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蓮山人
帶著任務去完成文章并非現今作文時才有的,事實上遠在封建帝王和臣子的進退唱和中,就已有此類別。臣子懷揣家國天下,上書言事,都是為了通過各種形式的說理,讓帝王接受自己的觀點,最終通過政策等手段完成最初制訂的任務。那么,在古代,一些朝廷重臣是怎樣應對任務驅動型奏章的呢?
1看任務
奏章的任務是創作者自己擬訂的,這一任務的難度與可行度,則要看創作者如何用心中的那桿秤,自行掂量。
論積貯疏(節選)
〔西漢〕 賈 誼
漢之為漢,幾四十年矣,公私之積,猶可哀痛!失時不雨,民且狼顧;歲惡不入,請賣爵子,既聞耳矣。安有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驚者?
世之有饑穰,天之行也,禹、湯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國胡以相恤?卒然邊境有急,數千百萬之眾,國胡以饋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擊;罷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畢通也,遠方之能疑者,并舉而爭起矣。乃駭而圖之,豈將有及乎?
【注釋】狼顧:比喻人有后顧之憂,此處形容人們看到天不下雨而憂慮不安。不入:指交不了稅。衡擊:指反抗朝廷的人。
【時代背景】秦朝統治時,租稅繁重,徭役苛虐,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劉邦項羽爭戰數年后,劉邦最終建立漢王朝。西漢建立之初,社會經濟凋敝,饑饉遍地,物資匱乏;同時,諸侯也在擴張勢力,時刻準備起兵叛亂。當時,北方匈奴壓境,不時出兵侵擾,西漢王朝受到嚴重威脅。
【目標任務】賈誼針對當時情況,上書漢文帝,提出了發展農業生產,注重積貯糧食以防不虞的意見。
【任務完成情況】漢文帝正是采納了賈誼的建議,對國家農業政策進行了調整,才為漢朝初期的“文景之治”盛世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歷史余思:賈誼的觀點能夠“兜售”成功,在于他既回顧了歷史,又聯系了現實,這一任務可以說是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必然之舉,因此賈誼能成功完成任務。
2看技巧
當任務本身經得起推敲,準備落到紙上去“兜售”時,還有一個問題關系到任務的成敗,那就是話怎么說才能讓君主坦然接受。
治安疏(節選)
〔明〕 海 瑞
臣受國厚恩矣,請執有犯無隱之義,美曰美,不一毫虛美;過曰過,不一毫諱過。不為悅諛,不暇過計,謹披瀝肝膽為陛下言之。
陛下則銳精未久,妄念牽之而去矣。反剛明而錯用之,謂長生可得,而一意玄修。富有四海不曰民之脂膏在是也,而侈興土木。二十余年不視朝,綱紀馳矣。
【注釋】有犯無隱:寧可直言得罪而不應有隱諱。妄念牽之而去矣:被雜亂的念頭引到別的地方去了。玄修:修煉。
【目標任務】這是海瑞的一次“死諫”。他在奏章中指責明世宗迷信道教、妄想長生、錯聵誤國的過失,同時提出相關政事改革的具體意見,希望君主采納。
【任務完成情況】明世宗大發雷霆之后,聽說海瑞是懷著赴死的決心而上書的,便沉默不語,接著下旨把他關押起來聽候處置。明世宗駕崩后,海瑞才得以出獄。
歷史余思:海瑞雖然沒有被處死,但其任務失敗了,因為他說話太直白。我們寫任務驅動型作文時,雖然不用擔心言辭犀利會招來殺身之禍,但一定要靈活運用議論方法。把道理講透徹,讓閱讀者心悅誠服地接受。
3看對象
只有在作品和讀者發生碰撞,最終實現預設目標時,創作才是成功的。因此要充分考慮聽者的現實情況,在提建議的過程中,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才是成熟的作品。
類別一:主君難容
諫迎佛骨表(節選)
〔唐〕 韓 愈
漢明帝時,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其后亂亡相繼,運祚不長。宋、齊、梁、陳、元魏已下,事佛漸謹,年代尤促。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度舍身施佛,宗廟之祭,不用牲牢,晝日一食,止于菜果,其后競為侯景所逼,餓死臺城,國亦尋滅。事佛求福,乃更得禍。由此觀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
【注釋】耳:兼詞,相當于“而已”,譯作“罷了”。運祚:猶言國運祚福。
【目標任務】阻止唐憲宗迎佛骨。
【任務完成情況】唐憲宗震怒,他可以寬容韓愈直言他奉佛太過,但不能原諒韓愈說奉佛者短命。韓愈險些為此丟了性命,在裴度等臣子的求情下,他才被貶為潮州刺史。
歷史余思:歷代帝王因奉佛反而得禍這一事實,帝王心中是有數的,但由臣子來說,顯然變了味道。因此,在任務驅動型作文中,也要注意對權威的尊重問題。
類別二:旁人使絆
上神宗皇帝書(節選)
〔宋〕 蘇 軾
臣之所欲言者三,愿陛下結人心,厚風俗,存綱紀……中外之人,無賢不肖,皆言祖宗以來,治財用者不過三司使副判官。經今百年,未嘗闕事。今者無故又創一司,號曰制置三司條例使。六七少年,日夜講求於內,使者四十馀輩,分行營干於外……謂陛下以萬乘之主而言利,謂執政以天子之宰而治財……
【注釋】講求:討論研究。
【目標任務】這是蘇軾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第三次上書,第一次是“議學校貢舉”,第二次是“諫買浙燈”。這次蘇軾則向皇帝提出了三個要求:愿陛下“結人心、厚風俗、存綱紀”。
【任務完成情況】這段奏議令王安石震怒。最終,蘇軾勸說皇帝不得,乞請外調,王安石趁機進言把他貶為杭州通判。
歷史余思:蘇軾的進諫直接觸犯了王安石的利益。因此作任務驅動型作文時,要做到能權衡思考,在提出批判性的觀點時,做到理性客觀,不可意氣用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