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愛華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北京海淀100038)
標準與科技協同發展的哲學認識和思考
于愛華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北京海淀100038)
本文立足于對標準與科技協同發展的哲學認識,運用哲學方法分析標準與科技發展的關系,提出標準與科技協同發展思路以及標準化改革初步構想。
標準;科技;協同發展;認識與思考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體制發生較大變化,但標準化管理的基本格局并沒有實質性轉變。在標準制修訂管理中過分強調計劃性,把標準作為行政管理的手段,層層審批,部分標準缺失、編制周期過長、老化嚴重。市場驅動機制不強,與科技發展出現了脫節,一些新工藝、新方法、新材料、新設備受標準的限制和制約,難以推廣、產生規模效益,標準對科技研發的拉動作用亦不能有效實現,甚至損害自主創新的積極性,阻礙了標準化工作的有效開展。
標準化作為實現國民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工作,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李克強總理指出:“推動中國經濟邁向中高端水平,提高產品和服務,標準是關鍵”。面對國內外市場的激烈競爭和對標準的不遺余力的制高點爭奪,正確認識和處理好標準與科技協調發展的關系,對標準化改革大局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從“科學技術”的定義不難看出,科技是通過研究和利用客觀事物存在及其相關規律,達到有效、便捷、低消耗、高產出等特定目的的方法和手段。標準是指“為在一定的范圍內獲得最佳秩序,經協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認機構批準,共同使用的和重復使用的一種規范性文件。”對科學技術和實踐經驗進行總結而形成。而制定、發布及實施標準的過程,就是標準化。
標準猶如一把“雙刃劍”,具有約束多樣性和制造秩序的行為和功能,使生產過程“秩序”化,避免生產過程失控和關鍵要素的偏離。當多樣性收斂為標準后,將技術發展納入有生產效率的軌道,使技術進步得以實現,社會沿著有序和有效的軌道發展。
標準與科技之間可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其發展過程中,正是因為有了標準的規范、約束和引導,使得技術進步的正效應得以擴大和發展,負效應得以規避和限制,如果處理不好有時會阻礙科技創新、限制科技創新成果的推廣和應用。下面用哲學理論闡述標準與科技之間的關系。
2.1 標準與科技的普遍聯系性
從標準、標準化產生歷程看,“無意識”的標準化到“有意識”的規范化,都是通過對技術多樣性的選擇、最終約束成統一的技術過程。這說明標準化與人類社會的進步、科技發展有著密切相關,也體現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標準匯聚、承載著成熟的科學、技術和經驗,并以文件的形式固化下來,作為共同遵守的準則和依據,成為規范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技術制度,隨著科技的發展而產生和發展的。
2.2 標準與科技的關系遵循認識論和實踐論
標準是科技發展的結果。標準的應用是對科技成果的再實踐再檢驗。標準將客觀規律的認識轉化為科技成果的載體應用于實踐,在理論和實踐中構建了一座橋梁,實現了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充分體現了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在標準化過程中,如與現實科技發展水平不相適宜或滿足不了實際需求,就需要修訂或廢止標準,新的標準出現,循環往復。科技帶動了標準的發展,標準推動科技的再提升。研究表明,標準化對我國科技的貢獻率為2.98%[1]。
2.3 標準與科技發展對立統一
2.3.1 標準對技術指標的約束
就標準本身而言,是技術的載體,其適宜性體現在標準的技術要素必須成熟且可行、指標經濟且合理。適宜性的杠桿發生偏移時,都會直接影響標準存在的有效性和必要性。如技術過高有可能會加大工程投資,造成浪費,標準就會失去其先進性;技術指標過低有,即便降低了工程造價,有可能影響工程的安全。這就要求標準與科技發展水平相互協調。
2.3.2 標準對科研實踐的約束
