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方六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雞文化”占有重要地位。盡管“雞文化”與龍文化、虎文化相比似乎沒那么高大上,但對古人生活的影響更直接。如雞司晨,形成了千年不變的“雞鳴而起”作息方式,追求進步會“聞雞起舞”;雞還是辟邪和吉祥的化身,古人過年時門上要貼“雞畫”使“魅丑類自然退伏”。而且,在古人眼里,雞還被視為一種“德禽”,具有“文、武、勇、仁、信”等優秀品質……
“雞”是怎么得名的?
在十二生肖中,對古人生活影響最大的動物非雞莫屬。雞能啼晨,古人稱之為“司晨”。在沒有現代鐘、表一類計時工具的古代,公雞在早晨打鳴這一習性,對生活在農耕時代的古人具有重要意義。
對“公雞司晨”,古代作品中多有描寫。《詩經》中有一首鄭國民歌《女日雞鳴》,開頭即說:“女日雞鳴,士日昧旦……”大概意思是,妻子說雞都打鳴了,趕緊起來吧,可躺在床上的丈夫說天還沒亮呢,想多睡一會兒。可見,早在先秦時人們已開始利用雞鳴來安排作息了。
不僅農人“雞鳴而起,日出而作”,國君也是以“雞鳴”為時間節點來安排作息。《詩經》中的《雞鳴》就曾描寫過齊國賢妃提醒國君早朝:“雞既鳴矣,朝既盈矣。”先秦周朝還專設“雞人”掌管供辦雞牲和報時,后來皇家宮廷中負責打更報時的人被稱為“雞人”,就是這個原因。
古人還曾以雞鳴勵志,現在不少人書房里都喜歡掛“聞雞起舞”一類書法作品即是以“雞”勵志。此事見于《晉書·祖逖傳》,一次祖逖和好友劉琨“共被同寢”,半夜聽到野外雞叫聲。半夜雞叫確是煩人,但祖逖對劉琨說:“此非惡聲也。”便用腳踢醒他起來,舞劍健身,從此有了“聞雞起舞”一說。
雞這種家禽為什么得名“雞”?就是因為有這種打鳴功能。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禽部》“雞”條引南唐人徐鉉的話稱:“雞者稽也,能稽時也。”雞守時、嗚叫準時,雞鳴了天就快亮了,故稱“雄雞一唱天下白”。由此,古人送給雞不少美稱:夜燭、司晨鳥、知時畜、長鳴都尉等。
需要注意的是,司晨是公雞的事情,如果是母雞打鳴,古人會迷信地認為是不祥之兆,會有“雞禍”。在古代,女人干政或主政,常被稱作“牝雞司晨”。《漢書·五行志》引京房《易傳》即稱:“婦人顓政,國不靜;牝雞雄鳴,主不榮。”過年時門上為啥要貼“雞畫”?
《藝文類聚》云:“雞為積陽,南方之象,火陽精物。”
雞在古人眼里除了司晨,還能辟邪。古人認為,作祟的鬼怪怕雄雞,只要一打鳴,鬼怪就嚇走了。《山海經·中山經》中,便多次提及用雞來辟邪的現象:“用一雄雞,禳而勿殺”“毛用一白雞,祈而不糈”。南朝梁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中也曾記載,正月初一這天,“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在紙帖上畫只雞,貼在門上,并把葦索懸掛在雞畫上面,兩邊豎桃符,據說這樣各種鬼怪都會害怕,進不了家門,以保佑家人平安,此即所謂:“帖畫雞戶上,懸葦索于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
其實在秦漢時已有在門上貼老虎避邪的習俗,東漢應劭《風俗通義·祀典》“畫虎”條稱:“畫虎于門,皆追效于前事,冀以衛兇也。”但到了南北朝時,雞的地位己大大提高,人們便以雞代虎了。有趣的是,在“帖畫雞戶上”之前,民間還有在門上貼“酉”辟邪的現象。
古人認為雞能辟邪,與“雞崇拜”風俗有關。迷信認為,雞是一種“陽鳥”,為主管日出的“天雞”。唐《藝文類聚·鳥部中》“雞”條的說法更清楚:“雞為積陽,南方之象,火陽精物,炎上,故陽出雞鳴,以類感也。”雞的嗚叫帶來光明,而鬼怪最不敢見光明,自然便怕雞這種“火陽精物”了。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民間把雞當辟邪物可能與中華人文始祖虞舜有關。東晉王嘉《拾遺記》記載:“堯在位七十年……有祗支之國獻重明之鳥,一名雙睛,言雙睛在目。狀如雞,鳴似鳳。”
這里的“重明之鳥”就是雞,隱指堯的接班人舜。據《史記·五帝本紀》,“虞舜者,名日重華。”所謂“重華”即雙睛在目,每只眼里有兩只眼球。《淮南子·修務訓》進一步解釋:“舜二瞳子,是謂重明。”重明之鳥“能搏逐猛獸虎狼,使妖災群惡不能為害”,民間過年時都期盼這種鳥能飛到家門口,等不到它,“或刻木,或鑄金,為此鳥之狀,置于門戶之間,則魑魅丑類自然退伏。”王嘉認為,民間畫雞貼門上,就是由這種遺俗變化來的。
當然,雞能辟邪只是一種寄托平安的迷信說法,但也從側面說明了雞文化對古人的影響確是深刻的。
“龍鳳呈祥”里的“鳳”是雞嗎?
