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翕林+馬少剛
摘要 樟子松是一種抗逆性強、適應范圍廣、固沙能力強的樹種,近年來在防風固沙林建設中的應用逐漸增多,但由于沙漠化地區立地條件極差,水分嚴重缺乏,對樟子松的造林工作造成一定困難。本文結合寧夏白芨灘防沙林場構建樟子松林的實踐經驗,對其造林技術要點進行總結,旨在提高樟子松造林成活率和固沙效果,以供業內參考。
關鍵詞 固沙樹種;樟子松;造林技術
中圖分類號 S791.25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3-0156-01
寧夏靈武市白芨灘防沙林場位于毛烏素沙漠西南邊緣,地處寧夏黃河東岸中部干旱帶,該林場的主要目的是防風固沙造林,保護生態環境。目前,該林場面積約有9.9 hm2,區內動植物資源豐富,類型多樣,具有較好的防沙阻沙效果。做好林場防風固沙工作對于保證寧夏引黃灌區規模良田和銀川地區的生態環境均有重要意義。樟子松為常綠喬木,是一種耐寒、耐貧瘠的固沙樹種,其在山地、沙土以及石礫等立地條件較差的地區生長,而且該樹種側根發達,一般不易傾倒,因而其常作為沙漠地帶的防護林建設樹種以及城市綠化樹種。本文介紹白芨灘防沙林場樟子松造林技術,旨在更好地推動該樹種在防風固沙林建設中的應用。
1 造林地選擇及整理
樟子松對立地條件的要求不高,在多種貧瘠土壤上均能正常生長,但為保證成活率,應盡可能地選擇排水方便、肥力中等的地塊作為造林地。在造林前需對造林地進行修整,一般有2種整地方式。一是帶狀整地。根據造林地草層,將造林地帶寬修整成50~70 cm。同時,為避免風侵蝕土壤,整地應垂直當地主風向進行。二是穴狀整地。適用于山區、丘陵地帶,圍繞山體采用機械開溝整地,沿著等高線坡度18°以下20~28 cm進行即可。整地一般選擇在雨季開展,第2年進行回土、重耙,力求做到溝內土壤飽滿、壓實。在整地過程中,對于原有植被、草層應適當保留,因其既可以作為樟子松的保護物,也可在樟子松成林前降低風沙帶來的危害[1]。
2 造林
2.1 苗木處理
為保證苗木造林后的成活率,在幼苗起苗時必須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首先,在起苗時盡量使苗木根系保持完整、濕潤,最好能采用草繩將根系周圍土壤包緊,以保證栽植后苗木根系能盡快適應土壤環境,能夠盡早自主獲取養分。其次,由于樟子松是一種針葉樹種,地上部分再生能力較差,尤其是頂芽破損后難以再生,而其地下部分又很纖細,極易發生折斷。綜合上述因素,在造林過程中,掘苗、選苗、運苗以及栽植過程均為樟子松造林后能否成活的關鍵,為此需做好以下措施:一是盡可能縮短各個工序的時間,避免根系的風吹日曬;二是選苗時盡可能選擇頂芽飽滿、莖干粗壯、根系發達、無病蟲害感染的苗木;三是盡可能做到隨掘苗、隨包裝、隨運輸、隨栽植;四是為減少日光照射時間,可以晚上起苗、運苗、栽植;五是栽植時盡可能做到勤拿少取[2-3]。
2.2 栽植
樟子松裸根栽植方法,適用于大面積造林,分穴植和縫植2種。穴植是在挖好的植樹穴栽苗。縫植是在整好地的地塊,挖開土層,將苗木放入縫內,使苗根與土壤緊密接觸,然后填土、壓實。在干旱地區營造樟子松裸根苗,造林前2年要在秋季用土將樹苗埋土防寒,第2年撤土,形成側方蔽蔭。
3 撫育管理
幼林撫育是指在苗木移栽后進行的灌溉、松土、除草等措施,旨在減少雜草與幼樹競爭水分、養分,提高造林質量。在樟子松幼苗移植完成后,注意及時澆水,有條件的地區可定期對造林地進行澆灌,保證樟子松幼樹對水分的需求。此外,對造林地進行松土除草時,在除去雜草的同時還能夠疏松土壤,降低土壤的水分蒸發,改善土壤的蓄水保墑能力,最終促進樟子松的根系生長。松土除草應該定期進行,一般每年進行2~3次,其中以春季和夏季除草最為重要,這是因為春季是濕地松生長盛期,這時進行松土保墑可以促進濕地松生長;在夏季進行除草松土,可以防止因雜草滋生而影響濕地松幼苗生長,待濕地松幼苗樹高超出雜草層時即可停止松土除草。在濕地松造林初期,應該加強對造林的看護,防止牲畜進入造林地踐踏啃食[4-5]。
4 病蟲害防控
樟子松固沙林在成林前病蟲害較少,但在10~12年后極易發生病蟲害,常見的有黃波羅銹病、紅蜘蛛、松縱坑切梢小蠹蟲、松梢螟、球果螟、松毛蟲、松枯梢病,危害最嚴重的是松毛蟲和松枯梢病。對于這些病蟲害如不能及時控制,會嚴重影響樟子松林的正常生長,嚴重者甚至造成林木枯死。因此,必須采取以營林措施、生物措施、物理措施相結合為主,同時以化學藥劑毒殺為輔的病蟲害防控方式。比如在造林時采用不同樹種混交,使林分結構上盡可能接近天然林,有蟲不成災,維護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和林分的抗病蟲能力,從根本上控制森林病蟲害的發生和危害。
5 參考文獻
[1] 馮偉,楊文斌,黨宏忠,等.不同密度樟子松固沙林土壤水分特征[J].水土保持通報,2015,35(5):189-194.
[2] 魏巍,王亞麗.淺析樟子松沙地育苗與荒漠造林措施[J].陜西農業科學,2015,61(9):75-76.
[3] 曹繼俊,陳旭,李庚,等.毛烏素沙地樟子松壯苗深栽造林效果分析[J].林業調查規劃,2014,39(5):129-131.
[4] 周宏.樟子松不同種源造林對比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6(6):184-187.
[5] 高建濤.探究固沙樹種樟子松的造林技術要點[J].農技服務,2016,33(3):17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