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發亮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環境的改變,青少年學生無論從思想認知到行為表現都發生了變化。隨著社會對教育期望的提高和學生個體的猛烈變化,要求學校要有更高水平的教育質量,以滿足家長對子女成長的預期目標、滿足國家發展的戰略需求。在這樣的教育“新常態”下,學校要積極營造校園紅色教育氛圍,弘揚民族精神,加強青少年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把紅色文化引進校園、走進課堂、走近學生心靈,以立德樹人為宗旨,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學習情趣,把紅色資源轉化為教育資源,重塑學生美好心靈,用紅色文化引領學生健康成長。
關鍵詞:新常態 校園 紅色教育 德育 實效性
紅色教育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力量源泉,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精神動力。在教育新常態下,高舉愛國主義偉大旗幟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永恒的主題。學校教育要堅持以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為指針,以《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為藍圖,通過紅色教育高奏愛國主義主旋律,用革命的傳統教育、中華民族的歷史教育、集體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來充實和武裝頭腦,激發廣大師生的愛國主義之心、報國之情、強國之志,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一、新常態下校園紅色教育對學生的影響
新常態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對穩定的狀態。這是一種趨勢性、不可逆的發展狀態。新常態是進步,新常態是“富態”,是中國經濟進入更高層次發展階段后才出現的狀態。在新常態下,校園紅色教育對于現代學生來說稍顯陌生,尤其是在一些非節日期間,校園豐富多彩的生活已經代替了貌似枯燥無味的紅色教育。但是,這并不代表校園紅色教育沒有意義,相反,進行校園紅色教育的意義在市場經濟社會中已經有了新的意義。加強校園紅色教育重在立德樹人,進一步加強當代中學生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它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而奠基。
在當今社會中加強校園紅色教育,有著其歷史和現實的必要性。首先,從了解歷史角度來說,校園紅色教育為學生感受歷史提供了一個平臺,使已經在學生思想中逐漸消失的歷史情境,通過校園紅色教育活動得以再現,通過形式各異的校園紅色教育為學生紅色精神的形成和紅色情感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通過校園紅色教育能夠體現歷史的沿襲。其次,從認識現代社會角度來說,由于校園生活相對安逸平和,學生對于社會的理解過于狹隘,對于社會的認識不夠深刻,那么,通過校園紅色教育能在當今社會中為學生展現出歷史的殘酷性,并促進學生對社會的了解,使學生在面對社會競爭和社會壓力的時候能夠坦然。
二、新常態下校園要以“紅色精神”進一步加強師德師風建設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校園紅色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強校園紅色教育,促進紅色精神的傳播。如果學生是船,那么教師就是帆;如果學生是干涸的大地,教師必然是潤物的雨水。身教重于言教,教師的形象時刻都在影響著學生。為適應教育改革的新常態,我們的教師必須要有新狀態,必須著眼于未來,采取科學的方法應對隨時出現的新問題,努力使自己適應新時代的教育。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教師的教育方法必須做出有力的調整,與時俱進,適應新常態。教師要具有“立德樹人”的科學理念,以德育人,以人為本。社會對教師之所以有高要求,是因為我們教育工作者肩負神圣的使命。我們教書,不是教書本,而是教學生;我們育人,不是育知識,而是育人格。我們不單單只是為國家、為社會、為人民培養出為大眾服務的人才,我們更是要為國家、為社會、為人民教育出有德之人。德才兼備才是社會所望。在新常態下教師要進一步加強當代中學生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深化素質教育,拓展德育渠道,努力營造積極向上、清新高雅、健康文明的校園氛圍,充分展示學生的青春風采和精神風貌,幫助同學們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學生自我教育,自我展示,自我發展搭建平臺,積極打造校園文化品牌,構建和諧校園。
為此,新常態下學校要以“立德樹人”為宗旨,結合“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進一步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學校要在教師中營造廉潔從教、為人師表、淡泊名利、甘為人梯的風氣,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培育教師忠誠奉獻、勤勞吃苦、團結友善、光明磊落的精神,挖掘、傳承和弘揚紅色校園精神,讓教師志存高遠,神采奕奕,敢與強的比、敢跟高的攀,既能教書,更會育人,讓教師認清自身責任,提高自覺意識,增強動力,主動作為、多做貢獻,為學校的發展爭當“兩學一做”排頭兵。
