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強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保證高校學生黨員質量的重要環節,而黨支部建設是民族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積極探索民族高校大學生黨支部的新形勢、新方法,使黨支部開創性地開展學生黨建工作是民族高校黨支部建設的重要問題。筆者試分析目前民族高校大學生黨支部存在的問題,并對黨支部建設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民族高校 黨支部 問題 對策
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加強黨的各級組織建設,強化基層黨組織整體功能,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作為黨的“末梢神經”,民族高校大學生黨支部更應堅持黨的精神,切實貫徹落實黨的方針政策。民族高校的大學生承載著民族復興的希望,他們的思想政治素養關系著黨的事業和民族的未來。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在校大學生的數量極速增加,再者如今“90后”為主的大學生具有創新能力強、抗挫能力弱、網絡使用率高等特點。民族高校的少數民族大學生群體除了上述特點外,還具有漢語能力差、政治鑒別力弱等特點。這給民族高校大學生黨支部工作帶來了新挑戰。因此,認清民族高校黨支部建設存在的問題、優化民族高校黨支部建設尤其重要。
一、民族高校黨支部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民族高校發展黨員中存在的問題
高校發展黨員工作是基層黨建工作的重中之重。民族高校從學生剛入學就重視黨員發展,營造積極向上的思想政治氛圍,力求選拔出一批優秀少數民族大學生,為黨的隊伍輸送“新鮮血液”。但是調查發現,每年新生剛入學時政治熱情高漲,近有90%以上的同學遞交入黨申請書,但到大二大三時卻有50%的同學政治熱情減退,不再遞交思想匯報,最終走向黨組織的積極分子寥寥無幾。現分析問題如下:
1.部分學生入黨動機不端正
目前民族高校大學生的入黨動機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調查發現,有的入黨是為將來謀求好的職業崗位奠定基礎;有的入黨是為積累政治資本,謀取更長遠的利益;有的甚至是在父母和親朋好友的壓力下要求入黨。這種不夠純正的入黨動機表明,他們在思想上還未確立黨性意識和先進意識。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學生的政治熱情減退,而且極其容易受到外界影響,中途放棄入黨;即使入黨,遇事高高掛起,相互推諉,有好處就一哄而上,互相攀比,影響黨員形象和威信。
2.學生對黨的基本知識欠缺
調查發現,少數民族大學生漢語聽說讀寫能力較差,除了初高中應試教育時學到的黨的歷史、政策外,無法及時、全面的理解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黨的基本知識,黨的歷史和優良傳統。因此,學生從網絡上摘抄入黨申請書、思想匯報現象比較嚴重,幾乎千篇一律,錯字連篇,內容過時。所以黨務工作者很難掌握學生對黨組織的認識和學生的思想動態。
3.黨員發展時間過長,黨員年級分布落差過大,黨員隊伍分布不合理
調查發現,首先,新生入學時學生黨員數量較少,特別是少數民族黨員數量極少;其次,根據2014年發布的《中國共產黨發展黨員工作細則》(以下簡稱,<細則>),新生從遞交入黨申請書到成為預備黨員最少需要一年半的時間;最后,畢業班限制發展黨員。因此,形成“一年級培養一批入黨積極分子,二年級有黨員,三年級有黨小組”的黨員隊伍分布有較大困難。
(二)當前大學生黨員、預備黨員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民族高校對發展黨員后續工作,預備黨員和正式黨員教育管理工作相對滯后。高校黨員大多數是預備黨員,預備期如果不出現大問題、大錯誤自然就會按期轉正。因此,部分預備黨員在學習、生活中不以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放松對自己的要求,不積極參加各項活動,甚至出現考試舞弊等現象。即使沒有上述情況,大多數黨員按期轉正后,因是畢業年級,實習或論文等原因與其他年級學生接觸較少,無法參與校內其他活動,難以發揮學生黨員模范帶頭作用。
二、做好民族高校大學生黨支部建設的幾點建議
(一)民族高校應高度重視共青團工作,堅持黨團共建的工作思路
共青團的基本任務是造就“四有”接班人,努力為黨輸送新鮮血液,民族高校的團員基數較大,培養好一批優秀的共青團員,才能從中選拔出更優秀的黨員。黨團共建的關鍵是“帶”,每名骨干黨員聯系一個班級團支部,每名普通黨員聯系一個宿舍等“黨員一帶一”的工作模式,形成黨團工作“你帶我促”的良好互動局面。黨團共建的核心是“建”,培養一支數量充足、政治素質良好的學生干部和黨員干部隊伍是關鍵。擔任學生黨員發展工作的大多是輔導員或兼職教師黨員,他們缺乏對發展黨員工作的系統性的認識和計劃,常常因日常工作繁忙,而無法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生黨員發展工作上。鑒于此,培養一支數量充足、政治素養良好的學生干部和黨員干部隊伍刻不容緩。