《太平御覽》曰:“鳳凰鳴高岡,有翼不好飛。”
古人認為,雞還是一種吉祥動物。如在古代有一種年畫,上面是啼叫的公雞和牡丹花。有讀書人的人家過年時都會張貼,取意“功(公)名(鳴)富貴”。“雞”諧音“吉”,古人認為雞年就是“吉祥之年”。
從民俗學上來講,雞作為吉祥物,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有一句十分喜慶的話叫“龍鳳呈祥”,“鳳”與“龍”一樣,是古人想象出來的動物。龍的原型是蛇,鳳的原型就是雞!
有學者認為,最早的風形象是距今70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遺址出土的象牙雕作品上的多足“雙鳥”,雙鳥間是一個象征太陽的圓圈,保守者釋為“雙鳥朝陽”。有學者則斷定這是一種鳳鳥,應稱作“雙鳳朝陽”。這兩只“鳳鳥”很像雞,或者說是雞屬鳥。“雙雞朝陽”是古人雞崇拜和太陽崇拜觀的綜合反映,而從東漢畫像石上發現的“日中三足烏”,則進一步證明“鳳為雞屬”的可能性,那個三足烏極似一只擅鳴的雄雞。“日中三足烏”的傳說在秦漢時多有記載,《淮南子·精神訓》里則稱,“日中有跋烏,而月中有蟾蜍。”三足烏、跋烏是“太陽鳥”的不同說法,它實際上是“金雞”。明楊慎《藝林伐山》中在談到十二屬相時即稱:
“日中有金雞,乃酉之屬;月中有玉兔,乃卯之屬。”在古人心目中,日月是相提并論的,既然月中是“卯兔”,那么日中對應的就應該是“酉雞”。當然,太陽里是不可能有雞、鳥等動物的,現代天文學家認為,這是太陽黑子暴發時,被古人觀察到后繼而神話成一種天象。
在古文獻記載上,也有鳳即雞的說法。《山海經·南山經》所記的丹穴之山上,“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日鳳凰,首文日德,翼文日義,背文日禮,膺文日仁,腹文曰信。”這里的“鳳凰”到底是不是雞?僅從“其狀如雞”還不能肯定。
如果說《山海經》所記還有可疑之處,那《太平御覽》所引漢李陵詩:“鳳凰鳴高岡,有翼不好飛”,則證實了鳳凰就是雞的推論——能打鳴,有翅膀卻不能飛,這不就是公雞么!因為鳳凰本來就是雞,或者說是一種被神話了的雞,所以才有了俗話說的“雞窩里飛出金鳳凰!”
其實,鳳凰的別名就是稿雞。《山海經·覽冥訓》中有這樣的說法:“軼鷦雞于姑馀。”東漢學者高誘就此作注稱:“稿雞,鳳皇(凰)之別名。”《爾雅·釋獸》則認為,“雞三尺為稿。”北齊劉晝《劉子新論》的觀點有所不同,他稱“楚之鳳凰,乃山雞。”山雞古稱“雉”,雉是早期的鳳凰形象。可見,傳統的“龍風呈祥”一說,事實上是“龍雞呈祥”。
實際上,雞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并不比鳳凰差。雞被古稱為“德禽”,西漢韓嬰《韓詩外傳》便有這樣的說法:“君獨不見夫雞乎!首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敵在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時,信也。”而“文”“武”“勇”“仁”“信”。這些雞的優秀品質都是鳳凰所沒有的哦!
“酉”為啥和“雞”相關聯?