三、新常態下校園要以紅色資源為核心,突出理想信念教育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重視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古今中外政治家和思想家的共識,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優良教育傳統,也是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氣的根本保證。鄧小平同志曾指出:“革命的理想,共產主義的品德,要從小開始培養”。而紅色文化作為近代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國共產黨人、中華民族的愛國文化之根。因此,在新常態下,革命傳統的教育對于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應當成為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重點。為此,新常態下,學校要以紅色資源為核心,突出理想信念教育。
(一)愛國主義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永恒的主題
愛國主義教育要從未成年人抓起,愛國主義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永恒的主題。愛國主義教育,包括革命傳統教育,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是推動中國社會前進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主旋律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中國培養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愛國主義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體素質的基礎性工程,是引導人們特別是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理想、信念、人生觀、價值觀,促進中華民族振興的一項重要工作。
(二)把紅色教育分解滲透到課堂教學中,發揮好主渠道作用
新課改所倡導的就是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三維目標在學習過程中整合,抓住課堂主渠道,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生動活潑的方式進行教學,把傳授紅色教育知識同陶冶情操、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結合起來,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情感體驗,使教學過程既是學生知識與技能的增長過程,也是學生健全人格和良好品德的發展過程。
我國教育家陶行知說:“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課堂教學蘊藏著豐富的教育因素,滲透著德育教育,它不僅僅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地方,更是學生心靈、人格成長的地方。我們每一位教師都要積極深挖學科教材與德育內容的結合點,使“紅色精神”通過課堂,逐漸進入學生的心田,潛移默化地滲入學生日常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的培養過程之中,以此不斷培養學生健康、積極向上的學習情趣,用紅色文化引領學生健康成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此,在新常態下的各學科課程、活動課程中,任課教師要把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分解滲透到相關學科的課堂教學中去,根據有關的內容,發揮好主渠道作用,通過多種形式對學生灌輸愛國的道理,愛國的思想,激發愛國情感,在思想上和情感上產生共鳴,以增強德育實效。
(三)發揮紅色教育資源作用,加強青少年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紅色資源是一個歷史范疇,其主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各族人民在革命斗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過程中逐步積累和形成的,在改革開放實踐中又注入了具有時代感召力的新思想、新內容、新載體。在建設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歷史階段,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全國各族人民還將為它續寫新的篇章。紅色資源所蘊涵和體現出來的科學思想觀念、正確政治觀點、高尚思想道德、良好心理品質和健康審美情趣,與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標,即對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心理素質等總的要求是完全契合的。在新常態下,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紅色教育資源能為教育者開發利用,轉化為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資源,發揮思想導引、政治駕馭、道德示范、心理優化、審美熏陶等育人功能。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種文化孕育一種精神。祖國輝煌的過去、燦爛的文化、名人的事跡是我們引以為自豪的,是激發和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思想情感的生動教材,這一切需要我們去挖掘、去弘揚。借以對青少年學生進行社會歷史的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道德品質,促進學生的個性和諧發展。
