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瑞芳
研究連續切片聯合免疫組化染色在臨床Ⅰ、Ⅱ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結隱性轉移檢測中的應用
石瑞芳
目的 研究連續切片(SS)聯合免疫組化染色(IHC)在臨床Ⅰ、Ⅱ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結(SLN)隱性轉移檢測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240例確診為Ⅰ、Ⅱ期乳腺癌的患者, 取術中獲取的560枚SLN,第2n片設為對照組[行SS聯合伊紅-蘇木素染色法(SS-HE)], 第2n-1片設為觀察組[行SS、伊紅-蘇木素染色法聯合IHC(SS-HE-IHC)], 各280片。對比兩組的SLN隱性轉移檢出率。結果 觀察組間距100 μm、200 μm、300 μm的SLN隱性轉移檢出率分別為8.93%、11.07%、7.86%, 均高于對照組的4.29%、6.07%、3.21%,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與SS-HE相比, SS-HE-IHC可以進一步提高SLN隱性轉移的檢出率, 其最佳檢測距離為200 μm, 可將SS-HE-IHC應用于臨床Ⅰ、Ⅱ期乳腺癌SLN隱性轉移檢測中。
連續切片;免疫組化;乳腺癌;前哨淋巴結;隱性轉移
SLN指的是自乳房原發腫瘤向內乳及腋窩區域淋巴池引流的第1個或多個淋巴結[1]。SLN活檢可以準確的對乳腺癌患者腋窩淋巴結的病理學改變進行評估, 有利于術中盡早確定需行腋窩清掃的部位[2]。術后行病理學檢測有助于進一步驗證淋巴結是否轉移, 方便確立下一步治療方案。本研究對部分SLN行SS-HE-IHC, 旨在評價其用于乳腺癌SLN隱性轉移檢測中的應用價值。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2015年4月~2016年6月于本院接受乳腺癌SLN活檢術并經術中印片細胞學、病理學及術后常規病理檢查確診為Ⅰ、Ⅱ期乳腺癌的患者240例作為研究對象。取術中獲取的560枚SLN, 應用前哨淋巴結切割器, 每隔1.5 mm進行切割, 后對切面行印片。第2n片設為對照組, 第2n-1片設為觀察組, 各280片。納入標準:臨床檢查腋窩淋巴結未提示伴有病灶轉移, 經超聲檢查可見≤5 cm的原發腫瘤的患者。排除標準:①有腋窩手術史的患者;②同一乳腺多發腫瘤的患者。
1.2 方法 對照組行SS-HE, 將第2n片SLN包埋于蠟塊中進行切片, 每隔100~150 mm留取3張石蠟白片。其中2張備用,擬行IHC, 1張行常規HE;觀察組行SS-HE-IHC。60℃烤片1 h, 兩次進行二甲苯脫蠟, 5 min/次。按照無水乙醇-無水乙醇-95%-85%-75%乙醇的順序浸入梯度乙醇和蒸餾水中充分水化, 5 min/次。后行IHC, 過程為:①10 min內源性過氧化物酶封閉, 磷酸緩沖液(PBS)沖洗;②10 min蛋白非特異性結合點封閉, PBS沖洗;③1 h一抗工作液孵育RT, PBS沖洗;④10 min二抗工作液孵育RT, PBS沖洗;⑤10 min SP工作液孵育RT, PBS沖洗;⑥DBA顯色3~7 min, 蘇木素復染。⑦采用1%鹽酸分化液分化10 s;⑧置于75%-85%-95%-100%-100%乙醇溶液中逐級脫水, 5 min/次, 二甲苯浸沒2次, 5 min/次, 加中性樹脂蓋玻片封片并晾干;⑨顯微鏡成像系統中拍片。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檢測后, 對切片重新編號, 鏡下觀察并根據橫截面的最大值確定其轉移灶大小。單灶:單灶最大徑≥2 mm則判定為宏轉移;≤0.2 mm則判定為孤立腫瘤細胞;處于0.2~2 mm之間的轉移灶則視為微轉移。多灶:若轉移灶間距<最大轉移灶直徑, 則轉移灶直徑與轉移灶間距即為轉移灶大小;若轉移灶間距>最大轉移灶直徑, 則轉移灶的直徑即為其大小。與手術結果對照并對比兩組間距100 μm、200 μm、300 μm的SLN隱性轉移檢出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間距100 μm、200 μm、300 μm的SLN隱性轉移檢出率分別為8.93%、11.07%、7.86%, 均高于對照組的4.29%、6.07%、3.21%,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隱性轉移檢出率比較[n(%)]
SLN陽性尤其是>2 mm的大體轉移是乳腺癌的重要預測因素。常規行SLN清掃術有助于及時了解腫瘤的發展趨勢并確定分期治療方案[3]。目前, 臨床尚無SLN隱性轉移的病理學檢測方案[4]。目前認為, 對SLN的檢測至少應發現>2 mm的轉移灶, 但切片方式、標本置于蠟塊中的位置、轉移灶較深及淋巴結大小等因素均可能造成漏檢, 預后不良[5]。
