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勝
摘 要:河南小秦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具有森林生態系統典型、旅游資源豐富、景觀類型多樣,生態區位優勢明顯等特點,生態旅游開發前景廣闊。通過對保護區生態旅游資源調查和分析,提出了生態旅游開發的原則、旅游資源開發及生態保護對策,以期為更好地開發小秦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資源提供借鑒和幫助。
關鍵詞:小秦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資源;生態保護;河南
中圖分類號 F59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05-0115-03
“生態旅游”這一術語,是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于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國際生態旅游協會把其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游活動。隨著經濟的增長、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一方面在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時,人們的生活環境和生活質量卻面臨下降的威脅,廣大旅游者對回歸大自然、欣賞大自然美景、享受原野風光和自然地域文化的需求與日俱增;另一方面,卻面臨著許多旅游區已不同程度地遭受到污染和破壞的被動局面,有些旅游區的環境和生態污染十分嚴重,影響了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如何使旅游業的增長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怎樣既發展旅游業,又保護好自然生態環境,既開發旅游資源,又保證持續利用,諸如此類的問題迫切需要尋求新的解決方法和應對措施。
我國的生態旅游主要是依托于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等發展起來的。1982年,我國第一個國家級森林公園——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建立,將旅游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有機結合起來。至2015年底,全國共建立森林公園3 234處,規劃總面積1 801.71萬hm2。其中,國家級森林公園826處,國家級森林旅游區1處,面積1 251.06萬hm2;省級森林公園1 402處,縣(市)級森林公園1 005處。2015年,森林公園共接待游客7.95億人次(其中海外游客1 413.65萬人次),旅游收入705.6億元。據測算,2014年全國森林公園創造的社會綜合產值近7 500億元[1]。從1956年開始建立第一批自然保護區以來,至2015年,我國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數量達到428處,總面積93萬km2,占陸域國土面積的9.72%[2]。
1 小秦嶺自然保護區概況
河南小秦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豫、陜兩省交界的靈寶市西部小秦嶺山中,東至溫河峪,西與陜西省潼關、洛南兩縣接壤,南到小秦嶺主山脊,北至河西林場與集體林交界處,東西長31km,南北寬12km,最窄處僅1km。地理坐標為北緯34°23′~34°31′,東徑110°23′~110°44′。境內有河南省最高峰老鴉岔,海拔2 413.8m。屬暖溫帶,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降水豐沛,有利于多種植物的生長,動植物資源較為豐富。保護區規劃范圍為國有河西林場,該場始建于1956年,1982年根據豫政(82)87號文件精神建立了“河南小秦嶺省級自然保護區”。2006年2月經國務院(2006)9號文件批準建立河南小秦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15 160hm2 [3]。
2 生態旅游資源現狀分析
2.1 地文景觀 亞武山屬秦嶺山脈,是太華山向東延伸的余脈,山勢巍峨,挺拔奇偉,層巒疊嶂,山嶺交織,五峰集中,構成了橫看成嶺側成峰,遠看五峰聚首,近觀仙指擎天的線、點狀游覽區。保護區內亞武山精華處是五峰,它們相對集中,即:南峰(海拔1 835m),中峰(海拔1 847m),北峰(海拔1 807m),東峰(海拔1 832m)和西峰(海拔1 770m)。其坡度大都在70°~90°,絕對高度都在560m以上,多屬花崗巖組成,其構造嚴謹,質地堅硬,光滑。連綿起伏的組峰與一望無際的黃土臺地,飄飄玉帶般的黃河,互為依托,山水結合,交輝相映,形成“山無水不險,水無山不奇”,山水相映成趣,風光獨具一格的景觀效果。
