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時旸
這個故事中的孤寂在很大程度上來源于那種只能意會,
難以言傳的原由,它不是西方那種純粹的情感困惑、厭倦和疏離,
也不完全是抽象意義上的人性困境中的無處可逃的孤寂
四場可望不可即的愛情,四位情欲萌動的女人,一個大時代變動的前夜,人們向未來求救般的張望,最終仍然被封凍在過去殘留的冰冷之中。這是波蘭與瑞典合拍的電影《愛情合眾國》中的故事。它遍布著真實又細密的生活場景,人們工作、聊天、吃飯、睡覺、做愛、洗澡、醉酒、發呆……但這一切形成了一道抽象的心理景觀——柏林墻已經倒塌,人們看到了“歷史的終結”,也看到了未來應該奔赴的方向,但有些龐然大物仍然存在。此時的波蘭,世俗生活已經慢慢解凍,但逐漸發現,有些凝滯的冰封終究掙脫不破。
故事是從一張飯桌上開始的。幾位朋友聚餐,人們親昵地聊天,有人還拿出了一條最新款式的牛仔褲,“從西德買回來的。”女人這樣炫耀地說道。實體的墻壁已經倒塌,頭腦中的隔絕仍然存在,漫無目的的閑聊映射出了20世紀最重大的時代轉型。幾個人的生活就被籠罩在這個大時代之下。
一個曾經的選美小姐,如今以在健身房教授健美操為生,與去往西德的戀人數年未見,如今一心希望自己能夠再度成名;一位陷入逼仄生活的家庭主婦,與丈夫貌合神離,卻意外愛上了神父;一位把自己的青春年華都奉獻給學校文學課的女老師,在暮年遭遇提前退休,她一直默默深愛著鄰居那位年輕的女孩,但從來不敢表白;一位干練的校長,和一位已婚的醫生有著數年的地下戀情,她努力維系著一切,等到對方久病的妻子故去,最終卻換來了決絕的分手。她們被巧妙地聯系在了一起——他們彼此之間是同事、鄰居,只能看到彼此的某一個生活側面,卻完全不知彼此正困于與自己相似的孤獨。生活有時就是如此,我們處于自己的視角,看待他人的時候,無法參透,而自己對于旁人來說也幾乎形同隔絕。但如果我們能從空中俯視一切,就會發現那些曼妙的、近乎神秘得不可言說的命運線索。
《愛情合眾國》的優異之處在于緊繃的隱忍和極度的克制,那些近乎凜冽的冷光,慘白泛著一點青綠,室外光禿的樹枝和頹敗岑寂的住宅樓,一切鐵幕時代殘存的景象都成了這些女人荒涼的心理景觀的鏡像。生活里其實照樣是人頭攢動,照樣是煙火十足,但故事一旦進入這四個人的視角被敘述,就會發現那些孤寂像冰水一樣從各個縫隙滲透而出,無可阻擋。這個電影中時常竄出一段裸露的肉身戲碼,但那些裸體卻毫無情欲的表征,冷得猶如尸身。這些人們情欲昭昭,她們所處的世界卻萬物蕭條。
那個提前離職的教師,在課堂上念誦著愛情的詩句,而轉頭進入現實,她只能努力窺探著鄰居女孩的生活,假扮摔倒,讓對方照顧自己時才能有一點點接觸;而那個曾經的選美明星,一心盼望著能讓一位著名攝影師為自己拍下一張定妝照,但最終,她不過成了那個男人玩弄的對象;女校長放棄了一直以來硬撐的尊嚴,去往情人的辦公室,甚至給他女兒的書包里塞進照片,只為了刺激他能回心轉意,只換得了他對自己暴力相向;家庭主婦看見神父來家中祈禱,噴灑了香水,整理了妝容,對方對此視而不見,她去往教堂,遠遠地聽他念誦經文,她和他的距離,比她和神明還要遙遠……
這個故事中的孤寂是在很大程度上來源于那種只能意會、難以言傳的原由。它不是西方那種純粹的情感困惑、厭倦和疏離,不是那種中產階級夫妻間的貌合神離,而且它也不完全是抽象意義上的人性困境中的無處可逃的孤寂。其實這就是后鐵幕時代的綜合征,人們的身上有一種被外力暴力篡改過的痕跡,一種自己都不知來由的麻木,如今開始在新環境中努力還魂。但被冷酷和暴力熨燙過的靈魂,有一部分永久地損壞了,而他們所處的這個環境,有些東西也被永久地損壞了。
這些女人與她們所愛之人之間被某些東西隔絕和屏蔽,她們終日游蕩在世上,求索然后失落,像孤魂野鬼,像行尸走肉。女教師家里養著的隨意飛舞的鳥,模特賴以麻醉自己的酒,女校長維系自己尊嚴的風衣,主婦在面對神父時噴灑的香水,她們依靠這些安慰自己、麻痹自己,也困住了自己。這不是四個人的私密敘事,這只是幾個絕妙的小切口,讓人們得以見證整個時代的笨重轉軌和人心之中的吱呀作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