SS-HE是最早應用于檢測乳腺癌SLN隱性轉移的方式,其具有經濟、操作簡單等優勢, 但是對于SLN隱性微轉移的檢出率較低[6-8]。本研究對術中印片、病理學及術后常規病理檢查結果均為陰性的患者進行了不同的病理檢測。結果顯示, 觀察組不同間距的SLN隱性轉移檢出率均高于對照組,且兩組以200 μm為檢測距離的檢出率較高, 提示SS-HEIHC對SLN隱性轉移的檢出率較高, 且兩種檢測方法的最佳檢測距離均為200 μm。目前認為, SS可以顯著提高隱性轉移的檢出率, 但其近乎將SLN完全切光, 因此工作量較大、耗時長、費用高等劣勢也隨之體現出來。IHC可以彌補HE病理檢測的不足, SS-HE-IHC可以在常規病理學檢查的基礎上進一步檢測出20%的隱性微轉移病灶[9-12]。結合SLN病理檢測特點及我國國情, 作者推薦以下SLN病理檢測模式:①術中SLN的評估方向包括印片細胞學、淋巴結切面的視診及快速冰凍切片;②所有SLN必須測量大小、計數、記錄下放射性核素攝取值及標記是否藍染;③對于可疑轉移患者或高危患者, 可以間距為200 μm進行SS-HE-IHC;④病理學報告需包含隱性轉移評斷標準并標明其轉移方式及分類(微轉移、單個或成簇的細胞、普通轉移;是否伴有多灶轉移等)[13-16];⑤淋巴結需保持≤2 mm的間距沿長軸切開,每枚SLN應準備≥1個完整的切面行HE。
綜上所述, 與SS-HE相比, SS-HE-IHC可以進一步提高SLN隱性轉移檢出率, 其最佳檢測距離為200 μm, 可將SS-HE-IHC應用于臨床Ⅰ、Ⅱ期乳腺癌SLN隱性轉移檢測中。
[1] 夏雪梅.快速冷凍切片對乳腺癌前哨淋巴結術中腋窩淋巴結診斷的應用價值.中國實驗診斷學, 2015, 19(1):102-103.
[2] 練斌, 覃慶洪, 楊偉萍, 等.彩色多普勒超聲對乳腺癌前哨淋巴結微轉移的診斷價值.廣西醫科大學學報, 2016, 33(5):783-786.
[3] 葉春梅, 熊斌, 胡俊波, 等.量子點技術檢測乳腺癌前哨淋巴結轉移的研究.中華實驗外科雜志, 2016, 33(7):1826-1829.
[4] 謝競, 霍彥平, 趙曉燕, 等.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結活檢聯合腋窩淋巴結取樣126例應用報告.中國婦幼保健, 2015, 30(21): 3729-3731.
[5] 葉春梅, 高丹, 黃自明, 等.前哨淋巴結冰凍切片檢查在乳腺癌手術中的應用價值.臨床外科雜志, 2015, 23(10):763-765.
[6] 何友新, 才忠啟.乳腺癌前哨淋巴結活檢138例臨床分析.中國基層醫藥, 2016, 23(16):2405-2407.
[7] 劉軍, 王寧, 陳平, 等.熒光法聯合染色法前哨淋巴結活檢在早期乳腺癌中的應用.中華普通外科雜志, 2015, 30(3):227-230.
[8] 朱淑玲, 武彤彤, 方勤, 等.印片細胞學聯合快速免疫組化檢測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結活檢術中診斷的應用.中國臨床醫學, 2016, 23(5):633-635.
[9] 張春麗, 劉珺, 楊敏, 等.連續切片聯合免疫組化染色在臨床Ⅰ、Ⅱ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結隱性轉移檢測中的應用.浙江醫學, 2012, 34(12):986-989.
[10] 高明照.快速免疫組織化學染色聯合術中冰凍切片檢測乳腺癌前哨淋巴結微轉移的臨床效果研究.世界中醫藥, 2016(B03): 1037-1038.
[11] 席晨輝, 莊大勇, 鄭魯明, 等.術中冰凍切片聯合快速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檢測乳腺癌前哨淋巴結微轉移的臨床研究.中華乳腺病雜志電子版, 2011, 5(4):408-418.
[12] 王亞兵, 洪書劍, 武健, 等.乳腺癌前哨淋巴結微轉移術中快速檢測的臨床意義.實用醫學雜志, 2008, 24(9):1513-1515.
[13] 譚文, 賈曉敏.冰凍切片聯合快速免疫組織化學檢測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結診斷中的價值.當代醫藥論叢, 2014, 12(11):70-72.
[14] 王春建, 穆殿斌, 王永勝, 等.連續切片檢測乳腺癌前哨淋巴結隱性轉移研究.中國腫瘤外科雜志, 2009, 1(3):148-151.
[15] 漆蘭.術中冰凍及快速免疫組化檢測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結診斷中的應用分析.江西醫藥, 2015(6):585-587.
[16] 張云峰, 高森, 趙敏.乳腺癌前哨淋巴結術中快速冷凍切片的臨床意義研究.安徽醫學, 2012, 33(8):969-971.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05.018
2017-01-22]
453200 新鄉市第一人民醫院病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