元);油菜籽平均價格5.47元/kg,平均種植成本7 705.2元(包括人工成本5 060.1元,化肥費
1 016.85元,租賃作業費697.5元,農藥費304.5元,種子費210元);花生平均價格5.4元/kg,平均種植成本7 800元/hm2(包括整地費、機播費和機收費等人工和機械成本3 150元,化肥費1 500元,農藥費150元,種子費3 000元)。由此可計算得項目區整治前耕地產值423.59萬元,整治后耕地產值556.06萬元,現有耕地增產產值132.46萬元,新增耕地銷售收入14.54萬元,經營成本7.18萬元,新增耕地產值7.36萬元,項目單位面積投資29 731.2元/hm2,靜態投資回收期7.54年。項目區整治后現有的耕地和新增耕地產值較可觀,投資回收期短,經濟效益良好。
2.4 生態效益 據調查,整治前項目區耕地灌溉保證率為65%,整治后,不能灌溉的水田面積6.15hm2,旱地面積2.88hm2,共9.03hm2,項目區耕地灌溉保證率97.03%,灌溉保證增加率為32.03%。整治后,項目區內旱澇災害控制面積295.12hm2,旱澇災害總面積336.02hm2,旱澇災害控制率87.83%。該項目實施后,耕地灌溉保證增加率較高,大部分田塊作物需水量基本上都能得以滿足。同時,項目的實施將有效地控制項目區的旱澇災害,增強了耕地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改善了農村居民的生產生活環境和農作物的生長環境,為作物的高產穩產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故該項目生態效益良好。
2.5 景觀效益 整治后,項目區多樣性指數0.14,土地平整面積130hm2,綠色植物覆蓋率85.62%。晚稻收割后,可以在水田內種植油菜或綠肥,提高了多樣性指數。將項目區原有破碎,形狀不規則,高低起伏的田塊進行平整,不僅有利于農業生產,而且有利于農村生活環境的美觀。綠色植物覆蓋率提高,有利于調節氣候,凈化空氣。土地整治后的美妙景觀將為當地居民帶來愉悅的心情,改善其生存環境。故該項目景觀效益良好。
3 結論
本研究以某土地整治項目為實例,采用一系列的指標,對其綜合效益進行分析,得出如下結論:
(1)項目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景觀效益良好。項目的實施,有利于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經濟上可行,改善了作物生長環境和居民的生產生活環境,實現了土地整治的目標,對推動新農村建設具有重大的意義。
(2)項目生態效益具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可進一步加強灌溉與排水工程措施,使項目區全部耕地達到能灌能排。
(3)景觀效益可以通過增加平整區的面積進一步提高。景觀效益可直接給人們帶來美感,但容易被忽略,建議以后作為土地整治項目綜合效益的重要內容加以分析和研究。
參考文獻
[1]鄖文聚.土地整治規劃概論[M].北京:地質出版社,2011.
[2]范金梅,王磊,薛永森.土地整理效益評價探析[J].農業工程學報,2005,21(2):116-118.
[3]張正峰,陳百明.土地整理的效益分析[J].農業工程學報,2003,19(2):210-213.
[4]范樹印.土地整治項目設計實務[M].北京:中國大地出版社,2016.
[5]王煒,楊曉東,曾輝,等.土地整理綜合效益評價指標與方法[J].農業工程學報,2005,21(10):70-73.
[6]劉友兆,王永斌.土地整理與農村生態環境[J].農村生態環境,2001,17(3):59-60.
[7]周婷.土地綜合整治項目效益評價研究[D].長沙:長沙理工大學,2013.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