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元偉
(涇縣畜牧水產局,安徽宣城242500)
提高仔豬成活率的綜合技術措施
施元偉
(涇縣畜牧水產局,安徽宣城242500)
仔豬成活率是養豬生產的基礎,是發展數量、提高質量和降低生產成本、提高養豬經濟效益的關鍵。所以,必須采取綜合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仔豬成活率,從而達到提高養豬經濟效益的目的。
仔豬;成活率;綜合技術;措施
1.1 正確掌握后備母豬的最適配種年齡
地方品種以6~7月齡、體重60kg以上,培育品種及外來品種以8~10月齡、體重115kg以上,第2次發情時配種。
1.2 準確把握母豬的最佳配種時間
母豬在發情后24~36h排卵,排卵持續10~15h,精子到達輸卵管一般需要2~3h,精子在母豬生殖道內一般能存活10~20h,據此推算,配種的適宜時間是在母豬排卵前2~3h,即發情開始后20~30h。在生產實踐中,應根據母豬發情表現結合發情時間來配種。本地母豬在發情開始后第2~3d配種;培育或外來品種多在發情開始后的第2d,即陰門黏膜由鮮紅轉為淡紅色時配種;雜種母豬多在發情后的第2d下午或第3d上午配種。
1.3 根據懷孕母豬不同的生產階段,控制飼料喂量
后備母豬實行“短期優飼”或“配種優飼”,即在母豬配種前10d左右,比平常增加精飼料喂量,保證營養充足、平衡,可以增加母豬的排卵數,提高卵子質量。在配種后3~4周,不能飼喂高能量的飼料,否則可增加返情率和減少產仔數量。懷孕前85d,必須嚴格限制母豬的飼喂量,以控制膘情,這一時期的采食量直接影響母豬的產程長短、產奶量和繁殖能力。過肥的母豬常會發生難產,產后采食量降低,會影響產奶量,同時易造成發情延遲、產仔數少和返情率高等繁殖障礙的問題。為了便于生產管理,可以把妊娠母豬按照膘情分為偏瘦、正常和偏肥3種類型,偏瘦的母豬一般每天飼喂妊娠料3kg,正常的每天2.5kg,偏肥的每天2kg。我國一直沿用的飼養方式是懷孕第85d加料,至100d增加妊娠母豬的飼喂量,每天約3.3kg。妊娠100d后增加飼喂量到3.5kg左右,促進乳腺發育和提高新生仔豬的初生重。
1.4 做好母豬的免疫接種和驅蟲
當前我國豬的傳染病種類多、疫情復雜,要根據當地疫病的流行狀況,在母豬空懷期和懷孕期做好豬口蹄疫、豬瘟、高致病性豬藍耳病、豬偽狂犬病、豬細小病毒病、豬傳染性胃腸炎、豬鏈球菌病、豬流行性腹瀉、豬大腸桿菌病等的免疫接種,保護哺乳仔豬,提高成活率。同時做好母豬產前疥螨等寄生蟲的驅除,以防感染仔豬。
一是加強產床和母豬的清洗消毒,保持生產環境干凈衛生,有效降低初生仔豬前期患病幾率。二是規范助產護理行為,實行專人看護分娩,規范仔豬接生操作,為初生仔豬擦干身上黏液,進行斷臍并在仔豬保溫休息區進行消毒,盡早讓仔豬吃上初乳,以增強其抗病能力。及早發現母豬難產及仔豬假死,并及時采取措施,增加活產仔豬數。三是加強母豬的產后護理,選用適宜藥物沖洗子宮,給飲補液鹽水,飼喂口感好,且有輕瀉作用的飼料,以促進排便,增強體力,有利于仔豬的哺乳。四是防止踩壓死傷仔豬。仔豬出生1~3d最易因母豬起臥踩傷或壓傷仔豬,需要加強管護,設立保護欄或保育間,采取母仔分開睡覺休息的方法,或在母豬欄采用活動欄,既能保證仔豬吃到母乳,又能防止壓死踏傷仔豬。
3.1 固定乳頭
人工輔助固定乳頭,縮短仔豬爭奪乳頭的時間。一般仔豬自己固定乳頭需要1~2d的時間,人工輔助可縮短時間,避免仔豬在爭奪乳頭上消耗大量的能量,盡可能避免弱小仔豬因吸不到奶而發育受阻,甚至餓死。固定乳頭的原則:將體質弱小的仔豬固定在母豬靠前的乳頭,體質健壯的仔豬固定在母豬靠后的乳頭,這樣有利于平衡仔豬生長發育,縮小仔豬體質差異。
3.2 吃足初乳
吃足初乳可以增強仔豬的免疫力,同時也有刺激腸蠕動、加快胎便排出的功能。母源抗體在胚胎期不能通過備注進入胎兒體內,因而仔豬出生時沒有先天性的免疫力,自身也不能產生抗體。只能依靠初乳把母體抗體傳給初生仔豬,提高哺乳仔豬的抵抗力,一般應在出生后2h內讓仔豬吃足初乳。
3.3 寄養仔
有的母豬產仔頭數超過有效乳頭,可將較大的仔豬吃過初乳后寄養給產仔少的母豬代哺。若先產的往后產的窩里寄養時,應寄養較小的仔豬,為防止代哺母豬咬傷寄養仔豬,應將寄養仔豬預先放在代奶窩仔豬群里,吃奶時仔豬一擁而來,母豬自然難以分辨,也可取代哺母豬尿液或奶汁涂于寄養仔豬身上,或將寄養仔豬放入代奶窩仔豬欄內統一噴灑氣味較大的消毒藥水(如來蘇兒),擾亂母豬嗅覺。
3.4 保溫防壓
新生仔豬的死亡,70%以上是由于凍、壓、餓而死的。仔豬初生后由于皮薄,毛稀,皮下脂肪少,大腦皮層發育不全,不能調節體溫,適應不了外界的低溫。出生后5d內環境溫度需保持在32℃。這就需要具備產床或仔豬箱增溫,避免仔豬追隨母體取暖而被壓死。
3.5 科學斷奶
仔豬斷奶后,由于生活條件的突然改變,往往表現不安,食欲不振,影響仔豬正常的生長發育。為使仔豬有個適應過程,斷奶時最好仍在原圈里管理,仍用原來的飼料。斷奶后10d內應按哺乳期的飼喂次數補料,夜間適當增加飼喂次數,逐步地進行飼料、飼養管理和環境條件過渡,以保證仔豬的健康發展。
降低生產成本是增加效益的關鍵。仔豬成活率低會直接影響母豬的生產效益,從而降低養豬經濟效益。而哺乳仔豬的抗病能力較弱,極易因凍、壓、餓等因素造成死亡,因此必須加強飼養管理,采取綜合措施,才能最大限度提高仔豬的成活率。
[1] 曲喜軍,曲喜紅.提高仔豬成活率的技術措施[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5,(1):69.
[2] 高祚文,浦同燦,楊桂霞.提高仔豬成活率的綜合措施[J].豬業科學,2015,(4):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