2.2 水文景觀 區內溪流谷幽,山青水秀,飛瀑清泉,澗溪沿著山峪蜿蜒曲折,逶迤于大小奇形怪石之間,緩緩而下,滴泉叮咚,水流潺潺,晶瑩碧透,猶如美妙的樂章,令人陶醉,若飲之,清冽甘香爽口,更是沁人心脾。保護區內水資源較為豐富,山高、水深;泉多、溪長、瀑廣、水足。泔澗峪和文峪兩條清溪,由無數山泉匯流而成,長流不斷。如“明鏡湖”、“天湖”、“老龍潭”,水深澄清,錦鱗漫游,有時掬手可得。“仙人盆”又好似眾仙聚會,共享淋浴的圣地。“二龍戲珠”,“水簾瀑布”形似,神似,活靈活現,高山之壁銀河飛瀑,形成二疊、三疊,多疊景觀,似“游龍從天降”。“珍珠卷簾”和飛瀑彩虹混為一體,噴銀散玉,虹照青山,煞是好看:“西峰飛瀑”如游龍嘯天,聲如雷鳴,氣勢磅礴。
2.3 天象景觀 虛無縹緲的云霞景象為亞武山披上神秘的色彩。最著名的是“亞武云海”,當立峰頭,俯視云海茫茫,猶如萬馬奔騰,波濤洶涌,如騰云駕霧,身處仙境。黎明在天色蒼茫中站中峰遠望東峰,隱隱約約可見一老者穩坐峰端,兩手合拜,在默默祈禱,走近一看原來是山石馬廟脊的剪影,這就是“仙人拜”奇觀。它和“仙女牽虛拜真武”同樣出于云霧、光線和山影變幻的結果。登五峰觀日出日落,即所謂“亞武日出”、“亞武日暮”奇景,日出時只見太陽冉冉升起,海天旭日,光華萬丈。日暮時只見殘陽如血,日落西山。雨后天晴,站立峰上,極目遠眺,霧氣升騰,若隱若現,象一條銀帶飄飄遠去,這就是久負盛名的“亞武觀海”景觀。
2.4 生物景觀
2.4.1 植物資源 河南小秦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植物資源非常豐富,森林覆蓋率達80%以上。保護區內種子植物共有134科710屬1 997種及變種。其中裸子植物5科9屬11種,被子植物129科701屬1 986種[4]。
小秦嶺植物區系成分以華中成分、華北成分為主,西南、西北、華東、東北植物區系成分兼容并存,體現出本區植物區系南北過渡、東西交匯的特征。中國特有種的地理分布表明,本區與華中地區關系最為密切,共有624種,占本區中國特有種的60.64%,以下依次為華北54%,西南32.9%,西北29.64%,華東23.1%,東北20.69%。保護區內有國家級重點保護植物13種,其中屬于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的2種:銀杏、紅豆杉;國家二級保護區植物11種:秦嶺冷杉、油麥吊云杉、水曲柳、香果樹、連香樹、杜仲、櫸樹、野大豆、天麻、中華結縷草、華山新麥草。分布于本區的特有種有靈寶杜鵑、靈寶翠雀等。保護區有中國特有屬30個,單種屬50個,如青檀、領春木、蕺菜、山白樹、雞麻、刺楸、棣棠、猬實、山拐棗、翼蓼等,分類上孤立、系統發育上相對原始的古老種類。保護區還保留有不少的第三紀以前的古殘遺植物種群,除蕨類植物外,還有三尖杉、水青樹等;起源于第三紀的植物區系種類眾多,如各種櫟類、栗、樺、榆、櫸、槭、構等喬木樹種,荊條、黃櫨、酸棗等灌木[4]。
小秦嶺山體高大,海拔2 000m以上的山峰就有40座,而部分山谷僅有400~500m,相對高差1 800m以上,是我國秦嶺以東的南北自然地理分界線。隨著山體海拔的升高,氣候、土壤在垂直面上出現有規律的變化,森林植被也發生相應的更替,形成了比較明顯的垂直帶譜。由于小秦嶺近乎東西走向,南坡、北坡的水熱條件及其配合狀況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因而植被在帶譜上也有一定的區別,南坡帶有亞熱帶植被特色,而北坡則有華北暖溫帶的植物區系特征。
2.4.2 動物資源 保護區內昆蟲有15目153科1 060種,兩棲動物有2目5科11種,鳥類有16目39科156種,獸類有6目20科51種和亞種[4]。本區兩棲動物中大鯢為國家Ⅱ級保護動物,中國特產種,已被列入瀕危及受威脅物種名錄;黑斑蛙為河南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區內記錄的兩棲動物中,黑斑蛙的分布最廣,數量最大,其次為中華大蟾蜍、隆肛蛙等。
保護區內有國家重點保護鳥類19種,其中屬于國家一級保護鳥類2種:金雕、黑鸛;屬于國家二級保護鳥類17種,包括鷹科的鳶、蒼鷹、雀鷹、松雀鷹、赤腹鷹、大鵟、普通鵟和鵲鷂,隼科的紅腳隼、紅隼,雉科的勺雞、紅腹錦雞,鴟鸮科的紅角鸮、雕鸮、縱紋腹小鸮、長耳鸮、短耳鸮等。
保護區內有國家重點保護獸類7種,其中屬于國家一級保護動物2種:豹、林麝;屬于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的有5種:金貓、豺、黃喉貂、鬣羚和斑羚。金貓和斑羚同時被列入易危物種名錄。
