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少君 羅建國 劉佩姿 梁娜 陳景森
中醫手法治療急性乳腺炎的臨床觀察和研究
陳少君 羅建國 劉佩姿 梁娜 陳景森
目的 對急性乳腺炎患者經中醫手法治療的效果進行分析。方法 118例急性乳腺炎患者為研究對象, 根據患者治療方式的不同分成對照組及觀察組, 各59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藥物治療, 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藥物治療的基礎上聯合中醫手法治療,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治療前后癥狀評分、疼痛緩解時間及在院治療時間。結果 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100.0%高于對照組79.7%,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χ2=13.358, P<0.05) 。治療前, 兩組患者癥狀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患者癥狀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 且觀察組治療后癥狀評分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觀察組疼痛緩解時間為(3.82±0.75)d、在院治療時間為(8.16±2.74)d, 均短于對照組的(6.91±1.16)d、(14.19±2.48)d,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結論 急性乳腺炎患者積極采取中醫手法治療, 可顯著提高臨床療效。
中醫手法;急性乳腺炎;臨床療效
急性乳腺炎是女性產褥期常見疾病, 是因哺乳期產婦不合理哺乳致乳汁淤積, 進而誘發乳腺急性炎癥[1]。急性乳腺炎患者臨床表現為疼痛、乳頭皸裂、乳汁瘀滯等, 病情呈進行性發展, 則會使炎癥浸潤發展, 誘發膿腫, 使患者生活質量明顯降低。急性乳腺炎多是因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 耐藥性高。對急性乳腺炎患者正確治療, 則是疏導乳腺導管, 聯合抗生素預防感染。在祖國中醫學看來, 急性乳腺炎屬于“乳癰”范疇[2], 發病機制為情志不暢、肝氣郁結、食肥甘厚味,致熱結乳絡, 乳汁瘀滯, 凝聚為患。中醫手法的應用, 通過乳房穴位按摩、推拿等方法排除淤積的乳汁, 促進炎癥吸收。本次研究中對急性乳腺炎患者采取中醫手法治療, 其結果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研究中118例急性乳腺炎患者于2016年1~8月在本院門診就診, 患者臨床表現為乳房紅腫、熱痛、乳汁難以排出;患者經臨床觸診發現乳房有結塊, 局部壓痛明顯;經血常規、血沉等臨床指標診斷, 確診為急性乳腺炎;排除乳腺惡性疾病及中醫手法禁忌證患者。根據患者治療方式的不同分成對照組及觀察組, 各59例。其中, 觀察組年齡20~36歲, 平均年齡(28.1±3.1)歲;乳頭皸裂34例, 乳房擠壓15例, 其他原因10例;對照組年齡20~37歲, 平均年齡(28.0±3.0)歲;乳頭皸裂36例, 乳房擠壓14例, 其他原因9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就診后, 醫護人員應加強患者健康宣教, 叮囑患者注意準確清洗乳房, 做好乳房衛生, 科學合理飲食, 適當運動, 增強機體免疫力。對照組患者臨床治療選擇常規藥物。取2.0 g頭孢美唑+250 ml生理鹽水靜脈滴注, b.i.d.。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常規藥物治療時, 使用中醫手法治療。醫護人員要幫助患者取半臥位或坐位, 暴露胸部,將腋窩汗液或腋下汗液擦拭干凈, 剩余皮膚注意用衣物適當遮擋。使用熱毛巾對乳房進行清潔, 操作者雙手準確消毒,取適量石蠟油, 在乳房上適當涂抹。操作者于胸骨兩乳間準確放置雙手, 順乳房外側準確滑行至患者腋下。在操作期間,應將手掌五指分開, 緊貼在患者乳房皮膚上, 由乳腺管開始輕柔緩慢推進至乳頭, 輕推2~3次/次。雙乳乳暈使用雙手輕捏, 連續3~4次, 用溫熱毛巾托住乳房下部, 食指和中指由乳暈至乳頭方向進行反復3~4次的推、擠、提、拉;同時右手拇指順時針按摩乳突, 若排出細小顆粒物, 應對乳頭重新清洗和消毒。操作時間5~10 min/次。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治療前后癥狀評分、疼痛緩解時間及在院治療時間。
1.4 判定標準
1.4.1 臨床療效判定標準[3]治愈:患者乳房炎癥反應完全緩解, 乳房不適癥狀消失, 乳汁能夠順利排出, 觸及乳房包塊消失, 實驗室指標分析恢復正常;有效:患者乳房不適癥狀消失, 炎癥緩解, 乳房不適癥狀減輕, 積乳包塊縮小;無效:患者治療6 d后, 炎癥反應無變化, 局部癥狀存在。總有效率=(治愈+有效)/總例數×100%。
1.4.2 癥狀評分判定標準[4]根據急性乳腺炎患者紅、腫、熱、痛等癥狀改變進行判斷, 其中每項癥狀分為0~3分, 0分:患者紅、腫、熱、痛等癥狀消失;1分:患者急性乳腺炎癥狀輕微, 未對患者生活產生負面影響;2分:不適癥狀基本影響了患者生活, 癥狀中度;3分:癥狀明顯顯著, 對患者生活產生嚴重影響。癥狀評分共12分, 分數越高, 患者癥狀越重。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愈31例、有效28例、無效0例, 總有效率為100.0%;對照組患者治愈18例、有效29例、無效12例, 總有效率為79.7%;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χ2=13.358, P<0.05) 。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評分比較 治療前, 兩組患者癥狀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患者癥狀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 且觀察組治療后癥狀評分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評分比較(±s, 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評分比較(±s, 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
