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鳳蘭
(黑龍江省安達市昌德鎮農村經濟管理服務中心,黑龍江 安達 151400)
隨著農業產業化程度進一步提高,農村經濟不斷發展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社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近年來,農民專業合作社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少到多,在摸索中走出了一條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發展的致富之路。
1.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存在的問題
農民專業合作社已經步入快速發展和質量提升階段,效益也日趨顯現,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與農民的期望和市場的要求還存在不少差距,從管理水平和市場競爭力看,仍然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
1.1 活動經費缺乏
目前,農村專業合作社的辦公經費多由領辦大戶墊資或自籌,與開展經營活動中需要大量資金差距過大。限于地方財力,政府對其扶持力度顯弱。合作社普遍未收取會費,經費籌措渠道不暢,僅有的經費只能維持學習培訓、信息宣傳等基本活動的需要,而在引進新品種、發展新項目上資金不足。信貸資金匱乏,也從客觀上削弱了合作社的服務職能,制約了合作社的發展壯大。
1.2利益分配機制不規范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利潤分配一般都是按股分紅或按交易量分紅,隨意性較大,盡管很多合作社章程上注明了年終利潤分配的順序與原則,但在實際操作中,不能嚴格地按照章程上的規定執行,有的根本沒有分紅,僅給了社員單純的售價,這種單一、不健全的分配機制必將影響合作社的健康發展。
1.3缺乏有效的約束監督機制
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社與社員之間幾乎沒有約束力,有的合作社是負責人說了算,缺乏公開、公平;有的社員在接受合作社提供的免費技術、比市場價低的生產資料后,未將產品交給合作社,而是自己出售,長此下去,必然阻礙專業合作社的發展。
1.4合作社產權不明晰
調查發現,有的合作社在成立之初沒有將產權明確到個人,初期社員人數少,且多為鄰里親朋,關系融洽,業務單一,資產有限,這種模糊的產權關系對合作社影響不會很大。但隨著社員的增多,結構越來越復雜,合作社資產也逐步壯大,這種模糊的產權關系將會嚴重制約合作社的發展。
1.5組織規模不大,輻射帶動能力不強
合作社規模普遍偏小,自身經濟實力不強,服務功能較弱。一般的合作社入股社員僅10多戶,比例偏小,形不成合力,中介服務組織的功能并沒有得到很好發揮,在與農民的關系上,基本上處于松散狀態,對產業的帶動輻射能力還不強。
1.6內部制度不完善
專業合作社雖然都制訂了章程,但不能完全按章程辦事,但制度不健全,開展活動不夠正常。合作社成員的素質不高,對市場經濟即信用經濟的意識淡薄,隨意毀約的情況時有發生,又難以制裁,增加了合作社運作的難度。
1.7品牌效果不明顯
品牌是產品的無形標識,有形價值。傳統產業、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的優勢沒有放大出來。
2.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對策
2.1拓寬籌集資金的渠道
農民專業合作社要發展首先要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國家應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資金投入,并增大信貸資金的投放力度,采取直接補貼、降息、貼息貸款等優惠政策。農民專業合作社也應注重自身的努力,吸引更多農民成為社員,以此擴大資金的來源和數量。另外,農民專業合作社還應注重與其他組織或企業的合作,積極參與有實力的企業產業鏈,通過多渠道拓寬資金。
2.2加大和落實政府的扶持政策,適應市場要求。各級政府在原有加快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扶持政策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力度,提高扶持資金的數額,增加扶持的面(因為近幾年合作社發展速度加快,數量增加,不能還停留在原有的原有扶持個數上)。同時要加快獎勵政策考核兌現力度,盡快兌付已經考核驗收完成的獎勵項目,及時落實以后出臺的扶持獎勵項目,以調動農民創建和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積極性。
2.3注重提升基層鄉鎮干部的思想認識
在我國與農民直接打交道的是基層的鄉鎮政府、村級組織,提升基層鄉鎮、村干部的思想認識有助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管理和發展,并解決農民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信任缺失等問題。提升鄉鎮、村干部的思想認識可以通過座談會、知識講座等多種形式進行相關知識點的培訓,大力宣傳、典型示范,使干部群眾提高認識,擺脫傳統的管理意識,提升服務能力,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健康發展。
2.4建立吸引專業人才的機制
要吸引專業人才,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出努力:第一,提供農業試驗基地,以此吸引農業專家的到來;第二,合作社內的技術人員應善于從農業專家、教授那里獲取專業的技術指導。第三,與農業類高校合作,為高校學生提供實習基地,利用高校人才資源解決農業生產問題。
2.5注重對農民的教育培訓工作
注重農民的教育培訓工作,包括思想意識、市場營銷、管理、農業生產技術等方面進行教育培訓,可以促使農民從傳統的小農經濟思想中掙脫出來,從根本上增強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信心,增強合作社在市場中的競爭力,逐步夯實合作社發展潛力。
2.6加快推進市場品牌建設,促進專業合作社提檔升級
把專業合作社作為實施和促進“一村一品”的重要抓手,大力促進合作社的品牌化建設。規范運作提檔次。政府要引導合作社根據有關規定設立理事會、監事會、成員大會或成員代表大會等法人治理機構,形成自主管理、自我發展的運行機制。健全財務管理制度和盈余分配制度,使農民專業合作社真正成為成員共同出資、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實體型經濟組織。政府要轉變職能,創造條件,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社打破行政壁壘,突破區域限制,按市場要求進行擴張性發展;引導和鼓勵相同產業的專業合作社,在產權清晰、自愿互利的基礎上進行跨區域的協作與重組,注冊和使用同一產品品牌,做大品牌規模。象澄城果業和生豬就可以整合資源,同類品牌合并,打造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