標準指導、規范科研、生產實踐活動統一沿著既定的發展方略全面展開,使得相關活動過程與活動結果等具有規律性,減少人為因素的隨機性、偶然性和不確定性,規避和限制科技的負效應產生。如《質量管理體系要求》(ISO 9001)就是一本通用標準,其融合全面質量控制的先進理念,適用于所有行業或經濟領域,被全世界有150多個國家和地區采用,有效地規范、控制并規避了科技、生產等管理過程的各類風險。
2.3.3 標準對技術創新的約束
標準化的負效應之一就是它有可能阻礙技術革新。因為技術標準更多地是從技術層面、從協調人與自然關系層面,規定了人類活動所應遵循的技術要求與技術規定。每項事物一旦被實踐和理論證明是“正確”的而固定下來,并得到社會認同后,就形成了既有“慣性”模式,就很難再有科技創新。要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就必須沖破標準的束縛。
2.3.4 標準對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的約束
標準一旦制定和實施,就會引導和約束人們的生產行為。正因為有了標準的存在,與該標準不同的革新技術所生產的產品或提供的服務很難獲得市場,制約了創新技術的推廣應用,使新技術難以產業化、規模化。特別是將專利技術納入標準,就容易形成貿易壁壘。
2.4 標準與科技的一致性
2.4.1 指向的一致性
標準與科技發展二者具有相同的指向。那就是二者都體現著一個國家或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技術標準的壟斷性和合法性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進入市場的壁壘,同時標準化又使科技成果及管理趨于規范化、標準化、國際化和市場化,進而推動科技生產力的發展。
2.4.2 市場需求的一致性
標準與科技的發展都離不開需求市場。經濟學原理表明,需求在市場上是主動的,需求可以決定市場上的供給。技術的存在取決于人們的需要,并滿足其需要。正如人們為了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發明了洗衣機,這就是最直接的需求推動科技的發展。標準的客觀性也體現在物質世界的客觀需求上。就秦始皇時代,為了保證國家的賦稅收入,制造了標準的度量衡器。社會的客觀需求推動標準與科技不斷發展。
2.4.3 作用結果的一致性
標準與科技都是現代市場競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構成國家核心競爭力的基本要素。標準化已從原本的實現國際互通、互聯的重要基礎演變成各國提高技術競爭優勢和保護本國安全等的重要手段。壟斷的對象已經從資源、市場、金融轉變為技術,而技術專利化、專利標準化、標準壟斷化已經成為市場競爭的新規則,貿易壁壘成了競爭的手段。這樣才有了“得標準者得天下”,故而有了“一流的企業做標準,二流的企業做技術,三流的企業做產品”的說法。
要做到標準與科技的協同發展,就要關注到標準與科技的普遍聯系性和實踐性,又要利用好它們的一致性,更要解決好他們的對立性(矛盾性)。
3.1 加大“預期標準”規劃
讓科技與標準互為引領。像水利行業,可以將一些高端核心筑壩技術以及治水思路,在未得到實踐檢驗或未成熟前,提前列入標準化規劃,用“預期標準”促進科技的快速成熟。同時也促進標準編制的預見性和競爭性。
3.2 讓“預期標準”與“準”推廣成果同步
將新成果付諸推廣應用之時,編制“預期標準”(以導則或指南的方式),將新成果與“預期標準”同步實施,一旦收到成效,快速上升轉化為“準標準”或事實標準。縮短標準編制周期和復核驗證時間。
3.3 科技與標準成套發展
水利工程建設與水利科技發展已步入成套集成快速發展階段,在世界水電行業中國處于第一的位置,擁有完全的知識產權、自己的標準的全產業鏈世界第一的能力,標準寓于科技中,配套發展的模式、同步實施的響應機制,更有力實現科技引領標準發展。高鐵技術及其標準就是一個最好例證。
3.4 市場型標準先行
發揮團體標準、企業標準的靈活性和局限性,對于市場急需、盈利性較強、創新性的標準,讓給團體標準、企業標準充當先頭兵,一是快速補充急需,增加標準的有效供給;二是避免因技術的不成熟帶來的大范圍影響,有效化解標準制約新技術發展的矛盾。
基于原因分析結果,不同質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質的方法才能解決。改革標準化管理體制和管理機制,這亦符合哲學理念“對癥下藥”、“量體裁衣”。建議如下。
4.1 轉變政府職能,調整標準化工作格局
科技研發與技術標準相脫離較大一部分原因是行政干預帶來的。要解決現有局面,首先政府簡政放權,通過標準的規范作用,把政府該管的管好,做好引導,確保基礎性、公益性標準,以滿足社會管理的基本要求。同時讓市場發揮出驅動作用,調動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形成多方協同推進的標準化工作格局。
4.2 加大頂層設計,建立信息公開制度
