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改種茯苓 收入翻十倍
安徽省大別山區的岳西縣,自古就是茯苓的主產區,茯苓這種藥材,具有寧心安神、滲濕健脾等作用,是國家頒布的首批藥食同源的品種,粗略統計,全國目前有1452個中成藥都要用到它。
每年全國茯苓產量3萬噸,安徽省茯苓占到了其中的三分之一。但是前些年茯苓種植,對岳西縣的植被破壞不小,茯苓不是因為亂采亂挖破壞生態,而是因為要用松木段做種菌培養基,導致大量松木被砍伐。保護松木,茯苓怎么種呢?有人恰恰看到了這其中的機會。
王徐龍的田里,正在收獲茯苓。每年11月是采挖茯苓的季節,這已經是他家最后一片要收的地。黃沙土下面,是去年春天王徐龍種下的茯苓袋料種菌。茯苓種植,需要海拔1000米,坡度20度的山地。大別山區去年雨水多,茯苓的個頭并不是很大,好在有簽約企業收購,收入上能有保證。王徐龍說,現在種茯苓與以前不一樣,以前是砍松木段做茯苓的培養基,現在他們是用袋料包栽培茯苓。
王徐龍他們以前只種水稻,每年每667平方米水稻也就只收入七八百元,而現在改用袋料包方法種茯苓,一年大概能賺七八千元。茯苓是一味藥材,也是一種食材。過年的時候,村里每家每戶都要做茯苓餅,這是當地的特色。
王徐林上午剛采完茯苓,下午就有人上門來收了。這位叫劉林,就是王徐龍說的那家種植企業的技術員。安徽岳西縣天興業中藥材種植技術開發公司技術員劉林這次來,一是送來種植茯苓的袋料包,二是收購王徐龍他們當天采挖的茯苓,送到加工企業。這些日子,岳西縣的鮮茯苓市場收購價漲到了每千克12.1元,而企業和農戶年初簽的保底價是每千克10元。根據協議,高出市場價,就得按市場價計算。這250千克鮮茯苓,王徐龍能收入3000多元。
收上來的茯苓質量不算好,價格卻不低,企業怎么避免損失呢?跟著劉林,我們來到了2公里外的這家中藥材粗加工企業。安徽岳西縣茯苓產業科研中心主任段玉彬最擔心的是收上來的茯苓不能及時曬干,收上來的茯苓最關鍵的就是及時扒皮、烘干或者曬干,天好就利用太陽棚直接把茯苓曬干,天氣不好他們只能用烘干機烘干,茯苓吸水性強,一旦發霉、爛掉,就白干了。段玉彬用的烘干機,是他投資100多萬元,將烘干蠶繭的機器改裝的,這臺機器可以將烘干量從每天3噸提高到8噸。
段玉彬做了三十年的中藥材買賣,最感慨的就是,藥材質量必須要靠生產源頭把控。六年前他開始自己搞種植,建立從種植到加工的全產業鏈,一年光加工茯苓就有1000噸。給農戶們的木屑袋料包就是在這里配置的,工人們用來裝袋料的塑料袋也是特制的,可以完全降解。段玉彬最在意的就是這些木屑袋料的質量,因為它直接關系到第二年的種植質量。

古人把茯苓看成是松樹的一部分,因為松木含水量低,營養成分多,適合種菌的生長,這讓人們誤認為茯苓是松木的一部分。傳統的茯苓種植都是砍伐松樹做培養基,山區的植被越來越差,茯苓產業也難以為繼,怎么辦?段玉彬覺得這是個機會。于是研發了這種以松木屑為原料,同時添加了他自己研發的營養配方作為基礎袋料的培養基。以前,老百姓都是用粗的松木段來種植茯苓,現在用松木屑袋料包種植茯苓產量高,個頭也大。50千克袋料包能夠產14千克茯苓,而以前50千克松木段只能產9千克茯苓。667平方米土地通常需要3400個這樣的袋料包,使用袋料生產出來的茯苓667平方米產量可以達到2500千克,而傳統方法種植的茯苓667平方米產量只有1700千克。
中國中藥協會中藥材種養殖專業委員會理事長王衛權介紹說,在原生態環境下種植茯苓逐漸向利用菌棒、菌袋這樣的方法轉變,從而不破壞生態環境,這在全國是領先的,他們這樣做也符合我們提出的中藥材要新三化,也就是科技化、生態化、機械化。
段玉彬的下一個目標是抓緊育種,未來開發出品質更高的、藥食同源的茯苓產品,那將是一個更大的市場。
(安農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