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桂珍
對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引起的不良反應及相關應對措施的研究
羅桂珍
目的 探討分析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引起的不良反應及相關應對措施。方法 96例頭孢菌素類抗生素不良反應病例作為研究對象, 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的分析。結果 96例頭孢菌素類抗生素所引起的不良反應的病例中, 所涉及到的藥品主要包括12種類型, 其中最容易導致不良反應發生的藥品有頭孢曲松30例(31.3%)以及頭孢他啶22例(22.9%);在96例頭孢菌素類抗生素所引起不良反應的患者中, 所占比例最大的原患疾病為原發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53例(55.2%)。結論 經過研究發現,頭孢菌素類抗生素的不良反應較多, 臨床在使用該類藥物的過程中只有引起高度重視并合理規劃用藥,這樣才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 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頭孢菌素類抗生素;不良反應;措施
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以及病原菌種類的增加, 臨床對抗生素藥物的使用種類也在不斷的增加[1]。臨床一般采用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對抗病原菌種類, 但是長時間的治療會導致細菌產生耐藥性, 進而導致更多不良反應的發生。頭孢菌素類抗菌藥物療效顯著, 對細菌合成細胞壁具有一定的干擾作用[2],還可致使破裂的細胞壁殺滅細菌, 但臨床上在使用頭孢菌素類抗生素進行治療的過程中不良反應較多, 嚴重影響到患者的身心健康, 導致疾病的預后較差, 不利于患者的盡快恢復以及生活質量的提高[3]。為進一步證明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引起的不良反應及相關應對措施, 本次研究主要選取2014年6月~ 2016年6月期間本院不良反應監測中心所搜集的96例頭孢菌素類抗生素不良反應方面的報告進行研究, 現將有關內容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期間本院不良反應監測中心所搜集的96例頭孢菌素類抗生素不良反應病例作為研究對象進行研究, 其中男59例, 女37例;年齡24~65歲, 平均年齡(44.5±20.5)歲。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出現的不良反應均由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引起;②所有患者均無嚴重的心臟功能障礙;③所有患者均無嚴重的腦血管疾病;④所有患者均無嚴重的肺部功能障礙;⑤所有患者均無嚴重的肝功能疾病;⑥所有患者均無嚴重的腎功能障礙;⑦此次研究均經患者以及其監護人知情并簽署同意書的情況下進行。排除標準:①排除處于妊娠期的患者;②排除處于哺乳期的患者;③排除服用其他藥物出現不良反應的患者;④排除在服用頭孢菌素類抗生素藥物的同時服用其他藥物的患者。
1.2 方法 回顧性分析患者的一般資料、使用的頭孢菌素類抗生素藥物類型以及所發生的不良反應, 對不良反應的臨床特點進行進行分析以及總結[4]。
2.1 不良反應的藥品以及用藥途徑 96例頭孢菌素類抗生素所引起的不良反應的病例中, 所涉及到的藥品主要包括12種類型, 其中最容易導致不良反應發生的藥品有頭孢曲松30例(31.3%)以及頭孢他啶22例(22.9%)。見表1。
2.2 不良反應的類型以及累及器官 96例頭孢菌素類抗生素所引起的不良反應的病例中, 頭孢曲松所引起的不良反應最多。見表2。

表1 96例不良反應的具體藥物情況(n, %)

表2 96例不良反應的類型以及累及器官比較(n, %)
2.3 發生不良反應患者的原患疾病 在96例頭孢菌素類抗生素所引起不良反應的患者中, 所占比例最大的為原發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53例(55.2%), 之后依次為手術預防感染14例(14.6%), 消化系統感染10例(10.4%), 外傷感染8例(8.3%),泌尿和生殖系統感染5例(5.2%), 免疫系統感染例4(4.2%),其他感染2例(2.1%)。
