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豪郭 莉邢 坤侯 巍王 英王 勤張代芬
(四川省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四川成都610041)
四川省動物炭疽病流行及防控
文 豪郭 莉邢 坤侯 巍王 英王 勤張代芬
(四川省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四川成都610041)
本文分析了四川省動物炭疽病流行病學特點、流行因素,回顧炭疽防控現狀,提出防控對策和措施,對今后防控工作有一定借鑒參考作用。
炭疽;流行特點;防控對策
炭疽有由炭疽桿菌所致的一種急性、熱性、敗血性人畜共患傳染病。本病主要是食草動物(羊、牛、馬等)的傳染病,人因接觸這些病畜及其產品或食用病畜的肉類而感染。是嚴重危害農牧民身體健康、制約畜牧業發展的人畜共患急性傳染病之一。
1.1 地理分布范圍
四川省地處長中國西南、面積48.5萬km2、人口8550萬、轄21個市州、181個縣市區,全省地勢西高東低,由川西高原和四川盆地2部分組成,受地形影響,氣候東、西差異明顯,東部盆地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年均氣溫16~17℃,年降水量800~1200mm,西部屬高原性大陸氣候,干燥寒冷,年平均氣溫6~12℃,年降水量不足600mm。四川省甘孜、阿壩、涼山地處西部,占全省面積的2/3(29萬多km2),大部分屬高原,平均海拔3000m以上、人口500多萬,地廣人稀,自然條件惡劣,經濟落后。
1.2 流行特點
該病世界各地均有發生,南美洲、亞洲和非洲等地區多見,以散發為主,夏秋發病多。
傳染源主要為患病動物及其尸體,如牛、羊、馬、駱駝等,其次是豬和犬,它們因可吞食染菌食物而得病。人直接或間接接觸患病動物分泌物及排泄物可感染。炭疽病人的痰、糞便及病灶滲出物均具有傳染性。炭疽芽孢對環境具有很強的體抗力,其污染的土壤、水源及場地可形成持久的疫源地。
動物炭疽感染途徑以消化道為主,常因采食污染的草料、飲用污染的水而感染,如果動物口腔和胃腸道粘膜損傷則更易感染。通過損傷的皮膚和呼吸道接觸炭疽芽孢也可感染。
易感對象包括各種家畜、野生動物及人。草食動物最易感染,其次以馬、牛、綿羊、山羊及鹿的易感性最強,駱駝、水牛及野生草食動物次之。豬、犬和貓感染性低,自然情況下家禽不感染。許多野生動物如黑猩猩、鹿、斑馬、狼、狐、豺、獅等也可感染。人可感染,但易感性較低,主要發生在與動物及動物產品接觸機會多的人員,如農牧民、屠宰人員、皮毛加工人員、獸醫及實驗室人員。
炭疽全年均可發生,但有明顯的季節性,常在炎熱多雨或炎熱干燥季節發生,6~9月為發病高峰,秋、冬、春季少發,且以散發為主。不同年齡、性別、品種的家畜均有易感性,但幼齡較老齡易感。干旱、洪澇等自然災害是炭疽高發的主要誘因,環境衛生差、使役過度、長途運輸、營養缺乏等降低畜體體抗力的因素也是本病的誘因。被炭疽芽孢污染的牧地可形成持久疫源地,造成本病常在一定的地區內流行。
四川省是全國炭疽流行區域之一,全省炭疽主要分布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涼山州,攀枝花市、遂寧市、瀘州市、綿陽市和雅安市8個市州的54個縣。經系統分層抽樣調查測算,其中甘孜州、阿壩州和涼山州炭疽發病率較高,其他市有零星發病。
根據歷史資料顯示,四川省1956~2009年累計報告炭疽7463例,死亡212例,年均發病率3.05/10萬,死亡率0.29/10萬。其中20世紀60年代發病1956例、高峰1963~1965年發病1068例,70年代發病2543例、高峰1971~1975年發病1688例,80年代發病993例、高峰1984年發病150例,90年代發病798例、高峰1990年發病135例,2000~2009年發病1015例、高峰2009年發病146例,2004~2009年發病712例,高峰在2009年發病146例。
四川省炭疽疫情常年均有發生,連綿不斷,以散發為主,四川省炭疽疫情雖有起伏,但無明顯周期性,流行多系自然發生。四川省炭疽發病以夏秋季為主,占總數的55.90%;6年中有5個市州報告炭疽,發病以甘孜、阿壩和涼山州為主,發病縣為牧區或半農半牧區的若爾蓋、紅原、阿壩、石渠和色達等縣,以及半農半牧區的金陽、爐霍、普格與會理等縣,以常年散發為主,具明顯的地方性特征。四川省炭疽疫情的常年散發或局部暴發,畜疫之后出現人間炭疽疫情,流行因素可能是以往歷史疫源地未凈化,健康生畜仍在原地放牧、飲水,甘孜阿壩藏區的游牧生產方式,加劇了畜間新的流行;另外,健康牲畜與病畜混群放牧,共用草場,使用被炭疽芽胞污染的冬飼料,亦是造成新的畜疫流行因素;與病死畜及其污染物、排泄物、分泌物直接或間接接觸有關;地域遼闊,牲畜眾多分散,監管力度不夠、畜間炭疽菌苗接種率低、輸入輸出牲畜檢疫不嚴、檢疫手段落后有關;農牧民群眾對病死畜的危害性缺乏認識,不愿舍棄而就地宰剖使炭疽病死畜的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嚴重污染外環境,是造成新疫情發生的一個重要因素。人群對炭疽桿菌的天然感受性是普遍的,不分男女、老幼、職業,發病與否與暴露機會、病原體的數量、毒力、機體的自身免疫力等密切相關。
