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玲
摘 要 大數據時代對媒體的新聞報道和人們的閱讀方式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數據新聞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而后迅速發展起來。本文試圖從數據新聞的概念、其在全球的實踐、國內媒體對其的探索、數據新聞的特征以及媒體如何應對挑戰,用數據講好故事等多方面進行初步探索,以此具體說明這種深刻影響。
關鍵詞 數據新聞;可視化;數據素養;閱讀體驗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7)179-0012-02
1 數據新聞的概念
數據新聞(Data Journalism)也被稱為“數據驅動新聞”。對于數據新聞的概念,業界人士給出了不同的答案,但基本上聚焦于一點:數據新聞是一種全新的新聞工作方式,采集、分析、可視化呈現數據構成了其基本流程。
可以看到,數據新聞徹底改變了新聞生產的思路和流程。呈現形式上,它不再以文字形式來講故事,而是以可視化圖表為主要內容,通過對數據的視覺化呈現來講故事。數據采集上,它所采集的是海量信息,這是數據新聞得以深度挖掘的基礎。
2 數據新聞從零散實踐走向全球
21世紀初,國外媒體開始系統地推行數據新聞,美國的《紐約時報》和英國的《衛報》走在了最前邊。2007年,《紐約時報》建立了一個記者加程序員的團隊,先后針對奧運會、總統選舉等重大題材推出了以數據為支撐的互動信息圖表,取得了不錯的反響。2009年,《衛報》網站創辦了“數據博客”(Datablog),被視為數據新聞發展的里程碑事件。“數據博客”先后推出的議員開支丑聞、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的數據新聞報道,使其在業界收獲廣泛贊譽。與此同時,數據新聞這一報道形式迅速引起眾多媒體的重視及效仿。
2010年,首屆“國際數據新聞”圓桌會議在荷蘭舉行;2011年,在倫敦的Mozilla大會48小時工作坊當中,來自全球諸多媒體的數據記者決定制作一本小冊子,以介紹各媒體的數據新聞實踐理念和案例,這就是后來人們看到的《數據新聞手冊》(Data Journalism Handbook)。這也意味著,數據新聞已經不再是個別媒體零散的實踐和嘗試,這種新的新聞形態正在走向全球。2012年,由“全球編輯網絡”(Global Editors Network)主辦的“數據新聞獎”成為第一個專門為數據新聞報道設立的獎項,設立初年參評作品就達到286個之多,涉及全球21個國家和地區,也從一定程度上說明數據新聞發展的速度與程度。
3 國內各類媒體的數據新聞探索
數據新聞在國外越來越熱的同時,國內媒體也開始了對其的探索之路。2012年網易創立的“數讀”欄目,應該是國內媒體最早開辟的“數據新聞”專欄,其制作的信息圖力求專業的數據呈現,讓人一目了然。2013年,財新數據新聞團隊成立,此后不斷推出原創數據新聞報道,尤其是“數字說”欄目,利用大數據和新聞可視化手段報道新聞,獲得業界高度認可。2014年,“數字說”制作的數據新聞《青島中石化管道爆炸》獲得亞洲出版業協會卓越新聞獎,這是中國新聞史上首次有程序員獲得新聞獎。同年推出的《周永康的人與財》獲得騰訊傳媒大獎首次設立的“年度數據新聞獎”。
除了網站,報刊等傳統媒體也開始嘗試數據新聞報道。2012年9月,《新京報》開始推出“新圖紙”版面,嘗試用圖解數據方式展示政治、軍事、財經、體育、文化娛樂等各類新聞內容。后來,《新京報》又在微博上開辟了“圖個明白”欄目,推出數據信息圖。2014年1月25日,央視在“晚間新聞”中推出《“據”說春運》,首次以數據新聞的形式報道春運這場中國人的年度大遷徙,受到觀眾好評。
4 數據新聞四大特征
4.1 表達簡潔,邏輯清晰
從龐雜的數據信息和冗長的文字信息中篩選提煉出有用的部分,通過技術手段加工,最終可視化呈現。數據新聞就是這樣一個不斷提煉的過程,最終實現表達簡潔而又邏輯清晰,更加符合速讀時代對新聞的要求——方便閱讀。
2014年7月29日,財新網“數字說”推出的數據可視化報道《周永康的人與財》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將體量達到5萬字的一篇稿件用一張動態互動信息圖表現出來,清晰簡明地梳理了周永康家族的斂財脈絡。最終的呈現上,編輯將相關幾十個人和上百個公司及項目設成三行大結構,然后用不同的線,將人和人、人和公司、公司和公司連起來,最后用點的運動來表示方向,形成一個完整的結構圖,將鼠標放在人名或公司名上,頁面右上角就會出現相關報道,幫助受眾進一步讀圖。這種方式比起冗長的文字,顯然更易于閱讀。
4.2 傳播高效,打動人心
研究顯示,人腦對于圖形信息的處理能在瞬間完成,而對于文字的處理則需依照線性順序,速度也會因此慢很多。可視化數據新聞的出現正是順應這一趨勢,用最可讀的形式呈現新聞報道,以最高效的傳播形式打動受眾。
