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遠 芳
(山西省地震局,山西 太原 030021)
從防震減災角度談韌性城市建設
閆 遠 芳
(山西省地震局,山西 太原 030021)
防震減災與韌性城市建設有著密切的關系,通過分析地震災害對城市韌性的影響,基于防震減災角度,從基礎設施建設、城市抗災能力預估、防震減災宣傳教育及災后重建等方面,闡述了保障城市韌性的舉措。
防震減災,韌性城市,可持續發展
目前,國內外學者對于韌性城市建設的研究多集中于理論研究或城市面臨的群災風險這樣較宏觀層面的研究,尚無從防震減災角度對韌性城市建設的專項研究[1-4]。事實上,地震作為群災之首,可能對城市造成巨大的損失甚至摧毀性的打擊,是對城市韌性的重要考驗。從防震減災角度思考韌性城市建設,提高城市應對災害風險的能力是行業工作者需要重點研究和實踐的課題之一。
韌性城市又稱彈性城市,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是加拿大生態學家Holling,是指城市在經受自然災害或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的大變革之后,仍然可以保持城市系統功能穩定度的能力和水平。在2017年6月召開的全國地震科技創新大會上,中國地震局局長鄭國光提出以“透明地殼、解剖地震、韌性城鄉、智慧服務”四大計劃作為地震科技攻關的重要方向。“韌性”這一概念正式進入地震領域并被廣泛關注。
眾所周知,韌性城市是一個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領域為一體的綜合概念和系統工程。地震災害、公共安全、環境污染、洪澇、金融危機、人口增長等問題都會對城市韌性提出挑戰。就地震災害而言,國內外多次大地震及其引發的次生災害曾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房屋倒塌、人員傷亡以及環境污染等嚴重后果,一些城市在地震中被夷為平地,遭遇毀滅性的打擊。因此,提高城市韌性必須考慮城市對地震災害的防抗救能力,相對應的,“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的防震減災工作是韌性城市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歷史地震中不乏這樣的例子,在遭遇同樣等級的地震時,不同的城市所顯現出的城市韌性是大相徑庭的,有的幾近廢墟傷亡慘重,有的則屹然挺立傷亡較小。除去地質構造等自然因素,防震減災工作的差距無疑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以防為主,提高城市韌性有著很大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這一方面表現在經濟成本上,災前預防比災后救援和重建所投入的成本要少的多。另一方面表現在時間成本,恢復重建到災害發生前水平所需花費的時間成本也是不容忽視的。此外,災害風險和損失越大,它對人們的心理沖擊也越大。
如何做好預防工作以減少地震災害風險,提高城市韌性,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基礎設施的建設與完善。以山西省為例,在2016年開始實施的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中,全省擬新增1 101個監測臺站,這將大大增加地震監測臺站的分布密度,提高監測速度和質量,為實現地震預警目標奠定基礎;有關資料顯示,目前全省可投入使用的應急避難場所共20個,加上在建的避難場所及可經改擴建的人防工程,未來幾年內,全省應急避難場所的容納量可超過百萬人。以上基礎設施的建設完善為提高城市韌性起到了基礎保障作用。
二是城市抗災能力預估。這主要依賴于應急指揮系統的完善、救援力量、物資儲備、建筑物抗震能力等幾個方面的指標。以山西省為例,全省11個市均建有地震應急指揮中心,目前,正在完善縣級地震應急指揮中心的建設。地震應急救援隊伍方面,目前我省設有三級地震應急救援隊伍:省專業救援隊、市縣綜合救援隊、社區(村)志愿者救助隊。其中,省級專業救援力量主要有省地震救援一隊、二隊和武警工兵救援中隊。通過每年組織的各種應急拉練、實戰演練等,隊伍的實際作戰能力不斷增強,為更好地應對城市突發災情奠定了基礎。特別是省地震救援一隊曾參加過汶川地震救援工作,共營救出幸存者47人,救助災民500余人,疏散群眾5 000余名,搶挖糧食16 500 kg,搶運物資100余噸,搶排險情23處。另外,全省各市均建有救災物資儲備庫,可滿足突發災害后所急需的救災物資儲存、緊急調運任務。
眾所周知,在地震災害中,由建筑物倒塌引起的人員傷亡是最大的,因此,針對地做好建筑物的抗震工作是十分重要的。而要從根本上做好建筑物的抗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要了解與熟悉區域的設防標準,這就要依據《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以下簡稱區劃圖)的劃定,處在幾度區就一定要嚴格執行相應的設防標準。經過多次更新,目前的第五代區劃圖普遍提高了設防要求,這就為進一步提高城市韌性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明確的建筑施工依據。其次,建筑物必須避開活斷層等地質活動活躍的地帶,以預防災難造成更大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第三是建筑物的抗震設計、結構與質量問題。
三是防震減災宣傳教育等“軟防御”工作。除上述基礎設施建設、城市抗災能力預估指標外,防震減災宣傳教育等“軟防御”手段也對城市韌性有著一定的影響。一方面,防震減災宣傳可以使公眾學會如何在災難中保護自己,減少人員傷亡。另一方面,在一些重大工程中,工作人員一個小小的防災舉動,比如列車緊急制動、關掉工廠總電閘等,就可以大大減少災害帶來的經濟損失,保障城市重要功能的正常運行。這些都是宣傳教育在保障城市韌性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以山西省為例,防震減災宣傳教育工作在經費投入、組織保障、活動策劃、平臺支撐、產品研發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形成了省市縣鄉村多級聯動,網絡、微信、 微博等平臺合力以及各類防震減災宣傳產品不斷涌現的防震減災宣傳新局面,在全省甚至全國范圍內不斷加大防震減災宣傳的覆蓋面,提高全民防震減災意識和技能。
災前預防可以極大地減少災害對人的傷害及對城市功能的損壞,而災后科學有效的救援與重建工作可以及時修復城市韌性,保障受災群眾的正常生產生活。
以成都為例,它曾遭遇汶川大地震的嚴重侵襲,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 247億元,4個市縣嚴重受創,近百萬人無家可歸。然而,僅僅三年時間,成都在災后恢復重建中展現出的城市韌性令世人感嘆,這與政府主導、科學有效的救援與重建工作不無關系。地震發生后,政府、相關部門以及全社會精誠團結,合力救援,及時有效地控制住了災情,防止了次生災害的發生。成都不僅沒有在災難中倒下,反而因災害更加崛起,在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都展現出新的高度。
[1] 徐振強,王亞男,郭佳星,等.我國推進彈性城市規劃建設的戰略思考[J].城市發展研究,2014(5):79-84.
[2] 王 霞,宋美琴,王 亮,等.口泉斷裂及其鄰近地區的地殼速度結構[J].地震地質,2015,37(4):939-952.
[3] 王 霞,宋美琴.大同窗地震活動的頻次和應變能特征[J].中國地震,2017,33(2):340-349.
[4] 李 麗,宋美琴,劉素珍,等.山西地區震源機制一致性參數時空特征分析[J].地震,2015,35(2):43-50.
Discussionontoughnesscityconstructionfromtheangleofearthquakepreventionanddisasterreduction
YanYuanfang
(ShanxiSeismologicalBureau,Taiyuan030021,China)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and toughness city construc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n the influence of earthquake disasters to toughness city, based on the angle of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from th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city resilience prediction,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and post disaster reconstruction and other aspects, elaborated the safeguard measures of city toughness.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toughness c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009-6825(2017)32-0038-02
2017-09-09
閆遠芳(1985- ),女,工程師
TU352.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