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島+陳燕妮
一家企業想要推動原材料農作物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僅僅依靠自身的技術、資金和影響力,其作用難免有限。為此,可口可樂選擇攜手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行動
“隆隆!隆隆隆……”

2016年12月,廣西崇左市江州區甘蔗“雙高”基地,一臺大型甘蔗收割機切梢、收割、切段、清選、裝載、蔗葉切碎還田,僅僅數分鐘時間,甘蔗就裝滿了一個6噸容量的車廂。
這是甘蔗收獲環節的全程機械化。崇左市商務和口岸管理委員會副主任仲國桃算了一筆賬:“1個工人一天只能收1噸甘蔗,而一臺大型甘蔗收割機一天能收甘蔗近100噸,相當于100個勞動力。”
崇左市是全國最大的蔗糖生產和加工基地,被譽為“中國糖都”。2011年以前,以散戶種植為主,基本上“靠天吃飯”。單產低,機械化程度低,勞動力缺乏,日益成為崇左乃至廣西蔗糖產業發展的瓶頸。
改變無法一蹴而就。推動甘蔗種植產業的轉型升級,需要完成土地平整、改善水利設施、提升農業技術等一系列工作。
讓仲國桃沒想到的是,幾年前,與可口可樂中國合作可持續農業水回饋項目,在4500畝甘蔗田做節水灌溉試驗后,這一產業升級的進程卻出人意料地加快了。
“黃金三角組合”
蔗糖是可口可樂公司產品的原料之一。而在廣西,甘蔗作為第一大戰略經濟作物,是農民收入最主要的經濟來源。所以2009年底廣西等西南五省區遭遇歷史罕見特大旱災,導致甘蔗減產,不僅重創蔗農和當地經濟,把蔗糖作為原材料的企業也受到了很大沖擊。
農業雖然難以完全擺脫“靠天吃飯”,但對企業來說,盡全力減少“靠天吃飯”的不穩定因素勢在必行。2009年廣西蔗糖的大幅減產,啟發可口可樂中國深入思考“可持續甘蔗”的可行性,一個對產業鏈進行改造、助人幫己的行動開始了。
“企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必須與所服務的人群、所在的社區和周圍的環境同呼吸、共命運。”正如可口可樂大中華及韓國區公共事務、傳訊及可持續發展副總裁張建 弢所言,在可口可樂公司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創造共享價值”是核心。在此戰略下,與生產鏈涉及的各類供應商、原料產區共同推行可持續發展理念,保護水資源,進而打造可持續綠色供應鏈,是可口可樂公司的目標。
在某種程度上,甘蔗減產事件加快了這一目標的具體推進。但如何幫助甘蔗原材料基地在種植過程中減少用水和降低對土地的影響,提高農戶收入,帶來產量提升的良性循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家企業想要推動甘蔗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僅僅依靠自身的技術、資金和影響力,其作用難免有限。為此,可口可樂選擇攜手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一起行動。
2011年,可口可樂中國聯合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商務部中國國際經濟技術交流中心、水利部、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和制糖企業啟動了可持續甘蔗項目。可口可樂將這種由政府部門、社會組織和企業聯合發起的三方合作模式稱為“黃金三角組合”。
蔗糖產量占全國總產量五分之一的崇左市成為當時的試點城市之一,崇左市政府成立了專門的項目組負責具體實施。
“主要考慮怎樣提高甘蔗種植中的用水效率,達成水回饋的目標。”作為項目組成員之一的可口可樂中國可持續發展總監田文紅坦言,最初的想法很簡單,但實施的過程卻是一場不斷嘗試和逐步升級的探索。
崇左模式