紅色資源的利用要做到從本地實際出發,用身邊好人、好事來教育青少年學生。如:施甸縣的“滇西抗戰精神”、“楊善洲精神”、“楊學精神”、省級“見義勇為英雄”蔣明榮精神以及“善洲林場”等等,“善洲林場”不僅僅是紅色教育基地,也是一個自然景觀豐富的旅游勝地,它以“綠色、生態、人文”發展為特色,同時,更是人們情感的寄托,尤其是人們愛國熱情寄托的教育基地。這些可以讓我們的學生從身邊的實際出發,看得到、觸摸得到,更具有說服力和教育力,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使學生對革命的尊敬、對祖國的熱愛、對家鄉的向往溶于一體,在共鳴中得到熏陶,得到進步,進而養成堅定的信仰。因此,新常態下,學校教育要以紅色資源為核心,注重突出理想信念教育,使青少年學生在現代社會生活中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思想道德基礎。
四、新常態下校園紅色精神的傳播要注重“五個結合”
學校的發展,教師是關鍵。立德樹人,適應新常態是社會發展對教師的必然要求。學校的發展要立足紅色精神的傳播,要注重“五個結合”,把紅色文化引進校園、走進課堂、走進學生心靈,把愛國主義教育落到實處,使之形成校園紅色文化。“五個結合”指:一是把愛國主義教育與創建“文明單位”、“平安校園”和“綠色學校”結合起來,狠抓校風建設;二是把實施愛國主義教育與推進素質教育結合起來,加強學校建設與管理;三是把愛國主義教育與教育改革結合起來,要適應、探途徑,出經驗,出成果;四是把愛國主義教育與加強師德修養結合起來,提升教師自身綜合素養,樹立教書育人,為人師表,適應新常態的教師形象,增強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認識,增強責任意識,增強使命感;五是把愛國主義教育與創新德育活動載體結合起來,不斷激發學生活力,用理想點亮人生,努力使愛國主義教育逐步形成制度化、系列化、規范化。
(一)精神文化:我們要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加強學校特色建設。學校要確立校訓,確立三風,即校風、教風、學風。并把具有學校特色的校訓、校風、教風和學風張貼在學校的顯眼之處,以此不斷激勵廣大師生積極向上,為學校發展貢獻力量。
(二)校園文化:學校要積極營造有關紅色教育的校園環境,綠化校園,美化校園。通過走近紅色故事,感悟人生真諦;通過走近紅色英雄,領略為人風范;通過觀看紅色教育視頻,感悟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通過擁抱紅色經典,感受崇高情操。在學校的圍墻、走廊、教室等處張貼或懸掛與紅色教育相關的圖片、故事,圍繞紅色教育創建樓道文化、走廊文化、教室文化、宿舍文化等,使校園文化傳播更加具體化,全面化。
(三)制度文化:學校要制定紅色經典活動制度,并常抓不懈。一是在新學期開學之初,加強師生的理想信念和紀律教育。如:秋季開學,積極開展弘揚民族精神活動月。春季開學之初,開展三月文明禮貌月,向雷鋒同志學習,踐行雷鋒精神。二是利用各種節假日開展感恩祖國、感恩父母、感恩老師等為主題的感恩教育系列活動;三是抓實校園安全工作,創建“平安校園”。四是積極開展團組織活動,每年定期組織全體團員重溫一次入團誓詞,發揮團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五是借助統考、中考和高考,開展宣誓活動,激發學生斗志等等。
(四)課程文化:以紅色資源為核心,開發具有特色的紅色校本教材。校本教材要包括:紅色故事、紅色人物、紅色詩歌、紅色歌曲、紅色影視推薦等等。校本教材的內容要圍繞紅色教育來設計的,讓學生時刻享受紅色教育,沐浴在紅色經典故事的教育中。
(五)班級文化:我們在教室張貼革命前輩的名人名言、名言警句以及老師、父母寄語,對學生進行警示、激勵,并以班名為單位自主設計班規、班旗、班歌、班風、學風等具有特色的班級文化,同時,建立善行義舉榜,通過榜樣的力量,使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積極傳遞正能量,進而增強德育實效。
(六)行為文化:圍繞紅色教育活動,充分利用國旗下講話、主題班會、宣傳欄、板報墻報、校園廣播、電子屏、師生家長會等方式加強宣傳,擴大社會影響,營造輿論氛圍,讓全體師生了解、參與;讓學生制作手抄報和利用校園廣播上放學時間播放紅色歌曲和紅色故事,并積極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通過活動育人,不斷加深學生對紅色教育活動的認識和感悟,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活力。
五、新常態下開展校園紅色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通過紅色教育,促進學生的養成教育。新常態下,學校通過開展紅色教育,要進一步加強學生道德品質教育,以此強化學校管理,規范安全管理,規范學生管理,確實有效地貫徹中小學生守則和日常行為規范,嚴格要求、嚴格訓練,使學生逐步達到行為規范的要求,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品行習慣。