學生黨員干部隊伍必須從具有一定學生會工作經驗,學習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比較強,有較好的群眾威信的學生中推選出來。其中一人可以擔任學生黨支部副書記,切實落實“三會一課”制度,開展豐富多彩的黨組織活動。其他熟悉黨務知識的優秀學生黨員可以擔任其他委員。學生黨支部也可以實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模式。
(二)民族高校黨支部建設應創新管理模式改革預備黨員轉正形式
如今,高校黨支部管理應緊跟時代步伐,采取多種途徑,即符合《細則》又適應民族高校的學生黨員培養計劃和方案。
現在已經是信息化的時代,黨支部建設利用QQ、微信等新媒體的現象已經很普遍,大學生通過這些平臺,暢所欲言,大膽地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無紙化辦公已經應用到各行各業,高校大學生申請獎助貸也都實現了無紙化辦公。筆者試想學生黨員發展是否在不久的將來也可以實現無紙化。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遞交思想匯報、老師可以時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而且工作的各個環節緊密結合,會大大的減少了重復勞動,極大的提高工作效率。
黨員的轉正從過去民主測評、提出轉正申請、支部大會等枯燥的形式進行轉換,要求轉正的預備黨員在轉正大會上以答辯的形式提出轉正申請、敘述自己一年來的學習、工作、生活情況,并接受答辯委員會的提問。若預備黨員期間沒有突出貢獻,就延期轉正,直到答辯通過為止。
(三)民族高校應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黨性修養
民族高校大學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必須要加強漢語的聽說讀寫能力。民族高校的少數民族大學生不乏優秀的人才,但是也有不少學生因為漢語水平較差,無法更快更好地學習和理解黨的傳統歷史和基本知識,不能掌握黨的最新理論以及其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
民族高校大學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必須同時提高大學生對時事政治的關注度。大學生的心智還未完全成熟,對政治的認識尚未成熟,更關注自己的得失,家庭和朋友的政治態度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特別是民族高校地理位置比較偏僻、臨界的國家比較多,再加上網絡化、全球化的影響,少數民族很容易接受敵對思想的滲透。因此,民族高校只有利用當前大學生喜愛的新媒體平臺,加大學生參與政治的機會和保障大學生政治權利,使大學生具有主人翁意識,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黨團建設中,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斷追求更高的目標。
黨性即黨的靈魂和本質,黨性修養也稱黨性鍛煉,是黨員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是對黨的本質屬性的內化;是黨員在改造客觀世界中自覺運用黨性原則規范自己的行為,克服和抵制各種錯誤思想,不斷改造主觀世界,不斷開創實踐和認識新境界的過程;是黨員自強和自律的統一。多數人認為只有黨員干部才需要提高黨性修養,普通黨員不需要提高黨性修養。作為民族高校的大學生,特別是學生黨員,不僅在大學期間要爭當正確思想的領頭羊,走出校園后也要努力成為民族的未來和希望。
民族高校大學生提高黨性修養,必須加強學生黨員的理論修養和研究水平。如今,大學生只重視本專業的知識,思想政治教育只局限在思想政治教育課上,缺乏對理論的自主學習。作為民族高校的學生黨員應主動學習馬列主義經典原著、習近平重要講話等,用經典拓寬思想的高度、深度、廣度,黨支部提供學生黨員之間互相切磋交流的平臺,并敦促學生黨員將理論成果轉化為研究成果。只有具有理論修養和研究水平的黨員才有能力和底氣帶動其他同學一起向黨組織靠攏。
民族高校黨支部建設應不斷適應新的形勢,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與時俱進,常抓不懈,就一定能培養出一批又一批有民族氣質的優秀的大學生黨員!
參考文獻:
[1]王建寧.高校學生黨員培養管理工作初探[J].福建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04).
[2]齊春雷.淺談學生黨建工作的創新與實踐[J].理論界,2011,(08).
[3]陳慶玲,丁占彪.高校黨支部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析[J].中共樂山市委黨校學報,2008,(01).
[4]林青紅.加強高職院校學生黨員教育管理的幾點思考[J].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05).
(作者簡介:金靜,輔導員,碩士,延邊大學漢語言文化學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