《衛報》曾經推出過很多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的可視化數據新聞,在制作“伊拉克戰爭日志”時,他們利用維基解密數據和谷歌地圖,將每一位在伊拉克陣亡的英國士兵作為一個紅點標注在地圖上的死亡地點,點開一個紅點,就能看到這名“客死異鄉”士兵的具體情況,包括陣亡時間、陣亡原因等,這樣一條新聞結合了文字圖片的兩大優勢,加上題材本身的特點,將戰爭的殘酷性呈現在每個人面前,可以說打動了每一位英國人的心,實現高效的傳播效果。
4.3 數據對比,深度挖掘
可視化數據新聞的另一大特征是對比性。看似沒有關聯的數據,依照時間和空間順序展現在一張圖表上,立刻呈現出數據之間的對比關系,而這種直觀的對比效果是文字報道中簡單的數據羅列無法達到的。
2012年,《紐約時報》在倫敦奧運期間推出了一組可視化新聞動畫。作者選取了第一屆現代奧運會至今選手們的成績,項目包括百米賽跑、百米自由泳和跳遠。把百年來這么多選手的成績放在一起時,我們看到,人類的紀錄被一次次地刷新,1896年到現在,對于百米賽跑是3秒鐘的領先,對于百米自由泳是35秒的突破,對于跳遠是3.05米的進步。通過數據對比的生動呈現,受眾對于百年來競技體育水平的提高一目了然。
4.4 完美互動,應用性強
數據新聞的應用化傳播,是其與受眾完美互動的最好例子,數據也因此變得更加具有實用價值。
在這里我想舉一個北京地鐵漲價的報道例子。2014年11月27日,北京發改委正式發布北京公共交通價格調整最終方案:北京地鐵告別全程2元的廉價時代,起步價和里程價均做出相應調整。對此,百度推出了“地鐵漲價你的交通費漲多少”的報道,并設置了“起始站”“終點站”“開始計算”三大關鍵詞,用戶借此就能根據自己的乘車情況計算調價后的費用,同時還可以和之前2元時代的出行費用進行對比,將這一年出行多花的錢也展示出來,對用戶來說非常實用。
5 用數據講故事,媒體如何應對挑戰
我們已經來到了公民記者不斷涌現的時代,當普通人都能拿起手機隨時記錄新聞,傳播新聞時,媒體面臨著更大的挑戰——只是做到告訴公眾發生了什么是遠遠不夠的,而是應該承擔起從“信息傳播”到“知識傳播”的責任。
媒體的責任正是對社會上龐雜的數據信息進行整合加工,挖掘其背后的價值,賦予其正確的解釋,從而讓“信息”升華為對公眾更有參考價值的“知識”。那么,如何做到這一切呢?
5.1 數據來源:建設自己的高品質數據庫
做好數據新聞,首先依賴于豐富、真實的數據,才能保證報道的客觀性和真實性,因此,媒體要建立自己的專業數據庫。數據庫中的數據從哪里來?大概有以下幾個渠道:第一是公共數據,來自政府網站或工作報告、科研機構和專業調研機構的公開數據以及企業網站等權威渠道;第二是媒體自有資料,也就是媒體自身在不斷的新聞報道中積累起來的素材信息;第三是受眾的個性化數據,也是一個非常重要而特別的部分,它主要來自移動媒體和社交媒體,因其個性化的特點而可能為報道開辟出一個不同于以往的全新角度。此外,還有一些網上公開的數據博客,也可以用來進行數據查詢。
5.2 新聞生產:媒體從業者數據素養養成
有了專業的結構化數據庫之后,如何從中提取出真正有效的數據資源并有效地呈現給受眾,成為媒體從業者的核心能力。作為數據新聞記者,一定要有高超的數據素養,所謂“數據素養”,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喻國明定義為:對數據具備敏銳的感覺和分析能力,可以從數據庫海量的信息中分辨出什么是有價值的數據,挖掘數據背后的故事,并據此擬定有價值的新聞選題,最終呈現出可視化的新聞報道。
此外,還有當一件事情發生時,找到“關鍵數據”進行分析的能力。
5.3 新聞視角:根本訴求仍然是講好故事
在數據新聞的生產過程中還有一個誤區需要注意:過分重視數據本身的分析和呈現,而忽略了作品整體的敘事邏輯。對此,英國《衛報》“數據博客”前任主編西蒙·羅杰斯(Simon Rogers)曾經表達了這樣的觀點,成功的數據新聞作品,關鍵是要以一個記者的視角而不是一個數據分析師的視角來看待各種數據,至少在數據新聞的范疇內,傳播效果仍是統攝一切取舍的終極依據。數據入新聞,要不忘新聞選題與立意之初心,“畢竟,我們不是為了分析數據而分析數據,也不是單純為了呈現數據而制作各種圖表,數據新聞的最終也是最根本訴求,仍然是講好故事,讓真相更明了。數據只有服務于事實的傳播,才能真正凸顯其力量。”
參考文獻
[1]方潔.數據新聞概論:操作理念與案例解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2]西蒙·羅杰斯.數據新聞大趨勢:釋放可視化報道的力量[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3]喻國明,李彪,楊雅.新聞傳播的大數據時代[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4]劉杰.數據新聞可視化敘事初探[J].科技傳播,2013(16):58-59.
[5]葉文宇.大數據時代可視化新聞的特點及發展趨勢[J].傳播與版權,2015(9):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