2.3 兩組患者疼痛緩解時間、在院治療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疼痛緩解時間為(3.82±0.75)d, 患者在院治療時間為(8.16±2.74)d;對照組患者治療后的疼痛緩解時間為(6.91±1.16)d, 患者在院治療時間為(14.19±2.48)d;觀察組患者疼痛緩解時間、在院治療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
急性乳腺炎為急性化膿期感染, 多見哺乳期女性, 以初產婦為疾病主要人群。急性乳腺炎發生人群和階段廣泛, 女性在哺乳期的任何時間階段因外界環境、體質因素、衛生清潔不合理等, 是誘發急性乳腺炎的重要危險因素, 其中最常發的時間段是在產后3~4周時間內[5]。急性乳腺炎起病迅速,病情進展快, 乳房組織破壞等, 乳房變形, 給患者哺乳產生影響, 也使患者哺乳痛苦感明顯增加。急性乳腺炎治療方法較多, 而最為主要的方法是引流。
急性乳腺炎臨床治療期間, 根據小兒吮吸動作進行相關治療研究, 乳腺具有特殊的生理解剖結構。乳頭皮膚存在更為敏感的外感受器, 乳房內部的腺泡、血管等組織十分豐富,而且化學、壓力等內感受器也十分豐富。因此對急性乳腺炎患者采取中醫手法, 通過應用“推、擠、提、拉”, 改變乳暈區至乳頭部乳管系統壓力, 進而增強泌乳反射功能, 進而開放堵塞的乳管, 促進乳汁分泌[6-8]。中醫認為, 急性乳腺炎屬于“乳癰”范疇, 情志郁結、氣機郁滯、外邪侵襲, 致乳絡壅滯, 氣血不暢, 化熱釀毒致該病發生。臨床治療急性乳腺炎時, 該病病機為乳汁淤積, 為此治療基本方法需解除淤積, 避免新的損傷。因此采用中醫手法治療, 疏通乳管,避免“吸閉”現象的發生, 促進乳汁排出。中醫手法按摩乳房,能夠消除乳房腫塊, 加快乳房血液循環, 恢復乳腺管的通暢性, 促使內積乳汁排出, 使乳腺炎癥能夠快速緩解, 進而恢復患者乳汁分泌功能正常性[9-11]。中醫手法是以中醫的臟腑、經絡學說為理論基礎, 并結合西醫的解剖和病理診斷, 而用手法作用于人體體表的特定部位以調節機體生理、病理狀況,達到理療目的的方法。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患者治愈31例、有效28例、無效0例, 總有效率為100.0%;對照組患者治愈18例、有效29例、無效12例, 總有效率為79.7%;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χ2=13.358, P<0.05)。治療前, 兩組患者癥狀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患者癥狀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 且觀察組治療后癥狀評分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疼痛緩解時間為(3.82±0.75)d, 患者在院治療時間為(8.16±2.74)d;對照組患者治療后的疼痛緩解時間為(6.91±1.16)d, 患者在院治療時間為(14.19±2.48)d;觀察組患者疼痛緩解時間、在院治療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說明, 中醫手法的應用在和研究中常規藥物治療的患者相比較, 中醫手法的應用, 對急性乳腺炎患者來說, 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患者乳房不適癥狀,緩解患者乳房炎癥, 使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明顯提高。另外與常規藥物治療的急性乳腺炎患者相比, 中醫手法治療的急性乳腺炎患者紅、腫、熱、痛等癥狀減輕十分明顯, 同時也使患者的疼痛程度快速緩解, 縮短了患者住院時間, 能加快患者恢復速度。
中醫手法治療急性乳腺炎時, 應做好患者健康宣教, 注意積極清潔乳頭, 盡量用溫水清洗, 乳頭瘙癢不要隨意搔抓;叮囑患者不要讓新生兒含著乳頭睡覺;醫護人員應協助患者取合適舒適體位, 手法期間注意保護患者隱私, 做好患者保暖措施;按摩前, 需要將患者皮膚上殘留藥物清洗干凈;患者乳頭不準敷藥, 對患者乳房吸奶, 保持乳房乳汁分泌的通暢正常, 用乳罩適當托起乳房, 不可擠壓乳房, 以免乳房損傷;叮囑患者每2小時對乳房進行一次擠壓、按摩, 保持乳房分泌通暢[12];叮囑患者注意個人飲食, 堅持科學合理的飲食原則, 適宜運動;同時醫護人員在患者治療期間, 要密切關注乳房不適癥狀的變化, 保持患者乳房皮膚完整性, 若皮膚破損或出現變態反應, 應立即停止手法按摩。另外為了使患者乳汁能排空, 應準確指導患者學會哺乳方式, 比如每次哺乳時, 不要用單側乳房哺乳, 需對每側乳房進行哺乳, 并指導患者準確的抱嬰姿勢, 進而吸空乳汁[13]。同時要叮囑患者能對嬰幼兒按時哺乳, 以免乳汁殘留。若患者乳頭皸裂,應及時處理乳頭皸裂處, 使用康復新液體外敷乳頭。
中醫手法治療急性乳腺炎時, 應盡量在發病早期, 越早進行手法按摩越好。在急性乳腺炎治療時, 應嚴格遵循疾病預防干預理論, 必須要保證患者發病24 h內能得到中醫手法治療[14], 多數患者在早期能及時治愈。急性乳腺炎患者在臨床治療期間, 為了預防急性乳腺炎的發生與發展, 應指導患者能繼續哺乳, 指導患者哺乳的準確方法, 促使患者乳房更好恢復, 避免乳腺炎復發。中醫手法應辨證施治, 重視人體各穴位的準確性, 手法中要均勻呼吸, 手法力度適中, 按摩補益;中醫手法應持久、有力、均勻、柔和, 力量不可時輕時重, 速度不可時快時慢, 幅度不可時大時?。?5]。中醫手法人員必須熟練掌握每個手法的操作、動作要領、作用、手法特點及注意事項等?;颊呓邮苤嗅t手法治療時, 需做好患者心理指導干預, 緩解患者負面心理狀態。
總之, 中醫手法治療急性乳腺炎時, 使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療, 效果顯著, 能改善患者臨床效果, 減輕患者臨床癥狀,促進患者更好恢復, 臨床應用價值高。
[1] 孫曉榮, 王京紅, 王麗.手法按摩聯合芒硝外敷治療急性乳腺炎80例臨床觀察.河北中醫, 2014, 36(2):256-257.
[2] 劉聰, 劉玉紅.手法按摩配合中藥內服外敷治療急性乳腺炎200例.河南中醫, 2013, 33(4):558.
[3] 何剛.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乳腺炎的臨床研究.內蒙古中醫藥, 2016, 35(4):63
