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馨
摘要:歷史研究活動中,受到各種客觀因素的影響,群體及個人偏見、對立哲學思想、互異史學理論以及史料的主體意義對歷史研究的影響較為突出。歷史研究唯有克服主要因素的干擾,接納這些客觀因素的約束,才能被廣大社會所認可接受。因此歷史研究的客觀性是史學良知衡量的天平。在歷史問題上,“客觀性”因素并非均等呈現,其與“主觀性”較為緊張的關系主要體現在關乎現實利益的層面上。本文歷史研究的實際出發,對影響歷史研究的客觀因素進行分析,旨在為相關問題的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歷史研究 可觀性 因素
歷史學科的重要標志是歷史研究問題的可觀性,同時也是歷史學科研究基礎。歷史學立足于科學之上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具有科學性,必須要注重客觀實際。如果歷史失去了真實感,就真的變為無稽之談了。
一、有關歷史的研究
歷史是一個真實發生過的事情,也是對以往的事情所記錄及對往事的真實性的一種追求,這樣統稱為:描述歷史及實時歷史。真實發生的歷史本質、既往存在但是現在又遠離人們的事件、人物及制度等即為“實時歷史”,在現有時間無法存在的歷史本身,是真正意義上的不存在,然而又切實發生過,隨著歷史真實體現,對于歷史的規律及動力已不再做較多的探究。
歷史研究的“客觀性”指的是“描述歷史”中的客觀問題。歷史的描述是人們對以往經歷或者發生過的事情記載和對真相進行追憶的過程。其中包含對事件完整詳細的記載,總結歷史經驗,探索歷史發展趨勢及發展規律。因此可知,研究歷史需要有特定參照、有一定目的及價值取向的研究,所以也就出現了對歷史事實不同形式的判斷,因此歷史便成為現代的人們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去探究過去人們的事情,這樣的探究就必須要基于客觀條件下,這樣的話研究就會更有意義。
二、影響歷史研究的客觀因素
(一)歷史資料的運用
在歷史發展中,歷史事件會有痕跡留下,雖然事件的本質比較少見,然而會有痕跡保留的總量較多,有些人認為近代歷史的研究,不管如何努力刻苦,可閱讀的資料達不到已出書籍的四分之一,因此怎樣的事實事件能夠成為歷史事實是需要史學家正確選擇,歷史遺留下的事件痕跡怎么去運用、選擇歷史資料怎么選擇才更有可觀性等等都是研究歷史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問題。考察歷史材料、研究歷史人物、歷史事件以及相關制度是歷史研究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每個史學研究者需要涉及的課題。對于歷史研究自身而言,就歷史記載與歷史本身之間的關系,有很大一部分的歷史材料都已經煙消云散消失了,不留下一點跡象。僅有一小部分可能會被流傳下來,有些因為其他原因而得以保存,也有些被世人偶然或有計劃的所留存。
史料就是在過去時留下的痕跡,所以被保留下來的歷史痕跡在歷史研究中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史學家收集所有歷史資料對歷史客觀性影響較大,假如歷史資料記載不豐富、不完整,那么歷史研究將會失去應有的意義,歷史研究也毫無“客觀性”史料記載是研究歷史首要任務,歷史學家需收集較大量史料,不放過歷史的任何痕跡,從歷史廢墟中尋找歷史的痕跡,有關于歷史的研究不再是對過去的研究,是過去痕跡的研究,在痕跡中實現歷史重建。
(二)歷史學者自身因素
歷史的客觀性深受歷史學家自身因素的影響,他們的自身喜好、氣質、性格、學識以及地位等等都將對可觀性歷史研究產生較大影響。同時作為群體組成元素的學者們具有群體性喜好,自身時代也是歷史學者思考問題的范疇,也會用自己的時代語言從中著書,在敘述時,歷史學家會多多少少附上自己的思維觀點,并對于歷史發展中發生的雜亂繁瑣事件,會根據自己的見解與學識對歷史事件進行選擇。事件能否成為歷史事件,主要取決于歷史學家自身判斷來選擇。事件要想成為歷史事件需要歷史學家的參與。歷史即為歷史學家們及歷史的真實事實間相互的作用結果。歷史學家個人的能力影響著歷史客觀性的因素,歷史學家必須要對收集完成鑒別后的史料記載進一步進行分類和處理再進行選擇。這就是中國史學家所說的“歷史認識”問題,是歷史學家選擇歷史資料記載的能力問題。因此,歷史學家們必須要有眼光的去選擇相對具有重大意義類的歷史事件。因此,歷史學家在對歷史事實上的選擇、編輯、理解等都是影響其客觀性的重要因素。
(三)史學思潮的影響
對于歷史內容所具有的客觀性及歷史學家來說,受史學思潮的影響較大,歷史是一門具有悠久歷史的學科,雖然時代經濟、政治、文化等會對歷史研究產生影響,但是歷史研究也具有自身發展的軌跡。對于歷史自身改變不容忽視,也可以說每種歷史特定思想都存有自身本質,需要不斷地解決,沒有得到解決的、亦或暫時不能解決的問題,即便是舊問題解決了又出現新問題,不管是現在還是以后都是重要問題,因此歷史研究的目標及內容始終處于不斷變化狀態。由此可見,歷史研究及客觀性受史學思潮的影響還是非常深遠的。
歷史研究的主觀性是不能避免的,鑒于歷史學科存在基礎為歷史客觀性,是歷史研究的終極目標。因此,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歷史研究的客觀性問題都是應該重點重視的。
三、結語
總而言之,歷史研究實踐中,“主觀性”較多的部分即是針對歷史的解釋,所以解釋環節的可信度是歷史研究本認可的重要條件,只有置身于客觀約束范圍內,才會取得社會的可信度。對于歷史的解釋不僅可以打破證據限制的壁壘,同時也可處于真實之外,唯獨不可脫離客觀約束。在這里,歷史的主觀性與客觀性的沖突關系得以集中表現。
參考文獻:
[1]韓卓吾.歷史研究的三種旨趣[J].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820).
[2]林璧屬.歷史認識的客觀性、真理性與合理性[J].哲學研究,2000,(11).
[3]洪惠.淺談梁啟超歷史研究的“客觀研究法”[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5,(43).
[4]李星星.用歷史客觀性視角評E.H.卡爾《歷史是什么?》中三個論點[J].北方文學旬刊,2014,(02).
(作者單位:內蒙古大學歷史與旅游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