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霜霜
摘要:重迎茬是黑龍江省大豆生產中越來越嚴重的一個問題。重迎茬大豆植株生長矮小,病蟲害加重 ,大豆的生物產量和子食產量明顯下降 ,蟲食率、病粒率增加 ,直接影響大豆的產量和質量。重迎茬大豆減產是由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但土壤病蟲危害加劇卻是主要原因。
關鍵詞:大豆 重迎茬 減產 對策
1.重迎茬對大豆產量的影響
大豆重茬、迎茬危害程度與重茬年限、土壤類型、有機質含量、水分狀況等有直接關系。重茬年限越長,危害越重。從土壤類型上看,土質肥沃、微酸性土壤,減產幅度小于土質瘠薄、偏堿性土壤;從土壤有機質看,同一重茬年限,土壤有機質含量高減產幅度小,反之則大;從地勢上看,在水分不足的情況下,平地和二洼地減產幅度小,而崗坡地減產幅度大。一般迎茬可減產10%~15%,重茬可減產15%~30%。大豆重茬年限越長,減產幅度越大,如遇到自然災害(干旱、高溫)年份,減產更嚴重,甚至絕收。從產量構成因素分析,主要引起莢數和三粒莢減少、癟莢增多等。
2.重迎茬對大豆品質的影響
重迎茬大豆百粒重下降,病粒率、蟲食率增加,商品質量顯著降低。據調查,迎茬百粒重平均為18.2g,比正茬降低了2.7%;重茬百粒重平均為18.0g,比正茬降低3.7%。迎茬病粒率、蟲食率分別較正茬增加了39.7%、41.6%;重茬的病粒率、蟲食率分別比正茬增加了95.5%、106.8%。迎茬和短期重茬對大豆蛋白質和脂肪含量沒有明顯的影響,3a以上的長期重茬,大豆的蛋白質含量明顯增加,脂肪含量明顯減少。
3.重迎茬對產量構成因子的影響
從產量構成因子來看,迎茬大豆的產量構成因子均較正茬大豆呈下降趨勢,重茬年限增加,降低產量嚴重。
4.大豆重迎茬危害的技術措施
4.1增施農肥,合理應用化肥,適量補充微肥 一般地塊施用優質農肥15t/hm2以上,瘠薄的崗坡地施用20t/hm2以上。可采用秸稈還田的方法增加土壤有機質。(1)運用發酵劑、發酵素,或加入畜禽糞等按照一定比例,制造優質秸稈肥還田。化肥的施用要做到氮、磷、鉀搭配,進行測土配方施肥,根據作物的需肥規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應,確定氮、磷、鉀和微肥的適宜比例及肥料品種;(2)秸稈粉碎翻壓直接還田,將作物秸稈用機械粉碎,施少量氮肥或噴灑酵素水劑,結合秋整地翻入土壤。
4.2選用抗逆性強的品種
大豆重迎茬,各種病蟲害很多,比如灰斑病、苗核癇、食心蟲等,一年一更換品種,新品種抗病力很強,選擇種植抗線一號等抗病性強、增產效果好的品種品系。國內外研究與實踐證明,選用抗病或耐病品種,是減輕重迎茬影響大豆產量與品質的有效措施。另外,還應做好不同品種合理搭配、輪換種植,以減輕重迎茬危害。
2.3合理輪作
在當前大豆重迎茬不可避免的情況下,應把重茬和迎茬區別開來,盡量減少重茬,適當迎茬。因此,風沙鹽堿土地區以及土壤瘠薄的崗坡地和孢囊線蟲病、菌核病、根蛆嚴重的地塊,不能種植重迎茬大豆。在重迎茬不可避免的情況下,要堅持“寧迎勿重”的原則,可選擇有機質含量高的平川地和二洼地種植重迎茬大豆,重茬也只能重1a。對于那些開發晚、有機質含量高的地塊,雖可適當重茬,但也不可重茬年限過多。
4.3合理耕作 進行合理的土壤耕作,可以破壞板結層,為大豆根系生長發育創造良好的土壤條件,并可有效減輕病蟲危害。在土壤耕作上,堅持以深松為主的松、翻、耙、旋相結合的土壤耕作制,大力推廣應用深松耕法,要避免原壟耕種。
4.4適當增加播種密度
由于重迎茬地塊病蟲害加重、土壤環境惡化,對大豆生長極為不利,容易造成缺苗現象。因此,對于重迎茬地塊,要適當增加播種量,一般比正茬大豆增加8%~10%,并提高播種質量,增加保苗株數。
5.加強田間管理
及時進行田間管理,苗期淺趟深松,中耕除草。一定要使用既不抑制大豆生長,又能殺滅田間雜草的高效低毒無殘留農藥。
6.病蟲害防治
6.1大豆根腐病:嚴重地塊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70%惡霉靈可濕性粉劑1000—20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灌根。
6.2大豆孢囊線蟲:在沒有抗病品種的地方應采用3年以上的輪作和藥劑防治相結合的辦法,可用3%呋喃丹顆粒劑或5%涕滅威顆粒劑,每畝4-5千克,施入播種溝內,然后播種。
6.3大豆根蛆:用藥劑拌種預防幼蟲,40%樂果乳油按種子量的0.7%拌種,兌水噴霧,邊噴邊拌。如拌大豆種子100千克,用0.7千克藥,兌水4千克,用噴霧器噴霧,邊噴邊拌,攤開晾開。成蟲發生盛期可用80%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噴霧防治。每667平方米噴藥液40千克。
(作者單位:166300黑龍江省林甸縣農業科學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