(二)通過紅色教育,打造勵志書香校園。新常態下,學校通過開展紅色教育,要進一步打造勵志書香校園,形成“多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的書香校園氛圍。通過讀書,讓學生多了解紅色故事,交流學習心得體會,感受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通過讀書,讓學生繼承和發揚革命傳統。通過讀書,讓學生讀書自勵,追尋夢想,做儒雅書生。通過讀書,讓學生在受到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的同時,更懂得如何去鍛煉和提高自己。同時,發揮“讀名著、賞名畫、聽名曲”的重要作用,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審美境界和人生質量,使之成為一種時尚,豐富人生營養。讓學生在“讀名著、賞名畫、聽名曲”活動中辨別美丑善惡,感受搏擊命運的精神力量。
(三)通過紅色教育,加強團員思想道德建設。新常態下,學校要經常性開展紅色團組織活動,以此增強每一位團員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弘揚革命傳統,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艱苦奮斗,自強不息。如:組織開展“弘揚紅色文化,緬懷革命先烈”活動,讓全體團員重溫入團誓詞,牢記責任,堅定理想信念,以革命先烈為榜樣起好模范帶頭作用,為實現偉大“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四)通過紅色教育,弘揚善行義舉,組織開展評先選優活動。學校每學年要定期在中開展評選“三好學生、優秀班干部、優秀團干部、優秀團員、先進班集體、美德少年”等等活動,以此激勵先進,鞭策后進。
(五)通過紅色教育,創新活動載體。新常態下,中國夢,中華頌,學校要積極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如:開展“弘揚雷鋒精神,爭做當代文明學生”活動;開展“十八歲成人宣誓”活動,讓成人學生銘記責任,勇于擔當;開展“致敬先烈,獻禮青春”活動,讓青春無悔;開展“向國旗敬禮”活動,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開展“勿忘國恥,圓夢中華”活動,讓學生自強不息,奮斗不止;開展以“唱響紅色旋律”為內容的校園歌曲比賽,學習革命歌曲,傳唱愛國歌曲,發揚革命傳統,增強愛國主義教育;開展“觀看紅色歲月電影”活動,進行相關影評;開展“參觀紅色教育基地”活動,牢記革命歷史使命;開展“感恩勵志”教育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斗志;開展唱響“改革開放好、社會主義好、共產黨好”的時代主旋律演講比賽、征文比賽、書畫展以及文體活動等。通過創新德育活動載體,不斷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推進學校素質教育的提升。
(六)通過紅色教育,開展學生軍訓活動。在新常態下,學校要通過學生軍訓,組織開展“讀紅色書籍、唱強軍戰歌、做紅色傳人”活動,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回顧我黨我軍走過的輝煌歷程,接受紅色精神、紅色文化的熏陶,從中汲取營養。通過軍訓,體驗紅色文化,考驗自我品格,培養團隊精神,增強國防意識,讓學生產生心靈共鳴,情感共振。
(七)通過紅色教育,創建學校德育品牌。在新常態下,學校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理念,開展一系列紅色主題教育活動,進一步弘揚紅色精神,增強廣大黨員干部、青少年的時代使命感與責任感。同時,聯系實際,充分利用和深入挖掘當地的現有資源,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用身邊好人、好事來教育青少年學生,把紅色教育融入學生德育教育全過程,創建德育品牌,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推動“學雷鋒、心向黨、講品德、見行動”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活動深入開展。
在新常態下,校園紅色教育工必須與黨性教育相結合,以立德樹人為宗旨,深化 “兩學一做”專題教育活動,通過照照鏡子、洗洗澡、治治病的原則,進一步加強教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做到銘記責任,知行合一,與時俱進,勇于擔當,無私奉獻,開拓創新,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爭當“兩學一做”的排頭兵。學校通過紅色教育,圍繞“人文、綠色、生態、發展”,圍繞“十三五”規劃的目標任務等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讀書自勵,追尋夢想,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宣傳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2001.
[2]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程東旺,黃偉良.“紅色文化”的價值形態與德育功能探析[J].現代教育科學,2006,(03).
[4]劉浩林.論紅色文化創新的路徑選擇[J].法制與社會,2008,(01).[5]王國梁.紅色文化也是一種重要資源[J].學習月刊,2006,(09).
[6]王國梁.挖掘紅色文化資源 加強思想政治教育[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6,(11).
[7]劉虹,陳世潤.紅色資源: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資源[J].教育評論,2008,(03).
(作者單位:云南省保山市施甸縣第一完全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