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摘 要:該試驗從月季黑斑病病葉上分離純化得到的病原菌薔薇盤二孢菌[Marssonina rosae(Lib.)Fr.],置于不同溫度、光照和酸堿環境中,研究環境條件對月季黑斑病菌生長的影響。結果表明:全黑暗條件最有利于月季黑斑病菌的生長;室內條件下最適宜的溫度范圍為20~30℃,自然條件下6—8月發病率最高;最適宜的酸堿度范圍為pH7~10的中性和弱堿性的環境。
關鍵詞:月季黑斑病;光照;溫度;pH值
中圖分類號 S4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05-0048-03
Abstract:The pathogen[Marssonina rosae(Lib.)Fr.] was separated from the leaves of the rose black spot.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light and acid and alkali environment,to study the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n the growth of the pathogen of rose black spo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all dark condition favored the growth of pathogen,appropriate temperature range of indoor environment for the growth of pathogen was 20~30℃,the highest incidence of natural conditions was June to August,optimum pH range for pH7~10 neutral and weak alkaline environment,suitable acid and alkaline environment for the growth of pathogen was pH7~9.
Key words:Rose black spot;Light;Temperature;pH
月季(Rosa chinensis Jacq),為薔薇科薔薇屬落葉灌木,是四大鮮切花之首,也是園林綠地中應用較廣泛的植物之一。但是,受夏季高溫高濕等環境條件的影響,月季極易感染病害,尤以黑斑病較為嚴重[1]。其病原菌為薔薇盤二孢[Marssonina rosae(Lib.)Fr.],異名薔薇放線孢[2]。月季葉片尤其是老葉的發病率極高,發病初期葉片表面形成直徑約1mm的紫黑色小斑點,中后期斑點擴大并相連,葉片發黃,植株生長衰弱,嚴重者引起植株死亡,降低了月季的觀賞價值和經濟價值[3]。本文研究了溫度、濕度、pH對月季黑斑病菌菌絲生長的影響,以期為掌握月季黑斑病的發病規律及為該病害的綜合治理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和方法
1.1 實驗材料 月季黑斑病葉片采自宿遷學院實驗基地,經園林實驗室分離純化而來。
1.2 試驗方法
1.2.1 光照對月季黑斑病菌生長影響的測定 將在培養皿中培養了3d的月季黑斑病菌用直徑為5mm的打孔器打孔,將菌餅移入含有培養基的培養皿中,每皿一塊菌餅。將培養皿置入人工氣候培養箱中,在25℃溫度條件下培養。實驗設置0h光照(即全黑暗)、12h光照(12h光照/12h黑暗)、24h光照(即全光照)3個處理,每處理重復3次。3d后用直尺測量菌落的3個方向的直徑,并取平均值作為菌落直徑,連續測量6d。
1.2.2 溫度對月季黑斑病菌生長影響的測定 (1)室內溫度對月季黑斑病菌生長影響的測定:將在培養皿中培養了3d的月季黑斑病菌用直徑為5mm的打孔器打孔,將菌餅移入含有培養基的培養皿中,每皿一塊菌餅。將培養皿置于0、5、10、15、20、25、30、35、40℃下全黑暗條件下培養,每處理重復3次。4d后用直尺測量菌落的3個方向直徑,并取平均值作為菌落直徑。(2)室外溫度對月季黑斑病菌生長影響的測定:測定宿遷學院實驗基地2015年4—10月每月的平均氣溫。2015年4—10月,對宿遷學院實驗基地梅朗口紅和藍色奧塔2個品種月季進行為期7個月的發病情況調查。采用“Z”字形5點取樣法,每點調查5株,記錄每株全部葉片數和病葉數,計算病葉率。根據病葉率來進行月季病級的劃分[4],劃分標準如表1所示。
