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來,我國軟件產業收入由2010年的1.3萬億元增至2016年的4.9萬億元,年均增速為24.7%。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快速發展,有力地支撐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同時,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涌現,也為軟件產業注入新的活力,帶來深刻變化,創造了發展機遇。
順應“互聯網+”時代發展,互聯網已被視為國家經濟發展、技術創新的重點,以及謀求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方向。互聯網加速滲透各行業,帶來乘數效應,創造新的生態:互聯網+金融促進了互聯網金融、移動支付的蓬勃發展,互聯網+工業指明了智能制造、工業4.0的發展方向。作為處于核心地位的軟件產業也亟須轉型升級,既應將“互聯網+”與各行業的融合作為軟件產業自身發展的機遇,也要將互聯網作為產業自身治理的重要抓手。
當前,國家正持續推進供給側改革,指出須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來引領供給側改革。
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從根本上要靠供給側推動,每次科技和產業革命,帶來一次生產力提升,不斷創造供給能力。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的核心與靈魂,軟件和服務業業需要以供給側改革為契機,推進軟件產業各生產要素的有效配置與創新。
同時,也要積極發揮“雙創”戰略為軟件產業創新發展提供新動能。從2015年“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被正式寫入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到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建設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基地的實施意見》,“雙創”一詞走紅全國,企業、政府都在積極行動,響應“雙創”號召。截至目前,我國已有雙創示范基地28個,國家級眾創空間超過1300家,它們都已成為名副其實的“雙創”策源地。
這一過程中,眾多ICT企業憑借自身技術和資源優勢,依托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為“雙創”搭建技術和服務平臺;各地政府通過設立創業基金,出臺扶持政策,加強營銷、財務等第三方服務支持,打造信息、技術等共享平臺等多種方式,鼓勵、引導“雙創”發展。在此利好條件下,軟件產業領域涌現大批創業企業,軟件企業自身也在加速轉型。
與此同時,各地政府也在積極探索,充分發揮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技術在企業產品創新和行業應用中的促進作用,不斷推動創新,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帶動城市經濟發展。
以南京、成都、杭州、北京、上海、武漢、大連、青島等城市為代表的軟件產業重鎮一直高度重視加快當地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并制定了系列軟件產業發展政策促進城市經濟“換擋提速”。
以大連為例,為促進軟件產業升級,大連市制定了《大連市軟件產業振興工程實施方案》,明確重點企業、重點項目、重點產品和重點發展領域,認真組織實施軟件產業升級工作。
青島也在加快其在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和智慧城市等領域的發展步伐。2016年11月,青島高新區與華為正式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合作共建華為企業云青島基地,這是青島市與華為深化戰略合作的重要舉措。
該基地將依托華為領先的云計算與大數據技術,建設區域公共云計算服務平臺,以軟件開發云為依托,聯合華為相關領域合作伙伴,構建云計算、軟件研發、軟件培訓、軟件外包等軟件與信息產業生態,提升青島市云服務水平。
未來,青島基地將成為青島及膠東區域的科技服務支撐中心、技術創新區域中心、智能制造支撐中心、信息消費中心和藍色經濟支撐中心,通過搭建云計算產業生態鏈,加速推動青島產業結構實現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