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涉及的范圍廣,樣式多,數量雜,如詩詞、文學名著、名言、中醫文化、古典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等。中學生物學教材適當引入一些中國傳統文化人文素養方面的人文素材,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學及其與人文的關系,理解科學與人文都是人類文化的一部分,是人類認識世界和自身的不同方式;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學生在科學與人文之間建立一座溝通橋梁,建立起正確的價值觀,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認識到人類的前進需要科學與人文這兩種智慧光芒的照耀。
1 教科書傳統文化人文素養教育內容
人教版《必修1·分子與細胞》《必修2·遺傳與進化》《必修3·穩態與環境》3冊教材中引入了一定量我國古現代優秀的文化精華。筆者深入細致地挖掘后,所有人文素材及其相對應的傳統文化教育如表1所示。
2 頻度統計
通過對表1所有數據的統計,最后結果如表2所示。
3 結果分析
3.1 整體方面
從表1、表2所提供的數據可知,人教版這套必修教材在我國傳統文化人文素養這個方面,整體上追求“詩詞生物學文化”和“唯物主義價值觀”這兩類人文素養,出現頻度分別有26次和23次,占所有內容的半數以上。出現這樣的價值傾向,可從以下兩方面來可慮:
① 古典詩詞中有大量對花草樹木、鳥禽蟲魚等生物現象的刻畫,蘊含著豐富的生物學知識和人文素養價值。在教材中引入一定量的詩詞,可以使得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享受我國先人詩詞的生物學人文文化,培養高尚的古典人文情操,提升自我人文素養。② 這樣的選擇安排呈現出上述的傳統文化教育,也符合課標中關于這方面的課程目標設置要求,即使學生“初步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形成正確的人文價值觀。當然,這也在某種程度上,符合現代思潮的文化發展,科學文化與人文素養相融合與協調發展。
3.2 具體方面
3.2.1 必修1——人文素養觀
《必修1·分子與細胞》整冊教材引入了系統分析思想,即以“細胞”是一個生命系統,然后圍繞這個系統,從各個方面展開闡述。其中,教材引入了一定量的我國傳統文化方面的人文素材,體現出相應的傳統文化教育。在教材中呈現的形式也比較多樣,在大部分欄目都有出現,如科學家訪談、正文、章首頁、練習、問題探討等,都能找到相應的內容。
從表2數據,可以看出,該套教材出現與我國傳統文化相關的內容有14次,體現出的人文素養價值主要集中在5個方面:唯物主義價值觀、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人類的永恒情感、樂于學習和享受生物學文化。每個方面都有一定的比例和相應的人文素材,使學生在學習時,得到相應的人文素養思想感染,同時也給教師在教學中,提供了另一條拓展教學思想的路徑,以延伸教學內容。
第五章第二節的節頭引入了一首唐代著名詩人杜牧的《秋夕》——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街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從文學的角度來看,給人以詩詞人文文化的陶冶,短短28個字,就形象生動地描述出了失意宮女孤獨的生活和凄涼的心境。不過,這不是教材引入它的唯一目的,更重要的是,它也是整個高中階段在生物教材中第一次出現的一首詩詞,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給學生和教師一種詩詞生物學文化的導向。更深層次的說,是要師生更加關注我國傳統文化元素與生物學相結合,達到提升整個民族的人文素養目的。這首詩中的流螢,用生物學術語說就是螢火蟲,從詩歌中的一個詞匯聯系到生物課程中的生物學知識——螢火蟲發光的生物學意義等。事實上,盡管文藝作品的內容千差萬別,形式千姿百態,但無一不是來源于社會生活,因此,真實也同樣是它的生命。其真實包括客觀景物、事實的真,也包括主觀上的思想情感之真。真正能打動人的詩歌,或是對自然現象的真實反映,或是詩人個人真實情感的流露,或是兩者兼而有之。
3.2.2 必修2——詩詞與情感人文素養