把政府單一供給的現行標準體系,轉變成由公益性標準和市場型標準共同構成的新型標準體系。加大“預期標準”規劃,既符合技術進步進程的內在特征和需求,又能體現出標準對多樣性約束的漸進特征,使標準與科技創新有機結合、協同發展。建立標準實施信息反饋和實施效果評估機制,開通信息網絡平臺,將標準編制信息以及評價結果向社會公示。既能加大立項的透明度、合理性,又能調動標準編制人員的主觀能動性,增加榮譽感和責任感,確保標準編寫進度、質量,提高標準出臺效率。
4.3 培育發展團體標準,滿足市場多元化需求
調動社會的力量共同治理,讓學會、協會、商會、聯合會等社會組織和產業技術聯盟,承接政府轉移的職能,彌補市場失靈和政府缺位,起到政府和市場聯系科技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作用,讓團體標準快速補充到市場中去,滿足市場多元化需要,又能將創新成果固化下來快速推廣,轉化為生產力,通過市場競爭優勝劣汰。同時,還可以利用貿易壁壘好的一面,將專利技術融入團體標準,搶占國際市場、占領國際市場,提高國際市場的話語權。
4.4 放開搞活企業標準,激發企業參與標準化活動
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方面的決定性作用,放開搞活企業標準,不僅調動企業的利益驅動機制,還解決了政府標準制修訂以及示范資金短缺的不足。通過技術上的主導地位,控制市場主導權,科技成果也會迅速地產業化和市場化,技術標準也會更好地對市場秩序起到良好的維持作用。
4.5 提高標準化能力建設,強化監督檢查和行政執法
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轉換為技術標準的激勵機制,對參與制定國際標準的企業提供優惠政策;利用國際交流平臺,加緊國際標準化人才的培養,有意向地參與、承擔國際標準化組織的重要工作。完善標準化法規制度,強化監督檢查和執法力度,讓標準成為質量的“硬約束”。
4.6 加快標準化戰略輸出,爭取國際標準話語權
要想使我國標準成為邁向國際的“通行證”,就必須在標準國際化方面要有所突破。標準外文翻譯是第一步。搭借“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來不斷擴大、提升中國標準的影響力,爭取國際標準話語權。借鑒中國閃聯標準的成功經驗,成為全球3C協同領域的第一個國際標準,實現“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
2015年3月國務院下發《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方案》,是我國標準化事業發展進程中的一件大事。堅信水利行業在落實國家改革和發展戰略中,水利標準化改革會不斷走向深入,一定會迎來標準與科技協同的大發展。
[1]吳倬.馬克思主義哲學導論[M].北京:當代出版社,2002.
[2]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R].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2006.
[3]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印發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R].2015.
[4]喬治·泰奇.研究與開發政策的經濟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5]李貴寶,竇以松,張征,等.技術標準與科技協調發展的若干思考[J].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學報,2005,3(01):03-30.
[6]楊輝.實現技術標準與科技研發協調發展的對策[J].國際技術經濟研究,2007,10(03):07-15.
[7]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N].人民日報,2015.
[8]胡孟,江豐,余和俊,等.水利標準化發展的若干思考[J].中國水利,2014(21):11-12.
[9]安佰生.標準化與技術進步的發生學分析[J].http://www. doc88.com/p-7764021994128.htm l.
[10]GB/T 20000.1-2002.標準化工作指南[S].
G307
A
1008-1305(2017)01-0057-03
DO I:10.3969/j.issn.1008-1305.2017.01.019
2016-01-22
于愛華(1966年—),女,教授級高級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