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弘
(大慶市林甸縣農業局,黑龍江 大慶 166300)
摘要:膜下滴灌技術能夠一定程度上提升玉米的抗旱能力,進而提高產量。分析了膜下滴灌技術的原理和操作方法,以及該技術對玉米的增收效果,并分析其在黑龍江省推廣的可行性和效果。
關鍵詞:玉米;膜下滴灌;高產
引言
玉米是我國乃至全球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在廣大北方地區尤其是西北和東北地區得到廣泛的種植。然而因為氣候的影響,我國北方包括黑龍江在內的很多地區都容易出現季節性干旱,這會對玉米的產量造成一定的不利影響。而玉米膜下滴灌技術的出現為改變這種不利局面提供了契機。該技術最早在2002年在我國新疆北部得到試點應用,不僅能夠節約用水,還能夠保肥,提高玉米的產量。因為多方面的優勢,膜下滴灌技術在甘肅、寧夏、內蒙和東北多地區得到推廣。
1 玉米膜下滴灌技術
膜下滴灌技術通常是在農田中建立一個滴管的系統,其包括水源、水利樞紐、輸送管網絡、灌水器以及各類控制與測量設備。在玉米得到種植后,會留有60-65cm寬的壟,需要把滴灌帶鋪在壟上,通常會使得單膜單管供兩行玉米,由此膜的寬度需要120cm,滴灌帶兩兩之間的距離同樣在120cm為宜。
在栽培之前,需要對管網進行科學地布置。管網的布置采用了樹形結構,即先由干管引出,再根據地勢和田地結構分出次干管、支管、次支管直至毛管。毛管之上的支管要與玉米行的方向相垂直,由此使得毛管的方向與玉米行的方向平行。而干管的盡頭是水源,在灌溉的時候需要灌水器的工作。
2 膜下滴灌技術的優勢分析
通過前文分析,膜下滴灌技術對玉米種植特別是北方干旱地區的玉米種植來說有一定的積極效果。首先,膜下滴灌技術具有節水的效果。在傳統的漫灌措施下,引入到田地中的水約有三分之二被蒸發掉,浪費顯而易見。而膜下滴灌因為由層層管道直接由水源送至玉米根系中去,且在膜下進行,幾乎拒絕了水分的蒸發,節水效果明顯。其次,膜下滴灌技術具有保墑的作用。其理由在于,因為膜的覆蓋,在陽光照射田地后,膜下的溫度將有效保留,使得地下有個較高的溫度環境,這使得玉米的生育期提前。據統計,膜下滴灌能夠促使其積溫提升180℃左右,并促使其生育期提前10天。再次,膜下滴灌技術的使用,也促進葉片光合作用,以達到增產效果。其邏輯在于,因為膜的存在,會對照射到地面上的陽光進行反射,進而將光線映照到近地的葉片體系中,促進其光合作用的開展。最后,相對于傳統的漫灌方式,采用膜下滴灌的農田不用額外開設毛渠,因此能夠提升土地的使用效率。
3 膜下滴灌技術在黑龍江省的推廣
黑龍江省是我國玉米的重要產地,同時黑龍江的主要農作物也是玉米,因為氣候條件的原因,黑龍江的玉米只能生產一茬,且在耕種時正值黑龍江春旱時期,因此采用膜下滴灌技術對黑龍江的玉米種植來說是比較合適的。2003年,大慶市水務局聯合有關部門曾在該市多個鄉鎮進行了一共200余公頃土地的試驗,認為其增收效果明顯,以至于每畝的增收達到358公斤。此后的三年中,地方農業局又在大慶的林甸、肇源、大同區等縣區進行玉米的膜下滴灌的示范田試驗,效果依然明顯。
在這種情況下,2008年大慶市開始了膜下滴灌技術的規模化推廣,主要采用兩壟一平臺的方式,并根據具體管線的布置,設置了130cm寬的壟,株距為20-25cm,壟上行距為40cm左右,使得每公頃的株數達到6.5萬。如此每公頃玉米田的產量達到了15t,增收明顯。2009年,省農業局又向哈爾濱、齊齊哈爾、黑河、綏化等地推廣了膜下滴灌技術,發展面積達到3.73萬公頃,2011年達到23.7萬公頃,2015年,黑龍江省采用膜下滴灌技術的玉米田超過50萬公頃。
4 膜下滴灌技術的效益可行性分析
根據前文所述的膜下滴灌技術的原理和作用,可以看出其能夠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但在實踐中仍然有一些劣勢存在,即成本較高,具體分析如下:
其一,在傳統的農戶經營中,每戶所承包的農田都在數畝和十數畝之間,在玉米基本現代化耕作的當今,如果不采用膜下滴灌技術,則單戶的玉米田由一個勞力就可以完成耕作,富余的勞動力可以選擇外出務工來獲得更多的收入,而如果采用膜下滴灌技術,則需要2個勞動力來耕作,顯然膜下滴灌技術所帶來的增產收益,很難達到富余的勞動力外出務工所帶來的收益。2016年以來,我國玉米價格下降明顯,末端收購玉米價格一度低至1.4元/公斤,這使得膜下滴灌技術帶來的效益更加微不足道。
其二,采用膜下滴灌技術需要一次性鋪設的管道等設施,這對很多農戶來說都是一筆不小的經濟開支和勞力支出,這也會影響其帶來的經濟效益的價值。
其三,該技術需要每茬玉米種植前鋪設膜,膜不僅需要成本,在不能及時回收下還會帶來白色污染,這也是技術推廣中需要考慮的,建議采用有機膜代替無機膜,以杜絕這種污染。
其四,在機械化耕作越來越普及的情況下,玉米的耕種、施肥與收獲都有了普及化、成熟化的機械化設備,而當拖拉機等設備進入帶有膜下滴灌的田地時,就會對膜下滴灌的基礎設施帶來一定的破壞,這就對其管道設施的材質與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結論
由此可見,膜下滴灌技術在理論上是一種節水、節肥、抗病蟲害、增收的優秀技術,但在推廣中,要綜合其成本與效益進行整體考慮,同時也考慮其對環境的危害。相信隨著膜下滴灌技術的逐步成熟,其依然能夠克服重重不足,繼續為黑龍江農戶帶來玉米的增收。
參考文獻:
[1]王建東,龔時宏,許迪,張彥群. 東北節水增糧玉米膜下滴灌研究需重點關注的幾個方面[J]. 灌溉排水學報,2015,(01):1-4.
[2]李鐵男,劉云濤,李瑩. 黑龍江省玉米膜下滴灌技術推廣成效及趨勢分析[J]. 現代農業科技,2011,(21):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