3.1 診斷
根據典型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可作出初步診斷,確診需進一步做實驗室診斷。
凡炭疽病例或疑似炭疽病理,禁止剖檢,以防炭疽芽孢污染環境,而造成持久疫源地。如懷疑死亡動物感染急性、亞急性炭疽,可采集動物血液送檢。病料采集應在治療、消毒處理前,盡量無菌、多部位采集,注意個人和環境防護。疑為動物炭疽,生前可取靜脈血、水腫液或血便,死后由耳或四肢末端采集血或左側肋間做一垂直切口,取小塊脾。
新鮮病料可直接觸片鏡檢或分離培養,未污染的標本可直接用普通營養瓊脂培養,24h后長成灰白色、邊緣不整齊、表面粗糙的大菌落。陳舊腐敗病料、處理過的材料、環境(土壤)樣品可先采用選擇性培養基,以解決樣品污染問題,常用含有戊烷脒和多黏菌素的血液瓊脂培養基分離培養,可抑制雜菌生長。炭疽桿菌于該培養基長出濕潤、黏稠的灰黃色菌落,無溶血現象。
傳統的血清學診斷方法是Ascoli熱忱點反應,原理是檢測細菌的多糖抗原,常用于檢測陳舊標本及污染的皮毛等。其他方法還包括瓊脂擴散試驗、不提結合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等。
最急性和急性炭疽應與巴氏桿菌?。蓹z出兩端濃染的巴氏桿菌,但Ascoli反應陰性)、惡性水腫相區別。
3.2 防控
(1)治療。動物一般不宜進行藥物治療。炭疽常發地區和受威脅區,每年春季必須堅持預防接種。畜牧獸醫相關工作及有關畜產品加工人員每年應進行炭疽活疫苗的預防接種,一般使用炭疽活疫苗做皮上劃痕接種,免疫力可維持半年至一年。要加強獸醫檢疫、監測和衛生監督。凡不明死因的動物尸體不得隨意食用和利用,須經獸醫人員檢驗后再做處理。
發生炭疽后,應迅速查清疫情并報告疫情;劃定疫點、疫區和受威脅區;對患病動物做無血撲殺和無害化處理,對同群或病畜接觸過的假定健康動物立即進行強制免疫接種,并隔離觀察20天;對病死家畜的尸體嚴禁解剖,不宜深埋,必須帶皮焚燒;對發病、死亡動物的分泌物、排泄物以及污染的場所、用具等均可采用焚燒辦法處理,不宜焚燒的物品可用漂白粉、火堿或升汞溶液消毒;污染的土壤應焚燒或用4%的甲醛溶液消毒;對可能被污染的物品、交通工具、用具、動物舍進行嚴格徹底消毒;疫區、受威脅區所有易感動物進行緊急免疫接種。青霉素是治療炭疽的首選藥物,但對腸炭疽及肺炭疽效果不佳,有條件的可能抗血清。
(2)加強牧民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為了提高農牧民防治炭疽病的常識,將炭疽病的防治知識宣傳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增強牧民自我保健意識,達到防治炭疽病的目的。
對農牧民的炭疽病健康教育,可采取針對不同人群進行口頭交流、專題講座、培訓班、健康咨詢、標語、小冊子、布告、櫥窗、傳單、科普報刊、黑板報、墻報、專欄、宣傳畫、廣播、電視、展覽、視聽材料、知識問答、知識競賽、在社區或村莊里制作有關炭疽病知識墻體廣告等,廣泛宣傳炭疽病的危害、傳播途徑、患病動物的處理、人民自身的健康保護等。
(3)加強技術培訓。參照我國日本血吸蟲病的防治模式,加強衛生與農牧部門的密切合作。加強動物炭疽病防治的技術培訓工作,培訓實行逐級分類的原則,即州對縣、縣對鄉、鄉對村逐級培訓。培訓的內容包括:炭疽病控制策略與措施、流行病學監測、診斷方法、專題調查和傳染源的管理與控制等。通過培訓使各級炭疽防治專業技術人員熟悉和掌握動物炭疽防治工作的技術策略和技術規范,提高炭疽防治技術水平和參與意識,從而更好地開展防治工作。
(4)加大投入,政府保障。鑒于四川省炭疽疫情正處于活躍階段,各級政府要從保障人民身體健康、維護經濟持續發展、建設和諧新牧區的角度出發,對炭疽防治工作給予高度重視,要充分認識到炭疽疫情與畜牧業生產和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為衛生、畜牧部門撥付一定經費,組織有關部門進行調查研究,清查疫區范圍,通過培訓、加強宣傳教育、加強免疫接種、部門之間主動協調溝通、環境污染及時處理等相關控制措施,相信四川省炭疽疫情控制工作會上一個新臺階。
[1] 宋江平,石維.動物炭疽病的流行與防控[J].養殖技術顧問,2014,(6):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