2017年為農歷“丁酉年”,即俗話說的“雞年”。從“酉”與“雞”的生肖關系來說,有很多值得探討的有趣話題。
在中國傳統的紀年文化中,有一種叫“天干地支紀年法”,用天干中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10個字,與地支中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12個字,進行組合,以區別不同的年份。從“甲子”開始,到“癸亥”結束,可以形成60種不同的組合。這些組合全部輪完需要60年,民間俗稱“一甲子”,亦稱“一花甲”。
按照干支紀年,2017年便是“丁酉年”,系從1985年開始的本輪甲子中的第34個年頭。
在于支紀年流行的同時,還有一種“十二地支紀年法”,簡稱“地支年”,亦即將地支中的12個字,有序地分配給12年。這是根據歲星的運轉周期來定的,歲星又稱“太歲”,是現代天文學中的“木星”,完成一個運轉周期約需要12年,故古人稱為“一太歲”。
這樣算來,每一個干支年(一甲子)中,便有5組地支年(一太歲)。這么推算下來,2017年便處于從1985年開始的本輪甲子中的第3組地支年,系其中的第10個年頭。
對于“酉”出現在十二地支中,有現代學者認為可能與星象有關。天文學家、后以“科幻作家”出名的鄭文光先生生前曾提出:十二地支用字來源于古人觀察月亮朔望周期時畫的符號,每次新月出現時,將附近天區的星星連結為圖,這圖形就是十二地支用字的原始形狀和起源。如陰歷八月的新月出現在現代天文學上的“飛馬座”,星象連起來便像一只樽(酒壇)狀,與甲骨文中的“酉”字形很像;而十二月新月移至天狼星一帶時,天區圖形與“丑”很像。
另外,大概是為了便于記憶,古人找出12種他們最崇拜,與生活關系最密切、影響又最大的動物: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來,與12地支相配,此即“生肖紀年法”:鼠年、牛年、虎年、兔年、龍年、蛇年、馬年、羊年、猴年、雞年、狗年、豬年。用生肖來紀年,又叫“生肖年”,這是一種“獸歷”,根據獸歷從古時一直延續下來的紀年排序,2017年便是“雞年”。
雞年是一種農(陰)歷年,是“干支紀年法”大體系下的劃分。干支紀年長達60年,里面有5個地支年(生肖年),這樣,干支年里便有5個同樣生肖的年份。但即使生肖相同,5個年份的天干與地支組合也是不同的。以雞年來說,便有乙酉、丁酉、己酉、辛酉、癸酉之分。而且,哪怕是5個相同生肖的年份,也被古人賦予了不同的屬性。
在十二地支中,為什么要用“酉”字與“雞”相配呢?用“子”“寅”等其他的字就不行么?或者說將“酉”與老鼠、老虎相配難道就不可以么?對此,古人曾作出種種推想。
其實,這里又涉及“地支紀時”問題!古人在用地支紀年和紀月的同時,還將地支擴展到紀時領域。如將一太歲定為12年、一年定為12個月一樣,古人將一日分成了12個時辰,即子時、丑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子時為第一個時辰,從子時開始,分別對應于現代24時制的時段,子時23-1時,丑時1-3時……酉時是其中第10個時段,為15時至17時。
在這12個時辰里,什么動物最活躍?古人觀察,半夜子時是老鼠,遂有“子鼠”;丑時牛沒睡覺,尚在反芻,有了“丑牛”……酉時啥情況?此時太陽將落,雞忙于歸窩,
《詩經·國風》中《君子于役》一詩說:“雞棲于塒(shi,雞窩),日之夕矣。”于是,酉與雞配對成了“酉雞”。此為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引李長卿《松霞館贅言》的觀點,但顯然有問題,比如“龍”是不存在的,怎么觀察?因此又出現了宋洪翼《腸谷漫錄》中的“趾爪奇偶說”、宋曾三異《因話錄》中的“不足形說”、明郎瑛《七修類稿》中的“習性說”等多種觀點,但均有難圓其說之處。其中的“趾爪奇偶說”認為,12生肖有陰陽之分,依趾爪奇偶(多少)來選,以平衡陰陽,奇陽偶陰,“雞四爪”,被選中;“不足形說”則稱,12種動物都有生理缺陷,需要“補”一下,“雞無肺”(一說“雞無腎”)故被選中。
現代有學者則從字形上推測十二地支與十二生肖配對的成因。如“酉”與“雞”,認為是古人取了“雞”字頭的冠,甲骨文的“雞”字上部有點像“酉”,這一觀點同樣不能解釋全部。
其實,干支用字和十二生肖起源之謎恰恰是一種有趣的民俗現象,也許搞清楚反倒無味了!(資料來源:《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