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殘疾人文藝體育訓練指導中心 天津 300350)
殘疾游泳運動員運動可能自我和運動自信心的探究
□于 博
(天津市殘疾人文藝體育訓練指導中心 天津 300350)
本文以殘疾游泳運動員為研究對象,使用運動可能自我量表、自信心量表,測查殘疾人游泳運動員運動自信心給可能自我狀況,探討自信心與可能自我給游泳成績發揮造成的影響,給殘疾人游泳運動員日常訓練及成績的提高提供依據。
殘疾人 游泳運動員 可能自我 自信心 探究
運動員對自我能力的認知以及水平的評估往往給運動員訓練及比賽成績產生重要影響,而殘疾人是運動員中一類特殊的群體,其內心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存在較大差距,給其自信心產生較大負面影響,尤其特質運動自信心與運動應對自信心,在完成任務中發揮各自的作用,前者反映運動員對自己技術的確認程度,后者表示在承受壓力的情況下,克服困難的信念堅定與否。另外,運動員對自己能力的估計,通過可能自我加以體現,給運動員學習及訓練產生激勵作用。為促進運動員自信心以及客觀評估自己的能力,給日常的訓練及比賽提供依據,本文對殘疾游泳運動員運動可能自我以及運動自信心進行研究。
1.1、研究對象
以某省,1名殘疾人游泳運動員為例進行本課題的研究,選取的,1名殘疾游泳運動員獲得的榮譽稱號不同,有些獲得國家運動員稱號、有些獲得省級運動員稱號、部分運動員獲得市級運動員稱號。
1.2、研究方法
研究中對殘疾運動員的運動可能自我以及運動自信心進行測評,測評主要依據運動可能自我量表、特殊運動員自信心量表,前者包括10項測評項目。后者包括運動應對自信心量表、運動任務自信心量表,應對維度包括10個條目,任務維度包括6個條目,每項評分分為1-6級。研究期間,由殘疾人游泳隊各組教練員負責問卷的發放與回收,共發放,1份問卷,回收,1份問卷,回收率100%,其中一份問卷因內容不完整予以排除,得到,0份有效問卷,其中2,人男性、16人女性。研究期間,針對個別經驗豐富的教練員,在實訓基地進行訪談。
1.3、數據處理
使用數據處理軟件SPSS18.0對研究產生的數據進行處理,研究殘疾人游泳運動員運動可能自我與運動自信心。
本文分別從殘疾游泳運動員的殘疾類型、運動員性別、運動級別等方面,對研究結果進行分析。
2.1、不同殘疾類型運動可能自我與運動自信心
不同殘疾類型的游泳運動員在運動可能自我與運動自信心上存在區別,其中上肢殘疾的運動員的運動任務自信心水平較下肢殘疾的運動員高,而且上肢殘疾與下肢殘疾在未來可能自我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具體數據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殘疾類型游泳運動員運動可能自我與運動自信息得分
2.2、不同運動員性別運動可能自我與運動自信心
不同性別的殘疾游泳運動員運動可能自我和運動自信心并不相同,男性與女性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即,男性運動員較女性運動高。
2.3、不同運動級別運動可能自我與運動自信心
經本文研究得知,殘疾游泳運動員的運動可能自我與運動自信心總體上處于較高水平,級別不同,運動可能自我與運動自信心水平存在一定差異,并且對比組間數據P<0.05,差異具有顯著性,具體數據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級別殘疾游泳運動員運動可能自我與運動自信心數據
除此之外,本文研究發現,殘疾游泳運動員的訓練時間、運動應對自信心、運動任務自信心以及運動水平相關較為顯著,而運動任務自信和其他指標也存在顯著相關性,未來與目前可能自我也呈現顯著性。對殘疾游泳運動員的特質自信心給可能自我產生的影響進行分析,得知前者是后者的的重要變量。
通過調查分析,得出殘疾游泳運動員運動可能自我與運動自信心以下結論:
3.1、殘疾類型與性別給運動可能自我與運動自信心的影響
通過對研究結果分析可知,被調查殘疾游泳運動員的身份地位會給研究結果造成一定影響,尤其當殘疾游泳運動員被評為國家運動員稱號時,自信心得以明顯提升,自我感覺較為樂觀,不過生理缺陷往往給其認知能力發展造成一定影響。眾所周知,游泳項目訓練多為封閉式訓練,對運動員的自我感受能力要求較高,受自我感受能力影響,運動員的學習與優勢能夠得以很好的發揮,尤其隨著訓練與比賽時間的延長,給不同殘疾類型運動員產生的認知較為穩定。從心理層面來看,環境中存在的刺激因素均會給上下肢殘疾產生潛在影響,而且運動員反應的不同會影響其對自己能力估計的穩定與否。當這一過程多次出現時,會強化運動員目前可能自我以及運動任務自信心,使其形成一定的差異。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性別之間的差異主要體現在男性較女性成就動機高,尤其對挑戰性、創新性工作任務的興趣較高,因此,面對任務時的自信心更強,反映出在確認程度以及完成任務的信念男性殘疾運動員較女性運動員高。與男性殘疾運動相比,女性殘疾運動員訓練中常因失敗以及做的不夠完美,而產生對自己的不滿意,時常產生焦慮、緊張心理。因此,在訓練中教練員應充分意識到這一點,合理安排訓練任務,做到張弛有度,積極營造輕松、活潑的訓練氛圍,并及時給予運動員相關指導。
