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智勇
摘 要:該文以微型薯品種克新19號脫毒試管苗為試驗材料,研究了不同種植密度對馬鈴薯微型薯數量及產量的影響。結果表明:700株·m-2微型薯的產量最高,但產生的多為大薯,造成了能量浪費。最適種植密度為500株·m-2,此密度條件下,每1m2結微型薯704個,其中大薯277個。每1m2微型薯產量3 063g,其中大薯2 350g。植株個體發育良好,有經濟價值的薯塊數量多,既能獲得較高的產量,又能節省脫毒試管苗。
關鍵詞:馬鈴薯;微型薯;種植密度;數量;產量
中圖分類號 S5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05-0052-02
Abstract:Using Kexin No.19 as the experiment material,the effect of planting density on Mini-potato quantity and yield were studied.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more large tubes were included in the highest yield 700 plants/m2.The best planting density was 500 plants/m2. The density for 500 plants/m2 that had the best plants growth and the most mini-potato of economic value,achieved high yield and saved virus-free tube seedlings.Mini-potato quantity was 704/m2,including 277 large tuber.Mini-potato yield was 3063g/m2,including 2350g largetuber.
Key words:Potato;Mini-potato;Planting density;Quantity;Yield
微型薯生產周期短,可控程度高,通過科學的栽培技術對微型薯生產進行調控十分必要。有研究表明,利用種植密度來控制微型薯塊莖的生長發育是提高其產質量的有效的方法之一[1-4]。因此,該文研究了不同種植密度對微型薯品種克新19號結薯數量及產量的影響,以期探索微型薯大面積生產適宜的密度,改變微型薯繁殖產量低、生產成本高的現狀。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材料 克新19號脫毒試管苗。
1.2 試驗方法 試驗在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克山分院防蟲網室內進行。試驗設7個處理,采用隨機區組設計,3次重復,小區面積1m2。各處理編號為1、2、3、4、5、6、7,密度分別為100、200、300、400、500、600、700株·m-2。其他管理同常規。收獲時對各小區馬鈴薯塊莖進行分級稱鮮重,分級標準如下:大薯重量5g,小薯<5g。
1.3 數據統計 采用Excel 2003和農博士育種家進行數據統計和方差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密度對單位面積微型薯產量的影響 由表1可知,微型薯單位面積產量最高的是處理7,為4 113g/m2;其次是處理2,為4 037g/m2;再次是處理6,為3 887g/m2,其余各處理產量從大到小依次為處理4、處理3、處理1、處理5,處理間差異均未達顯著水平。
2.2 密度對單位面積微型薯結薯總數及大薯率的影響 從表2可以看出,不同種植密度對微型薯結薯數量的影響十分明顯。密度為100~500株·m-2時,結薯總數隨密度增加而增加,密度超過500株·m-2時,結薯總數隨密度的增加而減少。處理5結薯總數最多,為704個·m-2,其次是處理6,為681個·m-2,再次是處理4,為631個·m-2。處理5的結薯數是處理1的2.12倍,二者之間差異達顯著水平。密度為100~500株·m-2時,大薯率隨密度的增加而減少,超過500株·m-2時,大薯率隨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處理5大薯率最低,為39%。結合處理5結薯重量可知,處理5結薯總數最多,結薯重量最低,大薯較少,完全能夠避免因薯塊過大而造成的能量浪費,此密度完全適合微型薯的繁殖。
3 討論與結論
在馬鈴薯微型薯生產過程中,微型薯形成的數量及重量是2個重要指標,直接影響到經濟價值,不能單獨要求數量或重量。薯塊較大,造成能量浪費,影響經濟產量,薯數多就有一部分薯塊達不到微型薯質量要求。
試驗研究表明,單位面積微型薯產量最高的是密度為700株·m2的處理7,為4 113g,但各處理間差異并未達顯著水平;單位面積大薯產量及個數均以處理5較少,各處理大薯產量差異未達顯著水平,處理4和處理1大薯個數之間差異達到了5%顯著水平。密度為100~500株·m-2時,微型薯結薯總數隨密度增加而增加,密度超過500株·m-2時,結薯總數隨密度的增加而減少。這與桑有順等[5]的研究結果一致,在一定的密度范圍內,只有最適密度時結薯的數量才最多,低于或高于最適密度結薯數量均呈減低趨勢。
微型薯生育期短,單株結薯較少,主要靠群體提高產量,因此種植密度越大,結薯數量越多[6]。但如果種植密度過大,就會導致個體發育不良、植株徒長纖細,不利于養分形成、積累及地下塊莖膨大。試驗研究表明,700株·m-2微型薯的產量最高,但產生的多為大薯,而500株·m-2結薯的數量最多,產生的大薯較少,結薯的數量和重量都能達到微型薯繁殖的要求。因此,微型薯的最適種植密度為500株·m-2,在此密度條件下,植株個體發育良好,極大地發揮了群體優勢,有經濟價值的薯塊數量多,既能獲得較高的產量,又能節省脫毒試管苗,而一旦超過此種植密度,則不利于薯塊的膨大,大薯率降低,而且還增加試管苗的投入成本;種植密度過小,雖然大薯率較高,但是造成了土地浪費,利用率低,產量不高。因此,生產上設置適宜的種植密度是非常關鍵的。
參考文獻
[1]楊杰.淺議不同種植技術對微型馬鈴薯的影響[J].陜西農業科學,2005(6):16-18.
[2]方志明.品種、密度、基質對馬鈴薯微型薯產量的影響[J].中國馬鈴薯,2000(3):156-157.
[3]楊培軍,張慧琴,張宏熹,等.不同品種、密度、基質對馬鈴薯微型薯產量的影響[J].寧夏農林科技,2005(1):18,39.
[4]李勇,呂典秋,高云飛,等.馬鈴薯原種的種植密度對植株性狀、產量性狀和經濟參數的影響[J].中國馬鈴薯,2009,23(1):6-10.
[5]桑有順,馮焱,于莉娟,等.不同扦插密度與施肥模式對馬鈴薯微型薯產量的影響[J].西南農業學報,2009,22(5):1374-1375.
[6]龐萬福,金黎平,卞春松.馬鈴薯中薯3號品種密度試驗[J].中國馬鈴薯,2009(4):200-202.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