[病情指數(%)=Σ(各級病葉數×相應級數)調查總葉數×最高級數×100]
1.2.3 pH對月季黑斑病菌生長影響的測定 用1mol/L的HCl和1mol/L的NaOH溶液分別將培養基調節至pH4、5、6、7、8、9、10計7個梯度。將在培養皿中培養了3d的月季黑斑病菌用直徑為5mm的打孔器打孔,將菌餅移入含有不同pH值培養基的培養皿中,每皿一塊菌餅。25℃恒溫培養,每處理3次重復,4d后用直尺測量菌落的3個方向直徑,并取平均值作為菌落直徑。
1.2.4 軟件分析 運用統計學軟件SPSS 19.0進行分析,采用單因素方差來進行數據分析,數據間的差異性檢驗采用最小顯著差數法進行分析,結果用Excel進行圖表的制定。
2 結果與分析
2.1 光照對月季黑斑病菌生長的影響 連續6d所測菌落直徑表明(表2):光照時間對黑斑病菌菌絲生長有較大影響。第一天3種光照條件下菌落直徑間無顯著差異,第2~6d均表現出全黑暗條件下,病菌菌落直徑增長最快,顯著大于12h光照和24h全光照下病菌菌落直徑,且12h光照和24h全光照下病菌菌落直徑間無差異顯著性。可見,陰暗和光照不良等條件有利于月季黑斑病的發生和流行。
3 討論與結論
月季黑斑病的發生、流行與其環境條件密切相關,環境中的光照、溫度、濕度以及土壤的酸堿度都是影響的關鍵因子。濕度是環境因子中影響病原物發生與流行的最大因子,濕度愈大,愈有利于黑斑病的發生與流行,這與眾多學者的研究成果及實踐相符[6-7],本文便沒再進行重復研究。但是光照、溫度以及土壤酸堿度對病原物的影響,不同病原物表現不同[8-9]。
本次研究表明,月季黑斑病菌在0h光照條件下的生長速度顯著大于12h光照和24h光照條件下的生長速度。說明弱光條件有利月季黑斑病的發生與流行,該結果與程茂高等的研究結果一致[10]。因此,在月季的栽培中,要免高密度的種植,以利于太陽光線的照射。在后期管理中,要加強對月季修剪,特別是下層老葉和病葉的修剪,既可以剪除病害枝條,又可以增強光照,減輕病害的發生程度。
室內條件下,月季黑斑病菌在20~30℃范圍內生長良好,其中25℃為最適宜的生長溫度,高于35℃或低于10℃,病菌生長明顯受到抑制。自然條件下,4—5月份病害發生較輕;6—8月份,病害發生嚴重;9月份以后發病減輕。該結果與王志華等的研究結果不一致[11]。主要原因是7、8月份黑斑病發病嚴重,引起大部分病葉脫落,所以9月份以后新生的葉片發病程度反而較輕。
土壤酸堿性對黑斑病菌的影響也較大,pH4~10病菌均可生長,但在堿性條件下其生長更好。所以月季最好種植在弱酸性或中性土壤中,在堿性土中種植時要對土壤進行酸性改良來減輕病害的發生。
參考文獻
[1]王永格,陳曉,曹全紅,等.月季抗黑斑病品種的鑒定與篩選[J].北方園藝,2010(7):156-158.
[2]王瓊.月季與玫瑰雜交以及月季抗黑斑病的初步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0.
[3]徐東生,孟志卿.月季抗黑斑病機理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27):8532-8533.
[4]張鑫,冒浩宇,李禹,等.月季黑斑病病原鑒定及室內藥劑篩選[J].中國園藝文摘,2015(9):46-48.
[5]陳剛,梁巧蘭,徐秉良.康乃馨銹病病原鑒定及藥劑篩選[J].植物保護,2013,39(3):161-166.
[6]王宏,常有宏,陳志誼.梨黑斑病病原菌生物學特性研究[J].果樹學報,2006,23(2):247-251.
[7]楊成德,陳秀蓉,姜紅霞,等.馬鈴薯炭疽病菌的生物學特性及培養性狀研究[J].植物保護,2013,39(4):40-45.
[8]劉志恒,滕曉菲,侯悅,等.西瓜綿腐病菌生物學特性研究[J].植物保護,2013,39(3):83-88.
[9]易潤華,甘羅軍,晏冬華,等.火龍果潰瘍病病原菌鑒定及生物學特性[J].植物保護學報,2013,40(2):102-108.
[10]程茂高,喬卿梅.環境條件對月季黑斑病病原的影響[J].北方園藝,2012(14):80-81.
[10]王志華,董立坤,呂海民,等.武漢地區月季黑斑病的發生規律及田間防治效果[J].安徽農業科學,2015,43(3):123-124.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