2011年,可持續甘蔗項目組在考察新疆及以色列等地后,在滴灌、微噴、噴灌三種模式中,選擇了更符合崇左當地地形和水利條件的滴灌。這種模式的優勢非常明顯:水可以直接澆灌到植物根部,這一過程基本沒有損耗,用水效率從原來的20%提高到90%;實現水肥一體化,精準控制了化肥的使用,讓每畝蔗田減少100公斤的化肥用量;水肥供應充足及時,幫助延長甘蔗生長期,甘蔗的畝產提高了100%。
可口可樂提供了項目試點建設所需的50%的資金,政府部門配套了另一半。同時,可口可樂還把全球的先進經驗帶到崇左,給當地蔗農帶去了“可持續甘蔗”種植理念,并開展一系列技術培訓。
隨后,更多的資源被陸續撬動起來。2012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邀請和組織各級政府、專家團隊考察崇左,看到顯著成效后,國家水利部撥款300萬元人民幣在這里建設更多的節水灌溉試點;農業部啟動園田化建設資金,推動蔗田的基礎設施建設;國土資源部提供土地平整資金……各項資金匯總起來,每畝甘蔗地開展機械化可持續種植的補貼達到近3500元。
2012年,崇左市政府把“節水灌溉”示范基地從4500畝擴大到1萬畝。農民受益顯著提高后,主動將節水灌溉模式從甘蔗復制到其他農作物上。崇左新建的香蕉和火龍果基地也陸續全部采用了節水灌溉模式。
幾年后回看這個4500畝基地試點,仲國桃認為,與可口可樂中國合作的這個項目更像是一個契機,開啟了一系列連鎖反應,“通過示范基地的建設,引入節水灌溉理念和設施,‘崇左模式撬動了從中央到地方各個部門更大的資金投入,甚至為整個廣西的農業發展探索了出路。”
共贏的價值鏈
“崇左模式”成功后,迎來了更大范圍的推廣和復制。
2013年7月,廣西自治區人民政府出臺配套文件,提出在崇左、來賓、南寧、柳州等食糖主產市,通過制糖企業大力參與,推動500萬畝高產高糖、生產機械化和水利現代化的“雙高”基地建設。
“項目從崇左市江州區開始,逐步推廣到崇左及廣西各地,得到了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乃至國家的認可,建立了穩固的公私合作模式并為利益相關方構建了共贏的價值鏈,”商務部中國國際經濟技術交流中心張寧處長說,“‘崇左模式形成的示范效應,還推動機械化種植模式的發展,未來將會借助國家‘一帶一路‘南南合作政策輸送、落地到東盟各國。”
“黃金三角組合”的初衷是為項目的合作方構建共贏價值鏈。其中最大的受益方無疑是蔗農。58歲的李健超是崇左市江州區岜羊屯村民,如今他已經不用再辛苦種植甘蔗了。2015年,他家近60畝地隨著全村的2600畝地,承包給了農業公司一起進行機械化種植。
岜羊屯有300多人,村里包括李健超兒子在內的很多年輕人都外出務工了。此前李健超還擔心,過幾年自己種不動了,“家里的地可能要荒掉,這樣的情形越來越多,崇左甘蔗支柱產業的地位可能就保不住了。”
土地機械化種植以后,李健超算了一筆賬。這樣做不僅擺脫了人工種植的勞累和低效,現在一家人的總收入還比以前多了幾萬塊。努力讓整個價值鏈條上的各方都受益,如此大家才能產生一致的行動力,這早已成為可口可樂中國可持續發展項目團隊的共識。
崇左又到了甘蔗播種的季節,在機械設備、滴灌助力下的甘蔗,自然生長的勢頭很好。在可口可樂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構想里,他們希望善意也如甘蔗一樣自然生長——“商業的觸角延伸到哪里,就把善意播種到哪里,為社區和環境創造更多價值。” 可口可樂大中華及韓國區可持續發展副總裁張華瑩說。
按照這樣的構想,可口可樂中國將“崇左模式”復制到湖南茶葉生產、黑龍江玉米生產、陜西蘋果種植等實踐中。
在湖南,可口可樂公司的茶葉供應商金井茶廠是當地最大的茶廠,2005年拿到了有機資格認證,有著良好的生態環境基礎。2013年,可口可樂中國與世界自然基金會聯手,為金井茶廠重新設計建造了雨水收集和節水灌溉系統,并在茶園的池塘里建起一片人工濕地凈化水體。從金井茶廠的水資源處理入手,就像“99度上再加1度”,讓茶園生態更加良性循環,推動茶園真正達到可持續農業的要求。
所有這些實踐,都將幫助可口可樂公司實現在2020年主要農業原料可持續采購的目標。“這個目標不但對環境有利,也會改善種植農戶的生計,”張華瑩說,“它同時幫助公司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