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慶國
摘要:楊樹在北方分布很廣,也是一個比較嬌嫩的、多災多病的樹種,楊樹病害各類較多,發生程度和受害的損失也不斷增高,是生產上急需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楊樹 葉部病害 防治
1.葉枯病:葉枯病又名輪斑病、穿孔病,發病時嚴重時,可使整株葉片枯焦,提早脫落。
1.1葉枯病癥狀病害主要發生在葉片上,也可危害嫩梢和幼莖。葉片發病初期為褐色小點,擴展后成近圓形或不規則形,病斑上有明顯的同心輪紋。當天氣潮濕時可長出霉狀物,天氣干燥時病斑中央易開裂,后期病斑常脫落,故又名穿孔病。嫩梢和幼莖發病時,先產生褐色梭形病斑,后凹陷、變黑,可環切枝梢,使其縊縮、枯死。病原菌是由半知門菌亞門、絲孢目、暗色菌科、鏈格孢屬的楊鏈格孢菌引起。
1.2葉枯病發生規律病菌以菌絲、分生孢子在病落葉、嫩梢上越冬,借風雨傳播,由氣孔或傷口侵入葉片。分生孢子萌發的適宜溫度26~28℃、相對濕度為90%以上,是一種喜高溫、高濕的病害,一般在多雨的夏季發生嚴重。
1.3葉枯病防治措施選擇抗病品種進行造林;冬季清除落葉和病枝梢,減少初侵染來源;噴灑化學藥劑。
2.葉銹病:葉銹病是楊樹上發生最普遍、危害最嚴重的葉部病害。葉部是主要受害部位,也可在芽和嫩枝上發生。
2.1葉銹病癥狀葉銹病的癥狀是產生桔黃色的夏孢子堆,破裂后散放出夏孢子,為黃色粉狀物,故稱銹病。楊樹葉銹病主要是由銹菌目、柵銹科、柵銹屬的多種真菌引起。主要由落葉松-楊柵銹菌引起,該菌是一種轉主寄生的長循環菌,轉主寄生為落葉松屬樹種。
2.2葉銹病發生規律溫度和濕度是影響發病的主要因子,4~5月份降雨多的利于其對落葉松的侵染,6~8月份降雨多,則導致楊樹發病。當林分植株密度過大時,或因氮肥過多而徒長,造成林內通風透光不良,濕度過大時,病害發生較重。與落葉松林相鄰的楊樹林發病較重。
2.3葉銹病防治措施選用抗病品種的樹種進行造林;不營造楊樹與落葉松的混交林;楊樹林營造及苗圃設置要與落葉松林的距離至少應在300m以外;清除越冬病葉,減少初侵染源;發病期,必要時可噴藥防治。
3.黑斑病:黑斑病是楊樹的重要病害,主要發生在苗圃,引起早期落葉,造成育苗失敗。感病品種的幼林和成林也受害。
3.1黑斑病癥狀病害發生在葉片、嫩梢及果穗上,以危害葉片為主。在葉片上,首先在葉背出現針刺狀、凹陷、發亮的小點,后變為紅褐色至深褐色,直徑1mm左右,5~6天后出現灰白色小點,為病菌的分生孢子盤。病斑擴大后,連成圓形或多角形的大斑,致使部分、甚至整個葉片變黑,病葉可提早脫落2個月。嫩梢的病斑較大,為條形斑,2~6cm長,稍突起,后期病斑開裂,呈潰瘍狀。果穗上的病斑與嫩梢上的相似,但病斑較小,出土不久的初生苗感病時,葉片全部變黑、枯死,苗莖扭曲,幼苗成片死亡。該病由半知菌亞門、腔孢綱、黑盤菌目、盤二孢屬的真菌引起。
3.2黑斑病發生規律病菌以菌絲、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盤及孢子囊盤在落葉和嫩枝上越冬。落葉上分生孢子盤放出的分生孢子及孢子囊放出的孢子囊孢子為春季的主要初侵染來源。
3.3黑斑病防治措施選擇抗病樹種進行造林;種子帶菌需化學處理,防止實生苗發病;苗圃地避免連作,或避免與有病的苗圃、成林相鄰近。要選用排水良好的苗圃地;進行化學防治。
4.白粉病:楊樹白粉病主要發生在葉片上,影響光合作用,大量消耗寄生養分和水分,使葉片變黃、枯萎并提早脫落。苗圃和幼林受害重。
4.1白粉病癥狀發病初期在葉面出現淡黃色的成片褪綠斑,邊緣不明顯。其后,在葉面和葉背面產生白色粉狀物,使葉片失去光澤,變薄。發病后期,白色粉狀物轉為灰白色,病葉變黃,在粉狀物中產生黃褐色的粒狀物,為病菌有性世代的閉囊殼。病原菌主要是子囊菌亞門、核菌綱、白粉菌目中的球狀殼屬楊球針殼菌、球狀殼屬榛球針殼菌、鉤絲殼屬柳鉤絲殼菌、鉤絲殼屬東北鉤絲殼菌,該菌為植物外寄生菌。
4.2白粉病發生規律病菌以閉囊殼在落葉上越冬,翌年夏季放出子囊孢子,借氣流傳播進行初侵染。或在芽鱗中越冬,翌年在受害芽上產生分生孢子進行侵染。較高較低溫度有利于發病。幼葉發病重,老葉較抗病,密植、郁閉的林分或因施肥過多、水分過大而徒長的林分發病重。
4.3白粉病防治措施冬季清除落葉,減少初侵染來源;避免密植,增加林分的通風透光量;合理施肥和灌溉,防止苗木徒長;發病期要及時噴藥防治。
(作者單位:161400黑龍江省嫩江縣科洛林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