必修2模塊和必修1相比,教材在編寫時,加入了更多與我國傳統文化相關的內容,共出現的頻度達到了29次,主要有:我贊嘆生命的美麗——與楊煥明院士一席談、章首頁小詩、“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的諺話、成語“牝雞司晨”、漫畫、嚴復等人引入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思想,出現在“科學家訪談、章首頁、正文、自我檢測、思考與討論等教材欄目中。這些人文素材集中體現了傳統文化教育,一方面是“享受詩詞生物學文化”,如第一章,第二章,第四章,第五章,第七章共5個章節,都配有一首人教版特色的原創配詩,體現出編者具有深厚的人文素養。這些小詩既高度凝結了整章所要講解的課程內容,又無處不讓師生感受到一股股人文氣息,撲面而來,體驗著,回味著。“八年耕耘源于對科學的癡迷,一畦畦豌豆蘊藏遺傳的秘密。實驗設計開辟了研究的新路,數學統計揭示出遺傳的規律”。——癡迷,蘊藏,開辟,揭示……,這些都是人文字眼,體現孟德爾的科學人文精神。“基因在哪里?悠悠百年,尋尋覓覓。懷疑、爭論、推理……最終是觀察和實驗,探明它神秘的蹤跡!”寥寥數字,把學生帶入了探尋基因的無煙“戰爭之中”。悠悠百年,尋尋覓覓,這些富有人文思想的字眼,在以理性思維為主的教材中出現,給人一道靚麗的人文風景。“生命的圖案,撲朔迷離:從信息到物質,從藍圖到現實,繁復、簡約,粗放、精細,是誰創造出,如此的和諧與統一”——多美的詩,多濃的人文味,仿佛一幅幅漂亮的生命圖案,展現在眼前。最后一句采用擬人化的寫法,更加生動地讓學生感受到基因的作用,同時加入了社會人文元素,構建和諧文化,體現唯物主義價值觀。
這些人文素材另一方面是“展現人類永恒情感”,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每一部優秀的作品都有著豐富的人文情感,或喜或悲,或酸或甜,或樂或哀,親情、感激、同情、敬畏、堅毅等。這些人類永恒的情感承載在一部部文學作品、一首首經典詩詞、一句句名言諍語中……如我贊嘆生命的美麗——與楊煥明院士一席談,這則人文素材中,楊煥明院士言傳身教,和風細雨,娓娓道來,他告訴我們:生命是美麗的,探索生命的奧秘一定會使人生更美好,也將使生命世界更美好。同時,楊院士還解讀了一幅在《科學》雜志上刊登的,蘊涵著中國悠久文明史的圖片,民以食為天,充分地讓學生感受到自然、科學與人文的和諧統一。
3.2.3 必修3——天人合一人文素養
《必修3·穩態與環境》在我國傳統文化內容上,處處體現著人與自然和諧共處,讓學生樂于學習,有著樂觀、悲憫、關懷等人文情感,還有科學的唯物主義價值觀和人文生物學文化。人文素養的素材在必修3中出現的總頻度為49次,是3個必修模塊中,出現我國傳統文化最多的一冊書,其中“唯物主義價值觀”占了26.5%,“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占了14.3%,“人類的永恒情感”占了16.3%,“樂于學習”占了14.3%,“享受詩詞”占了28.6%。這些傳統文化教育都有所體現,也有所偏重。在教材中出現的形式也趨于多樣化,有的在“科學家訪談”欄目,有的在“章首頁”欄目,有的在正文里面,也有的在練習里或者在問題探討中等。
生物學文化從知識體系的構建、表述到學習活動的設計,或隱或顯地滲透著人文素養的培養。從孫儒泳院士科學貢獻的介紹,到教材中一首首小詩中;從《紅樓夢》的女人是水做的,到宋代著作《種藝必用》;從蘇軾《格物粗談·果品》到《詩經·小雅·小宛》;從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到古代哲學與現代文學;從文學作品《韓非子》到詩句:天涯若比鄰;從孟子的天人合一到老子: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處處都在科學教育中滲透人文精神、人文思想。如在教材第128頁,講述可持續發展思想時,引入了我國戰國時期思想家孟子和莊子等提出的“天人合一”哲學思想。這個命題是中國人對人與自然和諧態度在哲學上的凝練的表達。有人認為,這一思想包涵著三方面的內容:人生存與天地之中,是其中的一部分;人應順從自然界的普遍規律而不是與其對抗;人的道德原則也應當合乎天道,這是人的最高覺悟。這種相對比較嚴肅的古代哲學命題在教科書中出現,讓學生去思考,給學生提供探索的空間和牽引著學生步入人文哲學大門。
另外,在本冊書的最后一個STS欄目中,關注的是“生態倫理道德”,這是一個既熱點又永恒的話題。文中指出:其他生物同人類一樣,都有各自存在的價值和生存權利。如,我國在修建青藏鐵路時,為了保護藏羚羊,不干擾它們的正常生活,修建了專門的涵洞,并規定列車在行駛時,不準鳴笛。這些舉措是多么富有人情味,富有人性的,無形中提升了學生的人文素養。
參考文獻:
[1] 鄧過房,王永勝.人教版高中生物學教科書《分子與細胞》的人文教育素材[J].生物學教學,2010,35(5):4-6.
[2] 黃真池.古典詩詞中的生命現象與生物教學[J].中國科技博覽,2009(7):230-231.
[3] 朱正威,趙占良主編.生物2·遺傳與進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 侯樣祥編.科學與人文對話[M].云南: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330-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