2.5 人文景觀 亞武山現存的和有遺址的計有34處。廟宇宮觀和古塔,大都屬明、清期間,均十分珍貴,具有極高的觀賞和研究價值;如喇嘛塔,姑姑塔(宋代);玄帝廟(石頭廟)及東峰的觀音廟。它們中大部分已被毀,甚至有的已蕩然無存,僅留下遺跡。但從遺址和文字記載看,都地處深山偏遠,建在粗獷的山野之中,但也有的按照地形特點,順其自然,結合環境空間布局,使建筑與環境相互襯托,完善統一。與道教所追求的神奇玄妙“仙境”完美的融合為一體,產生了風姿各異的建筑特色。其最大的特點是利用地勢險絕處,結合峭壁巖洞建造宮室,形成險境,以更能體現道教喜在深山懸崖上,以求“修煉養性”的玄妙,顯示出道教“清靜無為”,“與世無爭”的思想。
“倒坐亞武望抱玉”,“神運石”,“黑魚潭”的傳說,“玉湖”、“會仙臺”、“雌雄鐘”、“女媧之死”、“小道士成仙”、“無量祖師金鑫”等都有美妙的民間傳說。
3 生態旅游設計
3.1 旅游開發原則 (1)保護性:突出積極保護自然資源,旅游區的開發建設服從于保護的主題;旅游活動僅限于實驗區,確保旅游活動的開展不對自然保護區內主要保護對象、保護目標產生任何不利影響。(2)合理性:規劃應根據旅游資源分布、交通狀況和管理需要,對旅游區、旅游線路進行合理布局。(3)自然性:旅游區景區景點規劃必須以自然景觀、自然生物和自然環境為基本對象,保護旅游區域的自然完整性。(4)科普性:應突出旅游與科普的結合,充分發揮生態旅游區科普考察、宣傳教育和觀光旅游的多種功能。(5)協調性:必須處理好保護與開發、短期與遠期、整體與局部的關系,促進生態旅游業與自然保護事業和地方經濟的協調發展。(6)階段性:本著一次規劃、分期建設、逐步實施的原則,分別不同建設分期進行景區景點和旅游項目規劃。
3.2 指導思想 以保護為前提,以森林景觀為主體,山水景觀為基礎,人文景觀為輔助,充分利用森林景觀資源,因地制宜,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充分體現原始森林自然景觀特色,向游人傳授動、植物科普知識及環境保護意識,把這里建設成為融旅游、觀光、休閑、健身為一體的綜合性旅游區。
3.3 規劃范圍 生態旅游的范圍是:北起東子湖,南至文峪西峪,東起泔家峪東側山脊,西至保護區邊界。總面積1 000hm2。
3.4 功能分區 根據景觀資源特點和功能分區理念,將生態旅游區劃分為5個景區,即管理服務景區、玉鎖關水上游樂景區、亞武壕森林度假景區、五峰道教文化景區、亞武山森林探險景區[3]。
4 旅游資源開發及生態保護對策
4.1 建立管理體系,穩定職工隊伍 在保護區管理局基礎上,要進一步健全行政管理體系、科研管理體系、生產經營管理體系和環境資源保護管理體系,理順責權利關系,各項工作要并重而不可偏廢;要加強勞動保障制度,穩定職工隊伍,避免科研隊伍和專業管理人員過于頻繁的流動;加強工作人員的專業培訓和環保知識培訓,全體工作人員要樹立自然優先、和諧持續發展的觀念。
4.2 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品牌意識 要利用各種媒體,采用有效措施進行科學的宣傳,提高小秦嶺自然保護區知名度;要利用小秦嶺豐富的珍稀動植物資源、奇特的自然風貌、舒適怡人的氣候、齊全的植被群落、悠久的歷史、文化打造旅游產業精品名牌,吸引游客。
4.3 系統規劃、統籌安排 要按照科學劃定的生態功能區,制定科學可行的建設發展規劃,對限制和禁止開發區要加大保護力度,提高生態恢復和調節功能;對優先和重點開發區要加大開發力度,進行合理布局規劃,加強基礎服務設施建設,提高景點檔次,豐富文化內涵,提高安全系數;基礎設施建設必須遵循自然優先原則,任何建設都不準破壞生態,為了追求經濟收益而進行盲目性和掠奪性的開發。
4.4 合理開發資源,提高經濟效益 加強水、電、交通、通訊、購物等基礎設施和餐飲娛樂等配套產業發展,提高旅游收益,同時要著力開發一批具有當地特色的旅游工藝品和農副產品,加快當地農民的脫貧致富和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葉永忠,汪萬森,李合申,等.河南小秦嶺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2]李冬林,王寶松,阮宏華,等.河南小秦嶺自然保護區生態評價[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 2007(1):97-102.
[3]王海亮.河南小秦嶺自然保護區天然混交林物種多樣性研究[J].河南科學,2013(1):53-57.
[4]代彥滿.黃河三門峽濕地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與評價[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2(6):213-216.
[5]國家林業局.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規劃技術規程GB/T 20416-2006[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6.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