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鵬
熱播古裝劇《錦繡未央》的原著小說被曝出涉嫌抄襲200余部網絡小說作品,令輿論一片嘩然。盡管是否構成侵權,還需要從法律專業角度進一步認定,但如今的網絡文學創作抄襲成風,甚至有些讀者和圈內人士已經將此視為潛規則,見怪不怪,卻已是不爭的事實。都當“搬運工”,誰來“做原創”?
《錦繡未央》的抄襲事件,一定會有說法。畢竟這是一部具有廣泛影響的電視劇。因為有了影響,也就有利于維權。被抄襲的個體打的不僅會是一場官司,也可能因為這場官司成為紅人。可是,我們關注“文化搬運工”,需要關注的不是個體事件,而應該是悲催的文化現象。
更多被“搬運”了辛勤汗水的人是得不到維權的。因為,“搬運”他們果實的不是名人,不是名家,他們無法讓自己的“被搬運”形成輿論熱點,即使有勇氣去維權,問題是找誰維權,誰來維權,維權換來的是什么結果?可以毫不客氣地說,在遇到了“文化搬運工”的時候,更多人只能是在心里痛罵。
除了抄襲的問題之外,還有一個問題是需要關注的,那就是網絡時代的“轉發轉載”,這也是一種“文化搬運”,由于網絡眾多,平臺眾多,需要大量的文章,他們就一味的去掠奪別人的“文化財富”,而且是分文不給。這也是一種對文化的深深傷害。
當“文化搬運工”比“文化原創工”獲取的利益還大的時候,當知識維權舉步維艱的時候,不能說不是文化事業的傷痛。如此這般誰還愿意辛勤耕耘?誰不想竊取他人的果實?這是因為“文化搬運工”付出的代價太低,又何況有的時候連代價都不需要付出?
是到了關注“文化搬運工”現象的時候了,“文化搬運工”是一個時代的浮躁表情。無論時代如何改變、技術如何進步,精彩的原創內容才是作品亙古不變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