通過查閱相關資料發現,一些研究結果認為自信因個體情境的不同而不同,尤其當任務傾向于男性或女性時,對應性別群體的自信心會高。但一些研究結果并不贊成上述結果,認為殘疾類型、性別特征不會給自信心產生影響,與本文研究結論有出入,因此,需要作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3.2、不同運動級別給運動可能自我與運動自信心的影響
不同運動級別之間的運動可能自我與運動自信心之間存在差異,可能與運動員的經歷存在一定關系,當參加訓練的次數和時間增加時,不僅能夠獲得訓練中的愉悅,而且對客觀環境有個更加清晰的認識,因此,對自身情況進行評價也更加客觀與理性,自信心也趨于正常。當殘疾游泳運動員經歷的訓練與比賽時間較短時,會受環境影響對自身應對能力的認知有所降低,同時,當受到失敗的打擊后,會降低對自己能力的評價。殘疾游泳運動員訓練、參賽的次數越多,勝負對其的影響越小,更能給自己客觀的評價,無論自我評價還是自信心水平均會有所提高。但是部分接受訓練時間短的運動員,對理想自我的預期較實際有所升高,甚至盲目自信。尤其對于一些經驗豐富的殘疾游泳運動員,其運動可能自我與運動自信心間幾乎沒有太大差異,均處于較高水平,由此可見訓練與比賽經驗可給運動員帶來積極的影響,使其客觀的認識自己,理性的對待成功與失敗,并能實現對自信心的良好控制。同時,受項目自身以及個體特征影響,經驗豐富的殘疾游泳運動員與低級運動員相比,運動可能自我與運動自信心之間存在顯著的差異性。
3.3、殘疾游泳運動員運動可能自我與特質運動自信心回歸分析
通過研究不難得出,特質運動自信心水平的高低是促使運動員不斷提升專業水平的內在動力,尤其受長時間訓練的影響,運動員的運動可能自我與運動自信心得以明顯增強。通過對研究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得知,運動特質自信心可對運動可能自我進行預測,即,可通過運動員的特質自信心對運動未來想法進行估計,從而在不同領域實現對可能自我的創建。當運動員的自信心較強時會想想自己未來會獲取較大成功,因此會加倍努力。所以根據這一情況,可通過對比運動員心理變化,實現對訓練動機的程度進行預測。從理論角度分析,在一些特定領域,運動特質自信心或許會出現和任務相關的感受與思維,使個體顯現更為有效的未來表現,因此,對殘疾游泳運動員的運動特質自信心加以完善,不僅能實現其運動可能自我的提高,而且有助促進運動能力的提升。
4.1、研究結論
本文通過對殘疾游泳運動員運動可能自我與運動自信心進行研究得出如下結論:
(1)殘疾游泳運動員的殘疾類型不同,其在運動可能自我以及運動自信心方面存在顯著差異,上肢殘疾較下肢殘疾的任務自信心水平高。同時,性別不同目前可能自我與運動任務自信心的差異具有顯著性,即,男性殘疾運動員較女運動員高;
(2)殘疾游泳運動員的級別不同,在運動可能自我與特質運動自信心上有所差異,而且組間具有顯著的差異性。另外,運動員的參訓時間、運動應對自信心、運動任務自信心以及運動水平相關具有顯著性,運動任務自信心和其他指標間具有顯著相關性,而且目前與未來可能自我相關具有顯著性;
(3)運動特質信心可實現對運動可能自我的預測,是對運動員可能自我預測的重要變量。
4.2、研究建議
從競技體育角度來看,與健全運動員相比,殘疾游泳運動員因肢體上的不健全,往往給其心理造成較大影響,承受較大的心理壓力,因此,更需從心理上給殘疾游泳運動員幫助。在游泳項目訓練中,教練員應提高認識,公平的對待每位運動員,尤其在訓練與比賽前后注重調節殘疾游泳運動員的情緒,使其正確對待訓練與比賽,尤其不應給其太大的心理壓力,使其放松心情。同時,教練員應充分認識到殘疾運動員肢體上的不便,以及可能出現的不良情緒,多與運動員溝通,了解運動員的心理狀況,有針對性的進行指導,不斷給其鼓勵,使其從游泳運動中看到自己的優點以及價值,幫助其提升自信心。而且教練員應多做總結,從殘疾游泳運動員實際情況出發,不斷采取針對性訓練方法以及溝通方法,提高殘疾運動員的訓練成績,使殘疾運動員獲得訓練的成就感。另外,在游泳項目訓練中,教練員應充分考慮不同殘疾運動員的心理特征、專業技能水平,采用多種方法進行訓練,尤其應注重運用認知訓練法、表象訓練法、目標設置法等對殘疾游泳運動員的心理進行調節,使其從游泳運動中找到自己的閃光點,客觀的評估與認識自己,逐漸接納自己,從而提升自身的自信心,更加努力的投入到訓練中。
[1]吳銘,李欣,沈艷珍,賈浩,劉馮鉑.氣質類型對運動自信心的影響——運動員競賽失敗應對方式的中介效應[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15,(06).
[2]斯琴.體育鍛煉對大學生身體自尊與自信心影響的測量與評價[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3.
[3]來林.冬季兩項運動員運動自信心及其相關心理影響因素研究[D].沈陽體育學院,2013.
[4]鄭國英.第十三屆殘奧會中國乒乓球運動員運動自信心和成就動機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04).
[5]謝碧榮.團體運動中替補隊員成就目標與自信心的關系[J].黎明職業大學學報,2011,(01).
G804
A
1006-8902-(2017)-03-L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