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曉梅
(黑龍江省林口縣龍爪鎮經管站,黑龍江 林口 157600)
村級集體經濟薄弱都是制約地區村級基層組織建設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鞏固村級基層組織建設的物質基礎,是進一步加強貧困地區村級基層組織建設的必然要求。
一、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1.村干部思想認識不到位。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不愿搞。“這一屆干滿,下一屆還不知道能不能選上”的心理包袱在大多數村干部心中普遍存在,再加上當前大多數村集體經濟困難,很多村干部存在畏難情緒,不愿放開手腳工作,對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積極性不高;二是無力搞。各村村干部平均職數為5-7名,大部分時間都放在上級層層安排的事務性工作上,對于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沒有投入足夠的精力;三是沒法搞。部分村干部眼界不夠開闊,對于發展和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沒有思路,沒有點子,沒有辦法,不知何從入手。
2.村級集體經濟薄弱導致村集體公益事業無力興辦。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村級組織承擔起大量村級集體公益事業的建設和公共服務的供給。調研發現,一些村級組織沒有經費來源,根本無錢進行村集體公益事業,如村內道路改善、公共衛生設施建設、村級集體資源的開發等建設,“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現象較為突出,村民怨聲載道,村兩委干部威信難以樹立;同時,由于集體經濟薄弱,公共資金缺乏,村兩委也難以有效地組織帶領村民發展經濟,以致村級基層組織凝聚力下降,群眾集體觀念越來越淡化。
3.村干部考評獎懲機制需要完善。在村干部的考評中,發展和壯大集體經濟還沒有作為一項重要指標,給大部分村干部造成“發不發展集體經濟都無所謂”、“集體經濟發展的好不好與我沒關系”的誤導。此外,村干部生活待遇和政治待遇偏低,大部分村干部的養老保險沒有解決,使長期工作在一線的村干部在生活上沒盼頭,政治上沒奔頭,造成工作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開拓創新的意識不強。
二、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途徑和保障措施
1.選好村級領導班子。一是通過普選的原則,選出大家認可的,有能力、有本事、會干事、肯干事、能干成事的村干部,二是注重優化班子結構,三是開展物業租賃等增加集體經濟收入。按照科學利用的原則,發展物業管理等有償服務業。針對那些集體閑置的土地、漁塘、房產等實行租賃經營,積極實施項目開發,興辦各類集體經營項目,實現集體資產保值、增值。集體經濟原來比較薄弱的村,駐村干部和村兩委干部一定要千方百計想辦法,切實壯大村集體經濟,利用閑置的房屋、地皮,以集體所有的土地、房屋通過租賃、改造等形式,實行業主經營,集體一次性或分年度收取土地租金,找幾個好項目,用土地或房屋進行入股,既盤活資產,提高利用率,又增加了集體收入。
2.以資金積累滾動為重點,發展集體經濟
一是要合理界定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的關系,絕不能只圖眼前利益,急功近利,而是要采取合理的經營方式,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和長久化。二是在集體經濟發展后,必須很好地兼顧積累與發展的關系,既要投入一定數量的資金為村民辦實事,搞好基礎設施環境建設,辦好教育、養老、醫療等公共福利事業,使他們切身感受到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帶來的好處,增強他們對村兩委班子的信任感;同時,還要考慮集體經濟的擴大再生產,經營好村集體經濟項目,抓好集體經濟的管理,為村集體提供長遠、穩定的經濟收入。
3.要加強村級資金管理,著力完善資產保障制度
要進一步規范村級集體經濟收、管、用的制度和辦法,探索有效管理、有效監督的運行管理模式,促進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一是規范管理。重點要進一步完善村級財務委托代理、現金管理、開支審批、固定資產管理和使用、專項資金、收益分配和村務財務公開等制度;二是民主決策。在選擇集體經濟發展項目和確定經營方式上,必須讓群眾廣泛討論,集思廣益,科學論證,防止少數干部盲目決策,給集體經濟發展造成損失。要發揚民主,科學決策,充分搞好發展村集體經濟項目的可行性論證,選準項目,選好項目,借船出海,借雞生蛋,努力規避市場風險和經營風險;不要盲目決策,好大喜功,只見利不見害,只顧眼前利益、不顧長遠利益,只顧這一任好過,不顧下一任遭罪。特別是不能因為決策失誤而造成新的村級債務,讓村集體和全體村民背負上新的沉重負擔。
4.強化激勵措施,建立健全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有效機制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要制定實現目標任務的各項激勵措施,建立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和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責任制,將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情況列入縣、鄉、村年度考核項目,并作為評先爭優的重要條件。同時,要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成效作為考察、使用和獎懲鄉村干部的重要依據,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做出突出貢獻的村干部,要給予精神、物質獎勵,實績突出的要通過一定程度招錄為鄉鎮干部。要把村級集體經濟純收入的增長同村干部的獎勵工資掛鉤,對于超額完成村集體經濟發展指標的,超出部分可以按一定比例提取作為獎金,以調動村干部發展集體經濟的積極性。對村級集體經濟長期發展緩慢的村,要限期整頓,進行重點管理;對思想僵化、年齡老化、缺少文化,確實無能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村干部,要及時進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