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炳霞
誠信是我家的傳家寶
朱炳霞
家里開了個小賣店,經營油鹽醬醋等日用品,因為公公婆婆講誠信,價格公道,賣的商品物美價廉,周圍的鄉親都愛到我家的小店來買東西。有時候顧客忘記帶錢了,公公婆婆就說:“不要緊,下次再給就行。”我看到很多的商店賣家都寫著“概不賒賬”的告示,我對公公婆婆的這種做法不以為然,“這是小本生意,如果碰上愛占小便宜的,故意不給錢,那還能掙著錢嗎?”公公說:“做人要講信用,都是東西南北莊的,低頭不見抬頭見,再說,誰都有個遇到困難的時候,幫人家一把也是應該的。”有個鄰居來拿煙酒,總是說下次給,一年了,也沒有給錢,一次次賒欠的錢也不少了,當他又來賒欠時,我真想說不給了,而公公婆婆卻笑臉相迎,告訴他,下次再給就行。面對我的不滿,婆婆給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80年代初,辦事處為了鼓勵個體工商業者,組織公公他們到蓬萊、長島旅游。初次出門沒有經驗,公公就帶了極少的錢坐上了公共汽車,到蓬萊時中途他上了趟廁所,組織的一個領導因為坐小汽車暈車,就來到他乘坐的公共汽車上坐到了他的座位上。粗心的導游一點人數夠了,就繼續出發了。公公從廁所出來,一看車開走了,非常著急,當時他身上未帶分文,沒法坐車追趕同伴的汽車,他只好返回頭一天入住的賓館,借了車費趕到長島尋找同伴的車。可是地方太大,他也沒有錢打出租。一個三輪車司機師傅聽說他的情況,說:“我拉你去找,分文不要,你都這種情況了,我也不掙你的錢了,幫你找到為止。”三輪車師傅拉著公公找了很多地方,都沒有找到,帶著遺憾告別了他。沒有辦法,公公來到汽車站求助,一位青島跑長島的司機師傅,名叫張立森,聽說了這件事,熱情的將公公帶到他的家,讓媳婦炒了幾個菜,招待他在家里住下。第二天公公搭乘張師傅的車,返回了青島李滄。他當時和張師傅約好,李滄有親戚,下午1點左右,在張師傅返程的站點,可以將錢還給張師傅,下午公公在路口等了兩個多小時,也沒有見張師傅,他遺憾地回家了。后來,公公給張師傅寄了50元錢,同時將借賓館的錢也還了。
聽了這個故事,我終于理解了公公婆婆平日的做法,為自己的自私感到臉紅。當時,正是有那么多的好心人,讓身處困境的公公順利渡過難關,而公公后來的做法,彰顯了他誠信的人格魅力。婆婆告訴我,這個總是賒賬的鄰居,媳婦患病,兩個孩子上高中,經濟比較困難 ,我們能幫一點是一點,再說他也不是賴賬的人。當這個鄰居幾年之后將欠賬還清的時候,我看到了婆婆欣慰的笑容。
家里有這樣兩位誠實守信可親可敬的老人,為我們小輩做出了榜樣,不僅我們夫妻誠實守信,連孩子做事情也都講誠信。有一次,兒子和同學約好星期天到書店看書,可是那天下起了大雨,我勸他:“不用去了,同學也不會去的,再說這樣的天氣,他們也不會怪你不講信用。”兒子說:“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我怎么會不守信呢?”當我知道只有兒子一個人去了書店時,我為他的這種行為感到自豪。
誠信是一個人的立命之基、立身之本。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誠信,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數千年的傳承后仍然光彩依舊。因為誠信,公公婆婆經營的小店紅紅火火,在鄉親們中有了良好的口碑。
誠信如高山流水,為我們譜出社會文明的樂章;誠信如艷陽高照,照出和諧社會的光明大地;誠信如風,吹出生命至純至美的花朵。我要把誠信作為傳家寶,讓它代代相傳,讓誠信帶著我們,一起飛向美好的明天。
(作者系山東省膠州市第三實驗小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