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菊
(重慶市長壽區菩提街道畜牧獸醫站,重慶401220)
蛋用型雞對能量和蛋白質營養物質的需要
周 菊
(重慶市長壽區菩提街道畜牧獸醫站,重慶401220)
白殼蛋系幼雛、中雛和大雛飼糧的能量水平依次是11.92MJ/kg、11.72MJ/kg和11.30MJ/kg,褐殼蛋系0~8周齡和8~20周齡相應為12.38~11.97MJ/kg與11.51~11.30MJ/kg,白殼和褐殼蛋系的母雞,每天每只的代謝能需要分別是1172~1339kJ和1339~1464kJ。幼雛、中雛和大雛的需要量以飼糧中粗蛋白質的百分率表示,分別是18%、16%和12~15%;產蛋母雞每天需要蛋白質16~18g。保持蛋白質和能量在飼糧中的適宜比例(蛋能比)是十分重要的。
能量;蛋白質;蛋用型雞
雞的生長階段分為幼雛(0~6周)、中雛(6~14周)、大雛(14~20周)和成雞。按飼養階段分為育雛期、育成期和產蛋期。
雞的能量需要由維持需要和生產需要組成,維持需要所消耗的能量占75%。雞的能量需要和飼料的能量價值均用代謝能表示。用析因法可測出雞維持、增重、羽毛生長或更新、產蛋所需代謝能,而后積加得出總的代謝能量需要。由于雞系群飼,飼養標準中能量和各種營養素均以其在飼糧中的效度表示,是依據每只雞每日需要量的測定值和群體平均耗料量計算的。如白殼蛋系幼雛、中雛和大雛飼糧的能量水平依次是11.92MJ/kg、11.72MJ/kg和11.30MJ/kg(2.85MCal/kg、2.80MCal/kg和2.70MCal/kg),褐殼蛋系0~8周齡和8~20周齡相應為12.38~11.97MJ/kg與11.51~11.30MJ/kg(2.96~2.86MCal/kg與2.75~2.70MCal/kg)。無論小母雞,還是成年母雞,其單位體重所需代謝能并無太大差別,每天約攝入1255kJ(300kCal)。白殼和褐殼蛋系的母雞,每天每只的代謝能需要分別是1172~1339kJ和1339~1464kJ(280~320kCal和320~350kCal)。適宜的能量供應水平是取得理想增重和產蛋率最重要的因素。能量不足,生長階段增重慢,嚴重不足時造成生理功能障礙,免疫力下降等,產蛋雞則產蛋成績不佳。但能量供應過度亦有害。育成雞飼糧能量濃度過高,采食量減少,易引起啄斗;攝入過多能量雖增重快,但雞易過肥(90日齡后),過肥的育成母雞產蛋期易發生脫肛,且難恢復;產蛋期能量過高,雞體大量沉積脂肪(開產6個月后),影響產蛋量和蛋殼質量,且易患脂肪肝綜合征。自由采食情況下,家禽往往是為滿足其能量需要而采食,故在生理范圍內能按能量需要和飼糧能量濃度調節采食量,如氣溫升高時采食量下降,氣溫低時采食量增加。因此,按與飼糧代謝能的特定比例,加入水以外的各種營養素,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調節這些營養素的采食量。實踐中應根據雞群采食量的變化,相應調整其他營養素在飼糧中的濃度,以保證各種營養素的絕對食入量能滿足雞的需要,這是一條重要的原則,也適用于其他禽種。
雞的蛋白質需要以飼糧中粗蛋白質的百分率表示。如幼雛、中雛和大雛的需要量分別是18%、16%和12~15%。產蛋母雞每天需要蛋白質16~18g。飼糧蛋白質不足,造成雛雞生長緩慢、食欲減退、羽毛生長不良,性成熟推遲,產蛋量和蛋重減少,嚴重時本重下降,卵巢萎縮,產蛋停止。蛋白質采食量低也可能提高飼料消耗量。因此,使人們對以另一種表示蛋白質和氨基酸需要量的方式替代飼糧濃度產生興趣。表示需要量的蛋白質和氨基酸濃度,是指能促成最高生長和生產率的濃度,但最高的經濟報酬不可能總是與最高的生長和生產率一致,尤其是在蛋白質飼料價格高的情況下。于是,可將蛋白質濃度降低一些,來保持高的經濟效益。
雞對蛋白質的需要,實質是對氨基酸的需要,必須以飼糧提供其所需的必需氨基酸。同時,飼糧的蛋白質水平應能滿足機體合成非必需氨基酸對氮的需要。家禽最易感缺乏的是蛋氨酸、色氨酸、賴氨酸3種限制性氨基酸,由于羽毛生長和更新對含硫氨基酸需要量高,故蛋氨酸成為其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在配制飼糧時,采用餅類等多種蛋白質飼料有利于氨基酸的互補,動物性蛋白質飼料對雞有良好的效果,但只要能使氨基酸平衡良好,添加的微量元素和維生素適當,完全以植物性蛋白質和合成氨基酸滿足雞的需要,也能獲得理想的效果。飼糧中蛋白質過多也是有害的,不僅造成蛋白質浪費,提高飼糧成本,而且增加機體清除過量氮的能量消耗和腎與肝的負擔;同時大量氮隨糞便排出造成對環境的嚴重污染。在采食量滿足的情況下要保持蛋白攝入量的恒定,但粗蛋白越多對動物越不利。解決的辦法不是增加粗蛋白水平,而是提高必需氨基酸水平。通過添加合成氨基酸,可保證這些必須營養素的攝入量而不會像增加粗蛋白一樣給機體造成過多的負擔。因此,無論采食量是多少,均使用合成氨基酸以保證每日分別攝入360mg蛋氨酸和720mg賴氨酸,同時降低粗蛋白水平。蛋氨酸的作用之一是作為甲基供體,所以經常爭論蛋氨酸與膽堿對蛋重的效價。雖然在日糧中膽堿可節約一些蛋氨酸,但該過程顯然有嚴重的局限性,尤其是當我們考慮的是蛋的大小而不是產蛋率時最為明顯。產蛋量高峰(35~45周)時產蛋重對蛋氨酸的需要量高于產蛋數,后者的需要量高峰出現在51~58周齡。蛋白質的有效性還受能量的影響,故保持蛋白質和能量在飼糧中的適宜比例(蛋能比)是十分重要的。配合飼糧是按照雞的營養需要配制的全價平衡料,任意在其中添加豆餅或其他飼料會破壞營養平衡,有害而無益。
[1] 欒冬梅,王慶鎬.環境溫度對肉用仔雞能量和蛋白質沉積的影響[J].動物營養學報,1990,2(1):43-49.
周菊(1984—),女,重慶長壽人,本科,中級畜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