[4] 袁秋英, 曾一.中西醫結合治療早期急性乳腺炎133例臨床觀察.醫療裝備, 2016, 29(3):154-155.
[5] 曹玉明, 樊偉, 王宏.瓜蔞牛蒡湯加味聯合西醫治療早期急性乳腺炎的療效及預后分析.中國中醫急癥, 2016, 25(11):2158-2160.
[6] 李嵐嵐.中醫手法治療急性乳腺炎的臨床觀察和研究.中醫臨床研究, 2016, 8(1):49-50.
[7] 李麗, 趙海軍, 徐瑾, 等.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乳腺炎療效觀察.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4, 17(1):69-71.
[8] 姜萱, 鄧燕.中醫辨證施護產后早期急性乳腺炎.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08, 6(8):943-944.
[9] 張宇, 何清源, 蔣敦厚.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乳腺炎46例療效觀察.湖南中醫雜志, 2006, 22(6):29-30.
[10] 張瑞琪, 張豐梅, 劉志濤.中醫手法治療預防急性乳腺炎的臨床觀察和研究.中醫臨床研究, 2014, 6(16):92-93.
[11] 寧旭琴.急性乳腺炎的中醫治療體會.內蒙古中醫藥, 2013, 32(6):66.
[12] 李小英, 陶紅霖.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乳腺炎的方法探討.河北醫學, 2011, 17(4):558-561.
[13] 王娟, 劉玉玲.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乳腺炎的方法和體會.工企醫刊, 2007, 20(2):45.
[14] 謝斌.手法按摩結合中醫藥治療急性乳腺炎36例.中國中醫急癥, 2011, 20(3):481.
[15] 楊蓉.135例急性乳腺炎中西醫治療分析.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5(12):10.
Clinical observation and study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techniqu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mastitis
CHEN Shao-jun, LUO Jian-guo, LIU Pei-zi, et al.Shenzhen City Maternal and Child Care Service Center, Shenzhen 518000, China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acute mastitis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technique.Methods A total of 118 acute mastitis patients as study subjects were divided by different treatment methods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59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drug therapy,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technique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drug therapy.Comparison were made on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symptom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pain relief time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in two groups.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higher total effective rate as 100.0% than 79.7%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χ2=13.358, P<0.05).Before treatment, both groups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ymptom score (P>0.05).After treatment, both groups had lower symptom score than before treatment,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lower symptom score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pain relief time as (3.82±0.75) d, hospitalization time as (8.16±2.74) d, which were all shorter than (6.91±1.16) d and (14.19±2.48) d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Conclus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technique can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in treating acute mastitis patient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technique; Acute mastitis;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05.011
2017-02-15]
518000 深圳市婦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