相關研究表明[5], 頭孢菌素類抗生素雖然可以有效的治療耐藥菌株合并感染患者, 但是在治療之后所出現的對血液系統以及腎臟系統等造成的損害不可小覷[6-8]。所以, 控制藥物的不良反應以及合理用藥是非常有必要。臨床在靜脈滴注頭孢菌素類抗生素藥物時, 雖然給藥較及時, 藥物起效較快, 容易把握藥量, 但是靜脈給藥的過程中也可能出現較多的不良反應, 主要由于藥物劑量過大、滴速過快以及藥物中的毒素含量較高造成[9-11]。且靜脈給藥時, 患者機體對藥物的吸收較快, 出現不良反應之后難以有效的控制, 治療難度較大, 甚至會加重患者的病情。所以, 對頭孢菌素類抗生素藥物的使用, 為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 需要采用非靜脈無創的方式進行給藥, 在給藥的過程中還應該注意給藥的途徑以及具體的藥物用量[12-15]。
本次研究選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期間本院不良反應監測中心所搜集的96例頭孢菌素類抗生素不良反應病例作為研究對象進行研究, 所涉及到的藥品主要包括12種類型, 其中最容易導致不良反應發生的藥品有頭孢曲松30例(31.3%)以及頭孢他啶22例(22.9%);在96例頭孢菌素類抗生素所引起不良反應的患者中, 所占比例最大的原患疾病為原發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53例(55.2%)。
綜上所述, 頭孢菌素類抗生素的不良反應較多, 臨床在使用該類藥物的過程中只有引起高度重視并合理規劃用藥,這樣才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 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1] 唐永.對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引起的不良反應及相關應對措施的研究.當代醫藥論叢, 2016, 14(3):89-90.
[2] 吳斌, 鄭宓, 鄭沁鈊, 等.頭孢類抗生素皮試現狀及解決策略探討.Strait Pharmaceutical Journal, 2013, 25(11):139-141.
[3] 劉偉浩, 鐘永基.頭孢菌素類抗生素過敏反應與皮膚過敏試驗的探討.今日藥學, 2012, 22(4):250-252.
[4] Yoon SY, Park SY, Kim S, et al.Validation of the cephalosporin intradermal skin test for predicting immediate hypersensitivity: aprospective study with drug challengep.Allergy, 2013, 68(7):938-944.
[5] 呂燕妮, 溫金華, 魏筱華, 等.頭孢菌素類藥物不良反應機制與化學結構的關系.中國醫院藥學雜志, 2015, 35(11):1050-1054.
[6] 陳瓏玻.分析頭孢菌素類抗菌藥物的不良反應.中外醫學研究, 2015, 13(19):155-156.
[7] 蘇永立.對頭孢菌素類抗菌藥物不良反應的分析.當代醫藥論叢, 2014(12):190-191.
[8] 戴潔紅, 張敏.350例頭孢菌素類抗生素不良反應報告分析.醫藥前沿, 2015, 5(12):51-52.
[9] 吳培鈿, 郭海花.頭孢菌素類抗菌藥物不良反應臨床分析.中外醫學研究, 2014(34):127-128.
[10] 上官路.頭孢菌素類藥物的嚴重不良反應.中國醫藥指南, 2014(5):251-252.
[11] 呂國環.頭孢菌素類藥物常見的不良反應分析及預防措施.中國實用醫, 2012, 7(30):130-131.
[12] 范銘.頭孢菌素致16歲以下青少年兒童過敏性休克文獻分析.中國醫院藥學雜志, 2011, 31(1):88-89.
[13] 郭嵐, 馬麗梅, 張發明.頭孢菌素類抗菌藥物研究進展.北方藥學, 2015(9):74-75.
[14] 龍家深.抗菌藥物不合理使用致不良反應分析.中國保健營養旬刊, 2014, 24(2):978-979.
[15] 姜芳寧.183例頭孢菌素類不良反應報告分析.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 2014, 14(4):364-367.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05.052
2017-01-09]
518120 深圳市大鵬新區婦幼保健院布新社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