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靜
(青陽縣畜牧獸醫局,安徽青陽242800)
雛鴨病毒性肝炎診治與預防措施分析
吳 靜
(青陽縣畜牧獸醫局,安徽青陽242800)
雛鴨病毒性肝炎是一種傳播速度很快,流行性很廣的急性病,如果感染發病,1~2d內雛鴨的發病率就會達到50%以上,死亡率也會達到50%以上。所以本文針對雛鴨病毒性肝炎的發病規律、癥狀、診斷、治療等問題進行探索和研究,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和預防措施。
雛鴨,病毒性肝炎;預防措施
鴨肝發生病變引起3周齡以內雛鴨的一種疾病就是雛鴨病毒性肝炎,傳染率和死亡率都非常的高。目前鴨病毒性肝炎只發生在雛鴨,3~25d的雛鴨易發生此病。而4~5周齡的鴨基本不會在出現死亡的情況,而是存在呼吸道疾病,這個病一年四季都有可能發生,特別是冬季和春季。雛鴨病毒性肝炎的爆發率這么高,所以我們要給出預防措施解決病因。
鴨病毒性肝炎主要發生于雛鴨,對成年的鴨并沒有很大的影響,而3~25d的雛鴨最容易發生此病,并且發病率高達100%。雛鴨因不同年齡死亡也會存在很大的差別,1周齡的致死率達到95%,2到3歲的致死率達到50%,4到5周齡幾乎不會死亡。一般都是突然發病且傳播速度極快,50~60%都會存在呼吸道疾病。
2.1 臨床癥狀
剛開始雛鴨感染此病時會出現精神呆滯,呈昏睡狀態,頭提不起來。食欲下降、部分存在腹瀉,糞便不成形呈現出黃綠色、黃色。之后病鴨就會出現運動不協調,身體站不穩,兩腳走路呈劃水狀,間隔幾個小時之后就會死亡。死之前病鴨的頭部和背部同時出現彎曲的角弓反張狀態[1]。
2.2 病變
雛鴨病毒性肝炎主要發生在雛鴨的肝臟上,肝一般腫大,比較柔軟、脆弱,肝的顏色根據年齡的增長出現差別,1周齡以內的鴨染病之后肝的顏色為暗紅色,肝表面出現血斑塊和大量的出血點。膽囊也可能隨時發生腫大的現象,展現斑駁狀花紋。腎臟也會有腫大和充血,充血為樹枝狀,心機軟表現為熟肉狀態。同時1周齡以上的鴨染病后,肝臟變腫變大有條紋出血,呈現黃紅色。部分常見的病例中,喉、氣管等都存在其他炎癥,器官、腦顱、腦實質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出血狀況。
此病傳染率高,發病也很突然,都是在3周齡以下的雛鴨身上發病,發病的死亡率很高。當鴨感染上此病時,有很明顯的神經癥狀和肝臟有極為明顯的出血狀況。在醫生鑒別的過程中主要與鴨瘟區別開來,鴨瘟疫一般只發生在成年的鴨群當中,而鴨瘟疫的主要病變特征是食管、泄殖腔粘膜產生纖維素性炎,大部分的內臟器官都會出現出血的情況。根據臨床癥狀和病理的分析可以初步診斷,然后要通過實驗室來確診[2]。
確診是通過細菌檢查和培養與血清學這兩項實驗來確定的,在發病鴨的肝組織進行涂片鏡檢,并沒有發現細菌,取肝組織接種在普通的瓊脂培養基中,設定為37℃恒溫,在恒溫箱中培養48h,結果沒有細菌生長。血清學實驗,將20羽10日齡的雛鴨隨機分成為2個組,即試驗組、對照組2組,每個組各10羽,將試驗組進行鴨病毒性肝炎皮下組織注射高血清1ml被動免疫,24h之后,試驗組和對照組同時給雛鴨肌肉注入肝乳劑0.5ml。24h之后實驗結果顯示,試驗組并沒有發現雛鴨發病的狀況,而對照組在24~72h之內共8羽死亡,死亡原因與接診雛鴨病理相同,通過試驗確認亞病毒性肝炎。
雛鴨病變后我們要采取緊急治療的方法,控制疾病的傳播,減少雛鴨的死亡率。首先,為了防止已經感染的雛鴨的疾病進一步擴展要對其進行隔離治療消毒,部分雛鴨感染病菌后,專業的飼養人員要將其與健康的鴨群分離看管。飼養人員出入飼養廠要嚴格遵守消毒的制度。將病重和死鴨要深埋入土地處理。還要將被污染的墊料、器具、糞便及時的清理出去。同時要對發病的鴨棚周邊的環境每天進行一次過氧乙酸消毒。同時對感染病菌的鴨群每天進行一次消毒。其次,給雛鴨注射高免血清每羽0.5ml,對發病的雛鴨可以每天1ml的注射。在對雛鴨的水和飼料上加入復合維生素和消炎藥,控制病菌的發展,增強雛鴨的抗體。再者,對雛鴨進行輔助治療,中西結合對鴨群進行抗病治療。將感染的鴨群不論病的輕重都應該在水和飼料中添加抗病藥物,曾強鴨群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加快發病鴨群恢復健康。同時對感染病毒較重的鴨群,在藥物治療上要配合中藥進行治療。最后,要增加飼料的營養成分,將飼養環境提高,增加飼料中的維生素、礦物質,每天給養殖場進行通風,排出廠內的異味,在養殖的雛鴨數量過多時,要將鴨群分散開養殖。同時為了防止鴨廠過度陰冷潮濕,要勤換墊草,為防止外在環境加重病情,要時刻保持鴨廠周邊環境的安靜[3]。
針對雛鴨病毒性肝炎的產生我們要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保證雛鴨健康生長。(1)免疫預防,在引進大量的雛鴨時,在24h之內給雛鴨注射高免血清每羽0.5ml或者卵黃抗體每羽0.5ml。(2)中藥預防,可以適當的選取清肝或者利膽的中藥對雛鴨進行預防。(3)加強管理,改善養殖廠的衛生環境,經常通風,保持廠內的干燥,降低飼養雛鴨的密度,地面養育雛鴨要經常更換地面的墊料,對養殖場全面消毒,保證雛鴨生活環境的衛生。
雛鴨病毒性肝炎主要在3周齡以下的雛鴨易感染,控制此病的主要因素是對1日齡的雛鴨進行病毒性肝炎病毒疫苗的注射。首先,對未出生小鴨的母體進行病毒疫苗的注射,保證母體病原的抗體水平得到提高。其次,雛鴨在生育過程中溫度要合適,一般溫度在32℃左右就可以,太冷太熱都容易引發病毒性肝炎。再者,雛鴨的飲食方面也要在飼料和水中添加維生素等,增強雛鴨身體對環境和疾病變化的抵抗力。也要保證雛鴨生活環境的衛生,這也是控制疾病引發的重要途徑。
[1] 王志文.病毒性肝炎預防控制效果措施及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6,5(3):68-70.
[2] 陳新強,巖旺,馮和保,等.淺談雛鴨病毒性肝炎的診治措施[J].畜禽業,2016,9(8):93-94.
[3] 張艷清,胡艷輝,狄樹波.雛鴨病毒性肝炎的診治措施[J].養殖技術顧問,2011,12(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